【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897|回復: 1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易理探微】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9-6 02:14: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9-7 19:14 編輯

易理探微

 


餘自幼喜好玄思,見事物之常,疑之;非常,亦疑之。


每見師長言不及義,猶振振有詞,更疑而不解。


及長,遍遊天下,始知人之所謂知者,莫非人云亦云。


餘不甘於霧中觀花,既難苟同於世俗,己又無自見之明,以致半生蹉跎,無所適從。


職是之故,餘在家未能承歡,在學不得繼業,於同儕間無法溝通,入社會後更是荊棘重重。


天下雖大,同伴友好無不春風得意,餘僅因一念之不同,卻處處深溝峭壁。


失意之餘,名利雖已置之度外,然內心之煎熬,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迨至卅七歲,機至緣熟,頓得心明性空,塊壘盡去。


更有幸拜讀《金剛經》及《六祖壇經》,竟如烈日之融薄冰,大惑得解,遂脫胎換骨,重新為人。


因受傳統文化之指引,此時乃投身於中國文字的研究,進而發現了訊息之奧秘。


彼時個人計算機尚未問世,餘未識之無,先創倉頡法則。


67年,時四十二歲,始自習計算機技術,未及終旬,盡得其妙。


68年設計首台中文計算機,與宏碁公司共同合作生產。


「倉頡法則」實為「概念認知」之基本結構,其中蘊含了人類理解萬事萬物之至理。


至於倉頡輸入法,則僅為中文計算機發展之第一步。


萬里之行始於足下,人類自邁出叢林之際,便開始將所知所識累積成為概念信息,並以之相互溝通,以追求理想之生存環境。


計算機乃信息處理之工具,信息之於概念,猶如旅程之於驛站,行者步及履及,站站相接,以終其程。


人生之時空有限,而信息之量卻無涯無際,為求有效之處理,遂有計算機應運而生。


倘能將人類熟知的概念,轉換成計算機可資運用的形式,以其高效率的處理功能,則人類千萬年來所累積之文化、觀念,瞬間便可提供吾人最完整之參考。


唯學計算機甚易,而鑽研文化、思想甚難。


所幸二十年來,餘俗緣盡絕,夙夜匪懈,唯此一願尚存。


更期以餘生,從事人文資料之研究,成敗在所不計也。


餘已年近花甲,始而學易,偶得友人葉中和先生相贈《野鶴老人占卜全書》,為求其明,姑妄信之。

自1993年七月一日起,學未及三日,即試佔天氣及身旁瑣事。


至七月十五日,計佔四十五卦,佔中率竟高達百分之九十,遂沾沾自喜,自以為頗具神通。


孰料,自後即累出狀況,信心頓失,幾自疑神智不清。


後不斷學習檢討,始知原佔居然過半以上皆屬誤斷。


諸如月、日之干支、用神、應期等,常自以為是而張冠李戴。


繼而一一校比,始發現其中頗有玄機,非痛下數年苦功,實難望其堂奧。


猶記餘二十餘歲時,對或然率頗有心得,擬以之研究賭局,然每賭必輸。


人世之千姿百態,良有以也,沉迷於其所長而排斥其所未能勝任者,人性之常也。


幸牌局拒餘於千里之外,故與賭賽絕緣,得以全身而退。


今次試卜,若非最初之誤打誤中,早已棄之如同敝屧。


蓋餘目前急待完成之計算機計劃,堆如山積,實無餘力從事易理之研究。


孰知得失之間,時至自明,個中機緣頗耐尋味。


餘認定計算機之精確性,足以彌補人為之疏忽,遂令王傳宏製作程序,以天氣為對象,準備作大規模、有系統之統計分析。此時,正值餘之《老子止笑譚》乙書甫付梓, 正寫作《智能之旅》之際。

悚於天機之乍現,遂重新整理渤渤然若海濤激蕩之思路。

六 月,先發表義理部分,為《易經明道錄》,而以往所記錄之心得,則整理成本書。

中華文化受西風之蹂躪,數百年來,幾至絕滅之地。餘就學、成長於科學廟堂之中, 所知所見者,莫非達爾文、愛因斯坦之讜論。先父庭訓,教以四書,責以文牘。

餘心中殊為反感,以為中華之不振,即在於國人之抱殘守缺,食古不化。

餘就讀高中時,正值國內學界菁英,高揭「超越前進」之巨纛,呼籲全面學習英語;當時大陸彼岸,則是以「羅馬拼音」取代中文。

餘心有戚戚,聞雞起舞,每每自以為是,振臂疾呼,嘗謂:『玩物喪志,崇古亡國』。

大學畢業,因與先父意見不合,兼以妒忌人人留美,遂憤然遠赴巴西。原因無他,祇為余英文程度太差,無福可托耳。

旅巴八年,一事無成,卻於市井之中,體制之外,發現一股甘泉,得於迷途而知返焉。

時為1972年,餘年卅七,參與巴西東北開發計劃,不幸失敗。因顏面無存,淪落至與嬉痞為伍。

不料該嬉痞組織之成員,竟然是西方文明之省思者,極為崇敬中華傳統文化。

據云,嬉痞之產生係受中國詩人寒山、拾得之啟發,主張回歸自然,清靜無為。

西方物質文明確能滿足人之感官,而人追求感官之滿足,永無止境。

待得驀然回首,始知深陷泥淖,終其生不過是物質世界中、產銷體系之一環而已。

人原是環境的一部分,祇因需求激發了慾望,然若能隨起隨滅,自是清靜;反之,人心若為慾望所充斥,不斷追求滿足,結果必是慾望激發慾望,永無寧日。

需求原指生命體生存所需、不可或缺的要求。

億萬年來,生物界的需求,無一不是為了生存。唯獨人類不然,因人有心,心有所繫,系之則成欲。

慾望實源於對未知的恐懼,懼於失故貪得,懼於苦則忘情於樂,既不能預知未來,當然無法滿足於已有。

人欲橫流,為順遂一己私慾,常作裂帛之耗,焚山為居,竭澤而漁,無所不用其極。
 

更有甚者,如利益之既得者,挾其資金、科技之優勢,將其弱肉強食之信念,飾之以人權、自由之金裝。

君臨萬邦,遂令舉世陷入逐物之狂潮。

今資源即將淘盡,而貧富對立,人類社會及地球環境,已然接近毀滅的絕境。

返觀昔日中國,黃老思想講求效法自然,以謀生存、生活之均衡(詳見拙作《老子止笑譚》);而《易經》則強調「天行健」、天道剝复循環之變易;至於人人耳熟能詳,履之行之的孔孟之道,則教人為人處世、修身齊家之法則。

漢唐以降,印度之佛教東傳,其中大乘佛法揭櫫「明心見性」,彌補了華夏偏重客觀世界之不足。

相互參研之下,黃老之自然、儒家之人倫融匯了佛家的心性,產生了五代的禪宗及宋明的理學。

於是,思想中揉和宗教,宗教亦滲入思想,成了中華文化的特色。

圓滿象徵知足,知足即是停止,當西方世界歷經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工業革命之際,中國正滿足於五行運轉、三界交會的意境中。直到十九世紀,物質文明之狂飆,驚起了心、物之迷惑,致有今日全盤西化之呼聲。

然物質文明亦難免於天道剝復之變易,在二十世紀物質盛極之餘,人心社會卻遺毒處處。

西方之智者,無不知危機迫在眉睫,卻都束手無策。東方之菁英則如大夢方覺, 唯恐技術、知識、享受落於人後。結果是地球資源加倍損耗,污染情況如雪上添霜,國 際、人種間之斷層不斷擴大,經濟、軍事、科技卻日新月異,此莫非人類文明之迴光返 照?
 

人類文明看似已病入膏肓,然而以易理而言,「否極」始有「泰來」。

紅樓一夢,亦因曾居紅樓,方悟其為夢。

人類若未經歷物質文明,又怎能料想其遺毒如此之甚?

再若無科學知識及技術,文化之精髓又將如何昌大?

今拜計算機之助,若得盡發易理之明,令人得知於物之物理外,尚有天之天理。

天 理不僅可用科學方式闡釋,且能用計算機一一演繹,化為實用且有效之概念。

此乃時代之「易」,正當人類沉於谷底,難以自拔之際,天機乍現,必有所之。

天之易為理,人之易屬數,理中有數,數中有理,是天人互動。

人若略知天理,雖仍在數中,亦能知所趨止,實本書之旨也。

然天理之為理,有可明之理,亦有不可明之理。

而人有可明之人,亦有不可明之人。

萬事在緣,緣肇於機,機兆於動。

似此,讀者之明與不明,非餘之罪也。唯奉勸能明者,天機至大也,若以此至大圖私,其禍莫測也。

或謂,若能明易理,能知過去未來,而不為己謀利,知之何益?餘以為天機之現,是證人世之上尚有天界。

人生無常,苦海無邊,勞勞碌碌,競名逐利,不過徘徊於生死 之間。

磐石之穩重,千古長存,然比諸於天,不過微塵剎那而已。

天理既可得而知之,天道當亦可得而行之,天道既可行,行之可也,其餘何足道介哉?

用計算機算卦,簡易方便,事事可卜,時時可卜。

不幸今人重利輕義,若洩之於世,恐不肖者得之,其後果將不堪設想。

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 敗之,執者失之』。是以餘將理論詳述於此,程序則毀之而不傳,蓋得其意而忘其言也。

又本書非占卜之書,亦無意教人占卜,但為詳究其理,不能不涉及若干枝節。

以之作為占卜者釋疑之參考則可,若擬藉此書而佔則行不得也。讀者若欲學卜,請參考《野

鶴老人占卜全書》或《卜筮正宗》。

為本書之寫作,餘曾掙扎再三,時間有限為其一也。餘曾於地藏王菩薩前許願,而 迄今一無所成,實不宜再節外生枝。

其次,「易」之難度至高,再加上「易卜」,若無 數十載寒暑浸淫,休想窺一皮毛。

今若出書,人已言者,多言無益,人所未言者,姑不論胸中點墨,僅是遍覽坊間易林,已足令人卻步。

今年八月底,知悉《易經明道錄》即將再版。餘不禁凜然,蓋《易經》之所以難解,系昧於理論之不明也,本書缺陷固甚多,何不公開以就高明?

餘所恃者,乃近來判易頗有心得,於八月全月之天氣,以及連續侵台之四個颱風,餘之預測竟較氣象台更為準確。

又於六月間之世界杯足球賽,全部五十二卦,測中四十九卦(詳見第五篇)。有此明證,心中疑惑盡去,遂決定將本書公之於眾。

真理不辯亦明,著本書實有多事之嫌,然人間之生死大事,宇宙之至妙真理,有緣者緣至而得。

餘之所以好事者,實憐世人之愚昧,蓋時變世遷,人類早已大權旁落,二 三子未能知,猶爭奪不休,不亦悲乎!

莊子曾曰:「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宇宙之適,豈吾輩所能知者?

                                 朱邦复 序於都蘭山麓 1994年7月

 

評分

參與人數 1銀幣 +1 收起 理由
巨門 心得分享,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2#
 樓主| 發表於 2012-9-6 02:31: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左輔 於 2012-9-7 22:28 編輯

第一篇 預測的理論基礎

 

一、說在前頭


自有文明以來,人類由無而有,由淺而深,不斷向身處之世界探索求知。


不但搜尋到遠達數百億光年外的太空,也認識了微乎其微的粒子結構。


但是,在這些偉大的成就之外,人類對“自我”的認知,卻是茫然不知。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此,早在數千年前,少數聖者賢人,已洞悉了整個宇宙

的微妙。


惠施說空間是:“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莊子認為人生是:“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


只惜世人愚昧,無從理解,加以時機未至,故聖者以莫大的智慧,將一些奧妙的道理,藏密於顯,以待他日。

根據自然演進的法則,人類只是一種生命體,跨越了動態的時空,以自我為中心所認知的經驗為資料訊息,將宇宙能量的脈動,聯接成為一個整體(此理論載於拙作《智能學九論》之四--層次論中)。


總有一天,當另一種同樣能運用資訊、且比人類更有效率的機體會出現。


那時,人類的使命即告終結,一個新的紀元又將來臨。
 

如果人能謙虛一些,定會發現宇宙萬象,莫不井然有序、自然而然地運行著。


前人憬於其恆而有信,加以記錄,並歸納整理,成為各種可資依循的規律。


後人習以為常,視之為當然,反而喪失了對“必然真像”的探索精神。


在過去,中國人視人生為一必然的“時間流程”,在這觀念下,人得以樂天知命,安分守己。


現代的中國人受到西方傳來之自由、平等觀念的侵噬,無不“痛悔前非”,視傳統文化思想為國家落後之罪魁禍首,稍有不滿即抗爭遊行,弄得社會動盪、人心惶惶不安。


不過,話說回來,凡事物極必反,這原本就是時間流程的規律。


再說,如果不經過這種深切的反省,我們將無從認知已經成為生活常規的“真實”。
 

《易經》這部三千年前書就的經典,正是專門討論這個時間流程的著作。


更有一些實踐者,運用術數,追蹤實驗,又發展出各式各樣“命相占卜”等判斷系統。


只惜國勢凋疲、民心渙散,兼以西方自我主義蔚為風尚。


流風所及,人所關心者,莫非一己之利害。


命相也好,占卜也罷,藉以求知個人利害得失者,多如過江之鯽。


而追問其理,以探求真相者,則是鳳毛鱗角。


如果宇宙有個既定的時間流程,人生就有了被賦與的職責,為了肯定個人的自由,當然會有人否定此一流程的存在。


基於人性的特質,越是有能力、有影響力的人,越希望表現自己的不凡,標榜所謂“英雄造時勢”,“人定勝天”的觀念。


如果承認了宇宙中還有支配流程的主宰,一切都是定數,那豈不等於否定了自己的權利與價值?


傳統的中國讀書人,其尊天重道的觀念,大公無私的理想,無不來自於對“天命”的體認。


只是天命未必以人類為終極目標,由生命的存在與傳承,到訊息的認知與應用,其間歷經了千百萬年,人類只是下一個場景的序曲而已。


在下一個階段到臨以前,人類仍會繼續肩負著訊息傳承的任務,然而這個訊息卻關 繫著人類的前途。


若一個信差知道他所傳達的資訊,與本身有切身的利害時,除非他能


摒除私心,盡忠職守,否則這個傳達訊息的任務,顯然難以達成。

 

所謂私心,其實是僅見宇宙中之異,未能見其同者。


 《易經》闡明了事物變化之理,將之理為公式,是同;而公式展開時的步驟細節,是異。


人若根據《易經》時空之規律,便得以由同見異,由公而見私。


人若知道三日後事件之結果,當不會鑄下今日之大錯。
 

是以所見之同,可以平眾人之異,眾人無異,天下自然大同。


今之學子不知易理,日日嘶喊天下大同,豈非緣木求魚?


既然如此,何以易理蒙塵迄今?

蓋人類本非造物者完美的設計,活著不過為求繼續生存,彼此間能力若相去無幾,方能相安無事。


隨著知識能量的積累,人間的差異已經日益擴大。


所幸私心重者,其得失也不過方寸之地,故人間的均衡,到目前尚能勉強維持。


事物變遷,原是利害相參,有得有失。


設若人人知易,則私心重者,見未來之害,必將惶惶不可終日,甚至千方百計改變未來。


而私心既重,又有權有能者,更將無所不用其極。


換言之,苟人有私心而知易,則其所知越多,其為害越大。


故唯有私心盡泯者,才有可能知悉真相。


如此這般,古往今來在前述人性主導下,資訊也能點點滴滴地傳承下來,自是玄機奧妙。


無私的大德,千載固然難得一二。

然而世俗術士,略知天機,既可謀生,還可濟世。


當人困頓於迷津之中,驟識天命於人世之外,若為上根之人,必當有所悟矣。


至若占卜之人挾術營私,既有天機,自有天意,也無須我們凡人俗子操心。
 

人世是人表演的舞臺,不到戲劇終了,走到台下,演員是看不到舞臺全貌的。


有人終其生在臺上演戲,卻有更多的人在台下看戲,天命也好,人命也好,不過都是一場戲。


這其中只有跑龍套的知識份子,他們才有機會既能看到臺上,有時也能看到台下。


只惜受到西方個人主義的影響,現代知識份子把自己置於宇宙中心,不論臺上台下,他們都只看到自己。


理性上明知宇宙中有個規律,奈何此規律卻似現若隱,難以捉摸。


他們無法否定自己的價值,便把這種被稱為天命的規律貶為迷信。


主張社會進步繁榮的人擔心,如果人人坐待天命,則整個社會的動力豈不消失於無蹤?


而重視心靈平安、輕視物質需求的人,則寧見天命之有。


宇宙的變化本來自正負兩種力量的消長、迴圈,如果此兩種力量趨於平衡,宇宙就成了靜止狀態。
 

能量是恆動的,有動必然產生變化,變化有體有用,有因有果,無休無盡地開展。


在大環境的變化下,小環境因應發展,一一相繫。


每個人都是環境中的一分子,每個人也都在變化的因果中,影響、被影響,相互迴圈不已。
 

人受到經驗的洗禮,往往會塑造出一種認知,成為個人人生的發展模式。


貧困已久的人,嚮往的是財富;富足一生者,感知麻木,只是患得患失;人被壓制後,追求的是解放;受盡欺騙者,對真實最為敏感;遭到物質毒害者,最傾向於精神思維。

人們接受了統一規律,社會的變化趨於緩和,個體也能得到平安。


長此以往,人就會好逸惡勞,難以應付外界的衝擊。然後,社會擺向另一個極端,人開始追求自我,反對任何規範性的約束。


個體的價值觀開始膨脹,活動空間也相對的減小。


人際間的磨擦及對立尖銳化,社會因而注入了活力,一個繁盛且動亂的大環境於焉登場。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3#
發表於 2012-9-7 22:39:55 | 只看該作者

二、占卜的意義

 

幾千年來,“求神問卜”一直流傳於我國社會上。

有人“寧可信其有”,以求心安,有人則嗤之以鼻,斥之為迷信。至於“求神問卜”究竟是怎麼回事?


到底是真有其事,抑或只是一種心理作用?


這些問題似乎很少有人關心。

科學家以為“神”已被否定了,可是直到今天,他們還沒有弄清楚,科學所否定的到底是什麼?


因為“神”只是一個象徵,象徵宇宙中一種超越人的力量。


這一點科學家不僅深信不疑,甚至這也正是他們力求瞭解的最終現象。
 

嚴格說來,科學所否定的,是過去對“神”的認識基礎。


比如說,神可以憑祂的喜惡,任意改變四度空時中的連續現象。


關於這一點,任何一位“求神問卜”的人,也絕對心裡有數,不可能求得神人來“撒豆成兵”!


中國人之現實,舉世無匹,魯迅的名著《阿Q 正傳》中所描述的中國人,除了自我的生存外,其它什麼都不相信。


如果“求神”的結果,十次有五次達不到目的,即使那間廟宇沒有被拆掉,保證一定有人只把那裡當作公共廁所!


求神如此,問卜更是苛刻,大爺花了錢,不撈夠本,中國人是絕不甘心的。


再若佔蔔者沒有兩把刷子,硬把大凶說成大吉,不被打得破頭才怪。


偏偏事實證明,在這個時代中,尚有無數人著迷於“求神問卜”。


只是在沒有能夠讓理性接受的理論出現以前,人多懷著矛盾的情結,與占卜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科學最可貴的一點,就是求真的精神,科學知識便是求真的結果(但卻不是真理本身)。


要保持科學精神,就應該實事求是,把各種既存的現象研究清楚。


當有能力的知識分子袖手旁觀,而任由江湖郎中巧言惑眾,姑不論“求神問卜”之真像如何,大眾先給這些人戴上迷信的帽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占卜”是透過一種規律,以得知在某一個時空中,在此一規律下所可能得到的結果。


比如說我們知道中秋節的月亮很圓,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可是為什麼呢?


在天體力學上,我們可以引用很多已知的事實,作為理論的基礎,然後歸納出一些法則。


再利用這些法則去預測天文上的現象,直到每一次都能印證為止,這些法則便成了“規律”。


反過來利用這些規律,我們便能預知:“中秋節那一天,月亮的形狀是圓的”。

 

事實上,我們並不需要看到中秋節的月亮,就知道這些規律的正確性。如果世上沒有一些不變的規律,或者是所有的規律都沒有必然性,那將是個無法想像的世界。


“夢”就是沒有必然規律的主觀世界,人在做惡夢時,幸而還有參考因素,知道只是做夢而已。


人世中的規律,對另一個世界而言,可能也是幼稚不堪,但如果沒有可資借鏡的參考因素,我們也只有學莊子當年般,大歎人生如夢了!


我們生存的環境,是建立在一種“因果爽然”的基礎上,所謂的科學精神,正是人類對這種因果爽然的“機械律”,執著而認真的追求態度。


如果不是這種精神,今天的我們仍會與原始老祖宗一樣,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


我們絕對不能因為今天物質文明興盛了,就自以為了不起,喪失了這種求真的精神。


人生原本就是在錯誤中學習、瞭解,這其中除了生存、生活的知識外,還有生命的知識(見《智慧學九論》)。


在量子力學以前,愛因斯坦也曾堅信“上帝不會和人擲骰子”,而拒絕認同海森伯格的“測不准原理”。


為了探求另外一個世界的參考訊息,我們能不虛心地多瞭解一些原來所不知道的其它規律嗎?


人們所難以相信的,是占卜具有“知過去、未來”的能力。因為人最迫切需要,而且最薄弱的、就是對未來事件的判斷能力。


過去所發生的事情,固已淹沒在記憶中了,而未來尚未發生的事情,人們既無從想像,也不知如何對付。


當一個社會被自由的思想統治以後,人們的判斷標準,只剩下一己的利害關係。


而所謂的利害,也就是在時空變化中,事態發展與個人得失之間的關係。


能知未來的人,如果在事前已經掌握了事件發展的因,自然就能選擇有利的果,以為己謀利。


是故人們常問,社會上職業占卜者甚多,他們既能知過去未來,曷不投入股票、金融市場,日進鬥金,何苦辛辛苦苦的每天為人卜卦?


人有人理,天有天理,天理不容許這種利益輸送。


占卜之道精微之至,即令人痛下數十年苦功,如不到人我兩忘的境地,充其量等於中學生程度。


一般的術士不過能見到卦象的吉凶而已,而能登堂入室者,早已不是人間功利所能打動的了。


在人理重於天理的時代,人當然不願意相信他人有這種預知的能力,要是真有,也寧願尊之為“神”。


而在搜“神”的過程中,卻發現這種能力若有似無,即使偶有所得,其人之境界見識,也難孚眾望。


社會菁英既希望確有其事,又怕受愚自窘而袖手旁觀,故占卜之術,成為科學昌明的二十世紀中,最大的一件懸案。


我們暫時放下是非有無,冷靜地運用理性衡量一下吧!如果沒有所謂的“天命”,則人類生生死死,不過與草木同朽。


不論是得是失,辛苦數十載所為何來?


難道果真只是追求那一瞬即逝的滿足感?


再若真有“天命”,一個負責的人,當然要瞭解自己的使命為何?


以免落個怠忽職守的罪嫌!


所以,要做一個無愧於己的人,首先要瞭解自己的處境。


我們是就此無知無覺的生生死死?


抑或稍費些精力,來探索一下宇宙的奧秘?


而宇宙萬端,究應從何著手呢?


設若宇宙中有一個固定的時間流程,當然世間就有天命,這正是占卜所啟示及傳承的意義。


讀者之信與不信,各人自有其機緣,毌庸贅言。


但是對於迷途知返的有心人士,本文所提出之論點,莫非期以更上層樓,得窮千里目也。


我們先假定宇宙中有一固定的時間流程,人只是流程中的一個步驟。


那麼,人怎麼可能認識到這個流程的存在呢?


人能知道它的存在,又能深入瞭解,甚至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中必有玄機:1.此時間流程必須是人人都可以學習,但僅少數人能夠瞭解與運用,以此印證《易 經》,倒是絲絲入扣。

 

數千年來,《易經》素稱顯學,若非人人得以學習,何以致之?

 

至於瞭解運用則非易事。


首先要有足夠的人生經驗,否則難以領會其中的微言大義。


其次,學易者心要靜氣要寧,要放得下人世的身段,才有功夫由萬山叢嶺中,撥雲而出。
 

最重要的,是能在關鍵當兒,完全泯除主觀私念,才能真正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如果前述為真,以常理判斷,易之設計者不可能是人,那必然是“天”。


但何以 由《易經》到易占之間,曾經過多次人為的調整修正?


合理的解釋,是《易經》之原結構在天,但應用卻必須以人的經驗及知識為介面。


當時代流轉,環境改變,就需要人為的調整修正。


也就是說,人雖然是流程中的一步,但卻有機會認識到 “介面的另一端”。
 

3.這種說法看起來很平常,卻蘊含了一個重要的訊息。


既然已經假定有天,當然就有天命、天界。


根據前面的推理,人與天界竟是相通的!


換句話說,人可以透過此一接口,通達“天界”,天界不過是人的另一個舞臺!
 

這也是東、西方思想文化上重要的分野,西方認為神是造物者,高高在上,人只是祂卑微的子民,儘管神愛人救人,人卻還是人。


正因為這種思想,西方社會的封建制度,是不折不扣的主子奴隸關係。


故而歷來的思想中一直蘊育著叛逆的火花,以致現代人一味講究人權,爭取自由,追求平等。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功名利祿是人人可以爭取的,連天上的神仙也都是人努力修為而成的。


人間的種種不平與痛苦,便是刺激人們努力向上的誘因。


所謂向上,是要學習自律,抿除自己的慾望,淨化個人的私念,然後才能瞭解天人之道。


如此修為,到了最後,在人間是為聖為賢,出世則可以成仙成佛,繼續為眾生而奉獻(是以道家認為,當人私心泯除後,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以西方人的觀點來看,這種修為方法違反人性,很難做到。


的確,誰也不能否認人性中有“食與色”的成分。可


是當“天命”昭示我們,人性中還有神性,人的自由不過是在天人之中抉擇其一時。


對有些人而言,還是寧願選擇神性。


不幸,天道輪回,好日子過久了,人心也痳痺了。


今天的中國人一碰到問題,就變成了四不像。

既不像有智能的老祖先,又不像有創意的外國人,有了錢不像富翁,見到名利又不像有知識的人。


其理安在?


我認為,這完全是因為喪失了看見未來的能力!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4#
發表於 2012-9-7 22:44:54 | 只看該作者

三、瞭解認識

 

從生到死,人都局限在感官的影響之下,佛家將之稱為 “六賊”,以示其戕害人心的事實。


人在感官的包圍下,就如同深居內宮的皇帝一般,外界所有的一舉一動,都必須透過貼身的親信,如一些臣子、宦官和內戚等來傳遞資訊。

任何人如果不認真考慮自己的處境,必然就像一個昏君般,任憑身邊一些各懷鬼胎的大臣去治理國家。

舉個實例來說,中國人見面時總要問一句:'吃過飯沒有 '?


這句話應該是人人都懂,否則不可能成為打招呼的用語。


究竟這句話有什麼意義?


說者與聽者,在其溝通的過程中,到底有什麼目的?


雙方又瞭解到了什麼?


以符號系統的觀點而言,這句話是由一系列的符號所組成,共同或分別代表該符號的功能。


因此,當表達者選擇此系列符號時,自然就是想要傳達其所代表之功能。
 

我們再從控制系統的立場來看,當一系列的指令下達時,此一系統即按照此指令原始設計的模式,逐步執行,以達到控制的目的。


然而,任何一個人都知道,在此時這句話與“吃飯”並沒有關係。


所代表的只是一種習慣,是過去艱困時期的一種關懷方式。


如果有人以為這是詢問“吃飯”的民生問題,那便表示沒有真正瞭解這句話,彼此的認識也就沒有交集了。


因此,要討論宇宙真實這種艱深的課題,我們有絕對的必要,先要“瞭解”什麼是“瞭解”?


當人能瞭解真相時,也就不會再爭辯不休了。
 

在文字定義上,“瞭解”是用“眼睛”去“瞭看”,用 “心智”去“解析”後,所得到的某種“知覺”。


在人類心智運作的過程中,更重要的步驟,則是在瞭解的過程中,能“辨認、辨識”所知所識的“刺激訊息”,即為“認識”。


辨認及辨識,是當今人工智慧研究上最大的挑戰,由於生理、心理學家尚缺乏完整、正確的理論基礎,以致設計者無所適從。


人既然連“辨識”的原理都諱莫如深,遑論難度更高更深的瞭解與認識了。


以致於在二十世紀末,舉世的專家學者耗費了無數的財力及時間,面對人工智慧,卻只能徒呼奈何。

 

瞭解及認識可以說是研究人工智慧的瓶頸,是人類與宇宙間的介面,也是人類與宇宙真理的最後一道樊籬。

 

辨識真的有那麼困難嗎?


連小蚊蟲都有極為敏銳而有效的辨識系統,人這麼了不起,為什麼連蚊蟲的技倆都無法瞭解呢?


相信再過幾年,等辨識的技術大行其道,連小學生都可以試做“娃娃走迷宮”時,人才會知道今天的聰明人有多笨。


辨識並不難,不過祗是些訊號的取捨,以分辨視訊所代表之現象與辨識者之反應兩者間的關係。


瞭解則要有清晰的時間觀念,切記六賊之首就是眼睛,眼睛所看到的,不過是一些光及陰影而已。


可是人在一生之中,一舉一動、一思一念,無不受到這些光影的影響。


甚至於大多數的人,還把這些光影當做人生真實,苦苦地抓住不放。
 

佛在《金剛經》中宣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莊子在《齊物論》中也說:“昔者莊週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週與? ”


人一旦陷入視覺的陷阱中,就好像球員當上了裁判,人的認識便離真相遠了。


若面臨的是一個從來未曾發生過的問題,人更是惶惶然不知所措。這時所有的理念、語言都失效了,人完全迷信於眼睛、不見不信了。


本節只為了點明要瞭解事物的真相,首先要學會懷疑自己的眼睛,雖然眼睛很有用、忠實於自己,就如同皇帝身邊的宦官內戚一樣。


但是,就眼睛對於事態真相的瞭解而言,不僅幫不上忙,有時反而會將人的認知導引到錯誤的方向。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5#
發表於 2012-9-7 22:51:47 | 只看該作者

四、因果體用

 

要得到完整而正確的認識,首先要從變化談起,再討論變化所產生的體用、因果。
 

把這些都聯繫成為一體,才是完整的辨識與認識(這不是本書所要討論的主題,對此有興趣的讀者,請參考《智慧學九論》)。
 

宇宙是一個由能量組成的結構體,能量是引發我們認知的基本因素。


能量變化不斷的進行,其中碳氫化合物,與蛋白質配合後,能轉換能量,形成可以反復利用的結構體。


由於這種能量的淨增值,是來自光波,故此機體對光源的方向、強弱,遂產生了趨避的辨知力,而形成了視覺。


也就是說,生命體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光影,不過是些能量變化的現象而已,至於這個能量變化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本“體”(請注意,本體非指“形體”),會產生什麼“用”,這些都不是眼睛所能看出來的。


幸而人類發展出了另一種能力--思維,可以彌補感官之不足,瞭解事物的體用因果關係。


思維是一種流程式的連續作用,將一些現象集合為一體。在此集合中,能量變化的步驟以及每個步驟所帶來的後果,便形成了“時間、空間”的觀念。更因為集合的連續性,時間空間便成為不可分離的整體。


在認識論的立場,如果宇宙中沒有人類,便不可能有人類所認知的觀念。


不論時間、空間的本質為何,對人類說來,只不過是經驗認知中的兩種基本現象而已。


換句話說,當人類全部毀滅之後,即使宇宙依然存在,而生存其間的生物也可能進化成新的高等物種,其時彼對時間與空間的認知,必然與人類有所不同。


我們生存在四度空時連續區中,能量在坐標軸中傳遞,形成了時空的變化。


感官的作用就是分辨這些訊息的異同,以便採取有利生存的行動。


如果感覺不到變化,就表示當前的狀況與前一時段的狀況相同或相似,也就沒有必要加以“辨認”。


從這個角度上看,所謂的辨認,指的就是前一時段所得的訊息,與現階段訊息之間同異的比較。


當然,生命體的複雜度與其結構成正比,感知的訊息也隨著發展成多元的層次。


盡管如此,想要瞭解宇宙間所有的訊息變化,看來似乎是件絕對不可能的事。


然而,以世界上所有的物質、物體為例,其種類簡直可以說是無窮無盡,但是當科學家發現了物質的基本元素以後,突然之間,各式各樣的物質物體,都可以任人生產製造了。


同理,在認知訊息的“基本因數”沒有被發現以前,要想討論“認識”,的確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這裡所要探討的主題是占卜,占卜正是諸多訊息之一,至於與占卜無關的其它概念,在此我們也就不多加討論了。


占卜的素材不外時間、方位、能量、關係等,傳統的名稱是乾支、陰陽、五行、六親,這些都將在後面各篇節中一一介紹。


這些素材即為基本因數,在做個別的說明之前,且先討論因數的處理流程。


假定我們已知有一因數,此因數必定具備一“名稱”以供我們分別,此一名稱必然有些“現象”,代表一些“性質”,會在某種“作用” 下,產生一定的“結果”。


簡單說來,這一名稱所代表的“現象”即為“體”;其 “作用”則稱之為“用”;其“性質”為“因”;產生的就是結“果”。


由於“體、用、因、果”在概念上,相當於認知和應用的分類,所以曾被宋明理學作為“格物致知”的法門。


所有的“體”,無非是感官接受訊息後,加以相對比較後認知的現象。


“體”可以用兩個極端的概念來代表,如同大、小,多、少,高、低,深、淺,長、短,輕、重等。


若把這些概念再濃縮成一組更籠統的概念,就是“陽、陰”。
 

人在經驗中得知,體所產生的相對現象會得到不同的效應,是為“用”。


“用”因涉及主觀,千頭萬緒,簡而言之,不過利害吉凶,以供人趨避。


至於“因果”,就是機械率,完全系於各個因數的排列組合,在時序流程中所產生的交集。
 

這些因果體用的應用方式,如果沒有一種規律,對人而言,實在是太複雜了。

 

我們能不能再簡化,使之成為分層別類的結構呢?

 

在人認知的世界裡,當然人與身處的環境是必要的因數。


人有體有用,體是物質所組成,物質都由“地”提供。


人與物又處於一個變易的環境中,變易有因有果,宇宙整體能量的作用是因,是一切事物的起源,稱為“天”。


至於體的用、因的果則是“人”。


所以,整個宇宙都可以用“天、地、人”三種象徵來代表,此三者又稱為三才。


於是,以陰陽為訊息的基礎,以三才為訊息的結構,以空間的體用為根據,以時間的因果為過程,我們便得到了占卜的因數。


再在這些因數上,根據一定的判斷規律,便可以預知時空變化的先後流程。

 

能量變化有其必然的規律,這種規律必定適用於各種時空架構,只要其架構與能量變化息息相關。


舉例而言,科學家已經成功地用“細胞培養”技術,以動物的細胞,將之複製成與原體一模一樣的動物。


為什麼一個細胞能變化萬億次而不失其真呢?


那是因為生命體忠實地遵守著能量變化的規律。


宇宙之間,萬事萬物,無不如此。


人間世並沒有二致,不同的是人站在主觀立場,以自我利害來左右一切。


人的世界就比自然界要複雜得多,因為其規律的週期涉及生命體及文化思維,甚至於主觀客觀認知,必須分門別類,一一探討,很難一言以蔽。


再以細胞放大為例,這種過程只說明了一種因果關係,而不是說每一分鐘、每一步驟所有細胞的生長、變化細節都是一模一樣。


人世的因果爽然,也應以整體來考量,個人的主觀只是一個片段。


人卻往往據之為公理,名之為正義,而不顧整體事件的真相。
 

等到全部的因果印證時,人又早已忘得精光,以致於整個人生弄得支離破碎,煩惱不已。


只要能掌握正確的方法,在任何時空下取得的客觀的訊息,都可以放大成為原有體用因果的真相。


利用這種技術,以重現其中的因果關係,就是占卜的基礎。


保持客觀就是正確的占卜態度,千萬不可以主觀意識乾擾。


人常為了自己的願望,自欺欺人。若加入了主觀的訊息,對所蔔之卦而言,不僅毫無意義,尚且可能倒果為因,佔者不可不慎。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6#
發表於 2012-9-7 22:59:25 | 只看該作者

五、客觀結構

 

我們往往有這樣的經驗:同樣是人,同時成長在相同的環境中,但彼此的認知和觀念,卻是大相徑庭。


這是個客觀的事實,科學家早已證明,在宇宙時空架構上,絕對不可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對座標點相重疊。

 

任何人所認知的一切,都源自於他過去的感覺與經驗。


由於每一個體都生存在不同的時空中,其認知自然不可能相同,這種認知,即屬主觀。


而人是群體動物,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影響。

由於環境相同,人性一致,事物變化大同小異,故每一相異的認知之間,又多少具有若干相同之處。


這些同與異,全部概括在一起,成為一個大集合,統稱之為“客觀”。

 

主觀只代表一個個體的認知,僅僅能由該個體本身去判斷真假是非,在此沒有討論的必要。


相反的,我們必須對客觀加以定義,因為占卜必須是客觀的,否則無法適用於所有人類,以及整個宇宙。

 

沒有主觀的個體,就沒有認知的主體,客觀世界也就毫無意義。


但若沒有客觀的世界,主觀的認知也不可能存在。


所以,主觀、客觀是不可分離的二元世界。
 

在實際應用上,所謂客觀必須涵蓋已知的各種現象。


“易卦”即在像徵符號上包含了天、地、人結構的體用因果。


並將宇宙間的各種變化因數,以陰陽二進位的表達方式,分層代表了各種交錯複雜的現象。


<易經繫辭>中記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像生八卦”。
 

僅僅八個卦的實用價值並不高,後來才會衍生為六十四卦。


但是從分類的觀點來看,這已經是人類文明史上空前絕後的大突破了。


易卦的第一個貢獻,是二進位觀念的發明,這種劃時代的認知,比德國萊布尼茲早了數千年之久。


當今的時代寵兒--電腦,就是建立在二進位的數學理論上。
 

其次是多層象徵的技巧,直到最近資訊時代的來臨,人們大量使用資料後,才發現了資料“多層索引”的重要性,從而改進了資料庫的結構及功能。

而這正是八卦的基本理念,然而用人腦去處理多層索引,其學習及應用的困難度,也就不喻可知了。


還有一種了不起卻鮮為人知的觀念,就是“生機結構”的應用,直到近數十年,生物的遺傳基因--去氧核糖核酸(DNA )的結構才被科學家發現。這種可以組成複雜無比生命體的結構,竟然簡單得出乎意料。


它是由雙重梯狀螺旋,借著聯接其中的四種鹽基AT, GC所組成,這四種鹽基實際上分成兩對,彼此不相互交換。


當鹽基排列時,以每三對為一組,共組成六十四種不同的胺基酸。


我們再回頭來看八卦,是由陰陽兩爻組成,三爻為一卦,共為八卦。如果把上下兩卦排列組合成對,正好也是六十四卦!


這是偶然嗎?


抑或是宇宙中一種生機結構的特性?


既然DNA 可以組合成為各式各樣的生命體,八卦與DNA 結構類似,當然有可能組合成宇宙中各種變化的事件。


問題只是我們後人能不能正視這種絕學,繼續努力,將之發揚光大?


從古到今,尤其是讖諱學,很執著於一些數字的魔力。


看起來好像神秘難解,卻又似乎頗有那麼一點道理,偏偏又無法用理性表達。

 

我在研究視覺辨識時發現,只要能夠辨識幾種最基本結構的形狀,則宇宙間所有的形象,都可以藉層次結構的技術,加以辨識。


而形狀的基本結構,竟然簡單得只有“點、線、面”三種,至於體,則是由“點、線”所組成,最起碼的共有六十四種。
 

由於這點小小的發現,我的程式寫作起來既簡單,效率又高。


等到我研究易時,才突然之間恍然大悟,原來我找到了宇宙間“生機結構”的基本法則--幾種連續級數數系,其基數由一到三,每種數系各有其特殊的結構,交互發展出繁複的宇宙。


為了避免囉囉嗦嗦的咬文嚼字,茲用表格一併說明如下:


    ┌───┬───┬─────┬────────┬────┐

    │數系│一維│ 二維│ 三維│ 四維│

    ├───┼───┼─────┼────────┼────┤

    │性質│本體│相對性│結構性│組合性│

    ├───┼───┼─────┼────────┼────┤

    │概念│點│線│面│體│

    ├───┼───┼─────┼────────┼────┤

    │圖形│點│兩端│三角形│64類│

    ├───┼───┼─────┼────────┼────┤

    │易經│太極│陰、陽│天、地、人│64卦│

    ├───┼───┼─────┼────────┼────┤

    │DNA │生命│CG、AT │鹽基結構│64胺基酸│

    ├───┼───┼─────┼────────┼────┤

    │原子│能量│正性、負性│質子、中子、電子│元素│

    ├───┼───┼─────┼────────┼────┤

    │基督教│上帝│天堂、地獄│聖父、聖靈、聖子│ │

    └───┴───┴─────┴────────┴────┘


我個人就利用這種生機結構的技術,故在中文電腦的發展上,有了重大的突破。

 

下一個世紀,這種觀念將趨於成熟,應用在各個領域中,必然會產生另一個文明的高峰。


這些事實說明了易卦的客觀性,我們再把占卜時所應用的象徵符號加以分析,就可以看出易卦嚴謹的邏輯性,涵蓋了每一種可能。
 

宇宙中事物的變化,不過建立在能體、時間和空間三種因素上。


能體指的是事物的本體,必須用一種概念代表,然而不論用任何一種概念,都有其局限性。


所以代表的概念必須能靈活通變,能在不同的分類層次下,用不同的索引系統,無限地組合下去。


時間、空間亦然,漢代京房氏採用了一種絕妙的策略,以十二地支五行的屬性,包容了時、空二元,並將之配屬在八純卦的八個系統下,定出了“六親”以作為事件的本體(讀者如果要想瞭解其中奧妙,起碼要鑽研些時日,才能領悟其中的微言大義)。


總之,如同蛋白質組成了胺基酸後,生命體已經具有了基本的功能。


由靜態的結構,到動態的變化,只需要看本卦與變卦之間的關係,以及占卜當時的相對時空狀況,再根據各種因數的互動法則,這就是某一事件的時間流程了。

 

上面所述的雖然只是一些理論,需知這些理論都是經過先民大量的觀察、應用、印證後,再整理修正,一代一代累積下來的精粹。


進一步,我們還可以歸納出自然事物中最基本的一些現象及屬性,由此一層一層的發展下去,衍生成像徵思維。


並得以由簡單的吉或兇的表像,推斷出更為複雜的情況。


任何人對任何事物的看法都是主觀的,宇宙的真相就建立在殊異個體的主觀認知,以及各個主觀個體集合為客觀的現像上。


事實上,只有在相對兩極端之間所包含的資訊,才是無窮大。而客觀整體,正是“有”與“無”兩個極端觀念之間的全部集合。

 

我們所認知的“能量變化”,只是前述集合中,與“自我”有關的某一部份而已。

 

每個人所能接觸到的變化,都在此集合之中,卻未必有相同的認知。但是人類習慣於自我的主觀認知,就常把“她很美”這種觀念,當作是明確而絕對的。


以致人們經常以為,用來溝通的語言和文字,就“代表”了事物的真相。


所謂宇宙的規律,也就是能量變化的規律。能量變化是透過量變而質變,組織成為一層一層的結構,人類感官所能接觸到的,只是這種結構下某一層次的現象而已。


既然由量變到質變形成了一層一層的結構,則高層結構的現象,必然受到低層結構的影響。


因此,如果能瞭解低層結構的變化,再參考高層結構的整體現象,則可認知到其中的規律。同時並可根據此規律,再從任何低層結構的變化中,判斷出高層結構的現象。


舉例而言,光雖具有“波”的性質,本身卻是由“光子” 所組成。


在實驗中,將一粒一粒的光子,經過一小孔射向一個螢幕,最後的紀錄卻顯示出波的特徵。


光子是粒子,是低層結構,不具備光波的現象。


一旦以光子束的形式存在,大量光子在時間影響下,連續通過某一座標“場”,其相互作用的集體效應遂形成波。

 

 水波亦是同樣的道理,單一的水分子不可能成為水波,沒有時間產生運動也不會有波。


我們要瞭解波,不能只靠眼睛去看,尚且要靠大腦去思考,分析較低層次之性質,才能判斷高層之現象。


眼睛只是接收器,只能接收客觀的資料,人也只能透過對客觀資料的認知作取捨,而與客觀真實無關。
 

事實的真相與我們的認知之間,經常有很大的距離。


人對時間與空間的認知亦不例外,實際上這兩者的存在意義是相等的。


也就是說,空間可以用地圖表達,時間也可以用流程表示。


不同的是空間地圖是設計給眼睛看的,而時間流程則是讓意識認識的。


要認識時間流程,當然必須經過意識的訓練才行。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7#
發表於 2012-9-7 23:04:44 | 只看該作者

六、抽象思維


人能認知事物,是因人在經驗中,建立了體用因果的聯想。當事物的體用因果與自我利害相結合後,人即能透過思維,尋求最大利益的滿足。


就人腦的結構來說,祗有神經網路、轉接中樞、記憶細胞以及流通其間的生化電流而已。


但是在環境需求下,基於生存(未經歷生存危機者,人腦功能多不彰)的壓力,不斷的強迫運用,激動電流,導通神經網路,記錄下刺激的內容及過程,就形成了經驗。


經驗僅為網路的交集,不易應用,然在不斷的重複下,電流能使一些簡單的視聽訊息短路,直接與經驗網路相聯。


此種可以代表聯通經驗的訊息,即為概念。概念產生時,大腦中所有相關之神經網路,在生化電流流通下亢奮,亢奮形成內部刺激,感覺中樞得以感知以往所記錄的經驗。


利害的認知來自感覺器官,有些是先驗性的,例如刺激訊號的強度等,有些又與經驗相交連,成為極為複雜的層次結構。


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於生存環境及生活習慣的需求,某些神經網路區域,不斷受到生化電流的導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慣性通路。


這個慣性通路,就是人的“自我中心”,又稱為“意識中心”。


意識中樞的形成,是網路中某一區域,因經常導通或受到極強烈的刺激,以致其電阻降低,形成一個電場。但凡大腦網路產生電流,意識中樞首先充電,再與其它相關訊息導通。


也就是說,人腦只能作單線思考,意識每次只能通連一種電路。


這種特性,使得人的思考能力在速度與數量上,都有著極大的限制。


但是,其優點則在於能夠集中註意力,同時在千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生存競爭的結果,也發展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致能有今日的人類文明。


策略之一,為了成功的生存,不需要判斷的習慣行為,可以分工處理。


神經的傳輸速度每秒鐘約七公尺,肌肉神經在反復刺激下,神經原形成短路而有記憶,故能不經意識中樞立即產生反應。


大腦神經網路亦有類似的作用,當複雜的網路在不斷導通下,形成了慣性通路後,每當意識有電流訊號流通時,已形成慣性網路者,就可以直接通過。


這種策略在心理學上稱為潛意識作用,人類的學習,實際上多半只是潛意識的訓練而已。


策略之二,是意識中心對所聯通的網路,作交集式的導通,以便於作大量的聯想。


由於大腦所獲得的訊號,概為模擬式,訊號的精確度極高。


在頻繁的刺激原中,要導通多組精確訊號,不僅是人腦功能所不能及,亦且是當今資訊界永遠難以解決的難題。


自然界解決的法,是在不同的網路間,交集最大者,其電阻最小,故而形成通路。


因此,人腦便能對事物產生聯想,而逐步形成各種概念。


策略之三,為意識永遠集中在動態、新奇、與生存息息相關的事物上,而讓潛意識自動處理概念的體用因果功能。


這三種綜合策略的應用,使得人能充分利用機能並不甚高的人體系統,得以生存迄今。


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其差別極為顯著。除了若干生理上的因素外,人智的差別,主要來自思維能力的高低。
 

就如同一個圖書館一樣,且不考慮外在環境的影響因素,首先藏書的多少就可以決定功能的高低。


但是書越多,其存放的方式就越發重要。全世界各圖書館都有其不同的編目方法,而唯有能立刻滿足讀者需求的,才是最理想的圖書館。


圖書的編目就相當於大腦中對各種已知資料的整理方式,但兩者之間也有著極大的差異,就是邊際效益的考量。


對一個圖書館而言,增加空間、圖書、設備等任何一種硬件設施,都可以增益其功能。


但是對大腦而言,因為硬體不能有所增益,更重要的便在於如何就地取材,利用人體既有的機能,將之發揮到極限。


人類能力的自我突破,與處身的地緣環境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環境中已然具足者,人就沒有匱乏的壓力。


而凡是環境中未能提供的,唯有到了存亡攸關,人才會強迫自己,絞盡腦汁,在艱險的道路上,闖出另一片天地。
 

其中的癥結,即在於人有兩種思維方式,一是水準向、同一類型的思維,以及垂直向、層次分類的思維。


水準思維相當於圖書數量的記憶能力,人在經驗的重複下,會因聯想的作用而增進若干倍的記憶能力。


垂直思維則相當於改進書籍編目及排列方式,其效能的增加,有可能是幾何級數的躍進。


而兩種思維方式的綜合應用,則稱之為抽象思維。


水準式的思考原則上都是以視覺訊息為主導,因為視覺的影響,一般人對各種事物的聯想,都離不開水準思考的範圍。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測試一般人的聯想能力,大約百分之九十的聯想結果,都與視覺或空間性質有關。


垂直思考是以事件的因果關係為分類的基礎,需要具備強烈的時間觀念。


然而在大腦的結構中,並沒有感測時間訊息的器官,所以人只能由經驗中累積一些認知,再透過教育及訓練,人才能運用。


也正是由於垂直思考的發揮,人類才能建立文明,才能掌握時間的契機,認識事物的因果。


簡單地說,水準思維可以回答“是什麼”,垂直思考則專門回答“為什麼”。 《老子》、《易經》便是垂直思維的最佳教材,因為兩本書中所討論的,都是因果的分類或層次的象徵,讀者由此得以認識到自己以及人生、宇宙。


經過思維訓練的人,會自動地將概念資料分類,由是什麼到為什麼,分門別類,隨時取用。


這種思維的訓練,到目前為止,很可能是本人孤陋寡聞,還沒有見到任何理論或實際證據,能比《易經》更為完整。


在前資訊時代,人類受到記憶力的限制,知識的功率未能發揮。


僅有極少數的人,憑藉一些機緣和自我的努力,得以超凡入聖,大徹大悟。


而在資訊大放光芒的後信息時代,人人都可以透過對思維的瞭解,鍛練學習,以增進自我的智力。


既然能夠掌握人類思維的秘密,當然更可以據之設計成為公式,並轉移到其它的自動機器上。


到那時,抽象思維將不再是人類的專利,人類也不再是唯一的萬物之靈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8#
發表於 2012-9-7 23:07:38 | 只看該作者

七、能量世界

我絕對相信宇宙中有一個精簡的法則,以簡馭繁,一層一層地結構成為三千大千花花世界。


在我個人的理論中(見<層次論>),宇宙中沒有所謂的 “萬有引力”或是相對運動的“重力”。


能量充斥在宇宙間,具有作用力,其作用於粒子結構上者,就是壓力。


能量作用於相對的方向,因此粒子受到的各方壓力相等。


唯有當在相對方向上有另一粒子存在時,由於此兩粒子間壓力較小,因而產生了相對運動。


我無意在此討論物理,但是因為本文涉及一些時空及重力的理論,不能不在此略作說明。


可是,在引用理論之時,就難免牽一髮而動全身。


好在不論有無重力,我的理論與古典力學或是相對論,在現實生活上並無任何區別,甚至於連計算的公式都完全相同。


所改變的只是宇宙觀、認識論以及人的系統理念而已。


時間與空間怎能影響人類生理的變化呢?我們並不需要瞭解太多空洞的理論,卻不能不知道,人生看來好像變幻無常,事實上在一變一幻之間,因果分明。祗緣人們“身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不想知道的人,還是逕自欣賞風景為是。


我們都知道,海水在月亮運行影響下,會產生起伏於水平面的潮汐。


潮汐的產生,就是重力(姑且沿用此一名詞,以便讀者易於理解)作用,海洋有潮汐,湖泊有潮汐,連我們洗臉時,臉盆裡的水,也有潮汐。只是我們的眼睛不夠精確,看不出來罷了。


我們的身體完全是由細胞所組成,每一個細胞,都是生命的一個基本單位。


這話要說回三十多億年前,當時的海洋中溶解了一些水溶性的礦物質,以及幾種能夠組合、分解的胺基酸。

 

由於胺基酸的不穩定性,在某一種排列組合之下,形成了極長的蛋白質分子,而且聯結成為鏈狀,從而形成一道膜,把部分海水圍在膜中。


因為它比人的體積小太多,所以稱之為細胞,細胞所圍住的“原始海水”,我們稱之為細胞質。


如果保持在一定的環境下,這種細胞便能夠繼續作用,於是產生了生命。


而生命力的來源,便是建立在細胞形成時,其細胞質的內涵上。


遺傳學上已經瞭解到遺傳基因的作用,也知道瞭如何複製出另一個完全相同的細胞。
 

生物行為學家同時也發現了生物的行為與其細胞質的組成,有絕對的關係。


細胞質既然與海水成分類似,當然它也受到潮汐的影響,儘管細胞很小,其潮汐也很微小。


可是按照比例來說,地球上潮汐與人的比例,大概是細胞質與胺基酸比例的一百萬倍!


顯然細胞潮汐對細胞的影響,遠比地球潮汐對人的影響為大。
 

這也是為什麼占卜要採用陰曆和十二地支的基本理由。陰曆及十二地支是先民觀察天文氣象,根據黃道和月亮的變化,發展出二十四個節氣與十二支時的計算方式(請注

意,12與24兩個數字,都有“2 ”、“3 ”兩個數系的基數)。


因此,人在宇宙時空中,其生理的發展過程,必與能量的變化息息相關。


能量變化規律絲毫不爽地維持著所有的恆星、行星以及星雲、星團等的運行(否則,我們便無從算出哈雷彗星何時到來),每一個光子、量子的行為,也必然都在能量規律下,不逾越分厘。


那麼,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生命細胞就可以不遵守宇宙的能量律。


我們若想要瞭解這些規律的結果,當然要採用符合規律的方法。


十二地支不僅代表了時間,也代表了空間,更代表了能量的迴圈關係(請見第二篇、八)。


所以,要截取宇宙時空與人互相影響的機密,就必須利用十二地支。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9#
發表於 2012-9-7 23:15:56 | 只看該作者

八、時間空間
 

傳統的時間觀念因為受到視覺效應的影響,便和光速一樣,被認定為都是一種常數。


也就是說,時間是線性進行的。如同光線一樣,在還沒有看到光線以前,對觀察的人而言,光還沒有產生。


時間亦然,在下一秒鐘還沒有到來以前,那個時間並不存在。
 

由於視覺效應快速,可以立即反應出環境狀況,故人類極端的依賴視覺。


人類的生活行為,百分之九十集中在視覺上,以致有“眼見為信” 的論點。


然而,人類絕大多數的高級行為,往往要先摒除視覺的影響才能達成。

 

比如說,音樂、感情、思想、觀念及真理都不是眼睛所看到的,能欣賞的人,一定要擺脫表像。


而只相信眼睛的人,最容易為外表所迷,沉湎在物質的陷阱中。


因為物質是看得見的,人往往以物質來代表客觀真實。


對於利害亦然,眼睛看得見的利害,人人皆知,而且個個趨利避害,無所不用其極。


可是真正的大利大害,卻因為不是眼睛所能看到,反而經常被人忽視。


正是因為人過於依賴視覺,急功近利,捨本逐末,以致於真正的潛能難以發揮。


視覺所接受到的光訊,實際上就是能量變化的結果,由於視覺變化的信息量很大,

人腦無法貯存,只能於瞬間,將之轉換成為概念(詳細理論請見《智慧學九論》之三--認識論)。


至於每一個變化結果的連續過程,唯有透過概念記憶,以及概念與概念間的聯想,才能得到一種“近似”的印象。


這種印象,包括了光影的邊沿效應,此為對形狀的感知;形狀與左右眼交角的感知,則形成了距離;距離加上視覺方向,遂產生了位置觀念;光波波長與強度的感受,便是色彩與明暗;若再加上其表像的變化,便是質感。


將形狀、位置、距離、質感與經驗結合,人便可以辨識出是何種物體。


這些條件,就是人類對空間的定義概念。


因此,人是先有視覺,並因之而定義出“空間”的。


同理,“時間”也是因為人類先有了次序的認知,據此予以定義,從而影響了後人,產生時間的觀念。


在視覺接受空間訊息的過程中,由於能量變化的“先後順序”,使得印象的產生,也形成了一種先後的資訊。


然而在鐘錶普及以前,人類對於時間的概念,也不過是陽光的偏移角度而已,除了極為明顯的過程外,其餘的經常都是糾結不清。


記憶中的概念亦然,時到今日,人們已有了極為清晰的時間觀念。


但是,要想喚起:“前天中午我在做什麼?”這樣一個簡單的記憶,卻要大費周章。甚至於就算想起來了, 有時也只是基於經驗性的推理,或者是特殊關係的聯想而已。


這種現像是絕對正常的,我們的思維在偏重視訊的狀況下,與宇宙真實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人對空間之所以能夠有非常明確的記憶,是因為潛意識中已將視覺訊息直接與其體用因果相連了。


比如說平常我們走路時,根本不需要思考,但若閉上眼睛,要走下一步,就得先想想看了。
 

在概念中,空間是具體,時間卻是抽象的,具體的容易處理,抽象卻很難把握。


我們便認定在宇宙中,空間是早已存在的,時間卻永遠只有現在這一剎那。


過去的已經消失在“? ”裡,而未來也還在“? ”中,偏偏時間又像失控的火車頭,不管我們贊成或反對,總是奮不顧身地往前疾駛。


人自一生下來就活在空間裡,習慣了眼睛所傳達給我們的一切,總認為空間是靜態的。


然而一個自出生就已失明的盲人,也可以證明時間同樣是靜態的。


盲人由於沒有視覺,無法養成空間感,但是他們可以利用觸覺來認識體形關係。


當我們要告訴一位盲者:“前面兩公尺處有一塊石頭”時,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往前面八步有塊石頭。


兩公尺與八步有什麼分別呢?


因為盲者看不見,沒有兩公尺的概念,要有,也是經過轉換,成為可以用他們的感官去衡量的單位。


走四步是一公尺,八步的概念就可以得到需要瞭解的因果關係了。


“步”與“尺”的不同,是“步”的概念中包含了時間因數,而“尺”則完全沒有。
 

盲者沒有視覺,對時間的感知卻比明眼人更為銳。可能是有意,也可能是無心,占卜算命這些絕技,也多是由盲人心口相傳,以迄於今世。


再看看我們這些明眼人,實在是荒謬不堪,我們能夠精密地計算出哈雷彗星會在何時出現在太空中某一座標位置。卻不肯相信這種計算出來的“真實現象”,就是“時間是靜態存在”的明證。


不相信也就罷了,一談到時間,人們總還要問一句:“最初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西方發明了創世紀的觀念,中國也有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可是這還是沒能回答在創世紀或盤古之前的時間觀念是什麼?


天文學家更不肯示弱,他們否定了創世紀,認為那是宗教的神話,卻說宇宙之初是一團濃稠的“離子漿”,經過“霹靂”一聲大爆炸(Big Bang),兩百多億年後即形成現在的世界。


幾百億年後呢?


一定會收縮到像當初那樣小。


隨著時間的變化,宇宙就這樣一漲一縮,反復不已!


我們不妨閉著眼睛,利用非凡的想像力,領悟一下這種毫不迷信的觀念吧!


在一個“封閉性”的太空中,一團火球忽大忽小地脹縮(這樣說其實不通,因為大小是要有比較對象的。而在這個系統下,連測量大小的尺子也是同比例的脹縮著。可是除此之外,這和禪一樣,已經無法用語這表達了)。


在這個系統下的時間又是什麼呢?

在“凡是沒有產生或已經過去的時間都不存在”的觀念下,宇宙只有“現在”這一剎那。


這是種非常奇怪的觀念,卻有人將之奉為真理。


“現在”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有人以影片為例,認為人所看到的電影就是現在。


這個比喻其實很不恰當,影片分明早已拍好,否則哪有影片可映?


而看到的片刻,只是視覺的連續效應,與“現在”無關。


因為同是一段影片,在任何時間都可以反復觀看,內容也不會改變。


而“現在”則不論在哪裡,即使是在兩百億光年以外的地方,也只有這一剎那。


再換一種比喻,有一條船,船頭船尾不過一百公尺,當下一剎到來時,對船頭和船尾所站立的人而言,是很難有所分別的。


可是如果有一條長達在兩百億光年的宇宙宇宙飛船,這個問題就嚴重了,當下一剎的到來的剎那,站在船頭及船尾的人,是“同時”到來嗎?


是相差兩百億年?


更多,或是更少,還是一秒鐘也不差?


當這一剎成為過去以後呢?


科學家認為時間的動能變成了靜能,永遠封存埋藏在宇宙的連續時空中去了,所幸未來不斷地冒出來,人便活在這窄窄的狹縫中。


這種比科幻小說還要離奇的時間觀,卻正是當前大家信之不疑的科學神話。
 

時間真是那麼難瞭解嗎?


其實,人只要肯放棄成見,腦筋轉個小彎,觀念一改,所有真像立刻都能清清楚楚的呈現出來。


時間與空間都是宇宙結構的基礎,只要我們接受了“時間與空間是一體的兩面,兩者相互存在”的觀念,一切就都昭然若揭了。


這個觀念在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中,已經說得很清楚。


他把時空聯成一個名詞,因為空間可以用品質來表示,而品質則是能量除以光速的平方。


十光年是空間,卻也是光走了十年的時間,時空兩者實不能分開理解。


這個觀念,說明瞭如果你相信明天的、明年的太陽一定存在,那麼也包括了明天、明年的時間在內。


“我們昨天從台東來”這句話,台東只限於“昨天”的那一個,而不是今天的台東。


同理:“我們明天要去台東”,其中包括了“明天的台東”和“明天這個時間”兩者,不能說空間已經存在而時間尚未到。


然而人總是認為,當我要去台東市時,我知道路程有二十公里,開車要二十分鐘。


人雖然還沒有去,但我相信台東市在那裡,不論是今天去、明天去,台東都會在那裡。


可是要我在去台東以前,就認定“二十分鐘以後我會在台東”這件事,已經是一個“事實”了,一定不會有人相信,人們會說:“還沒有發生的事,怎麼能說是事實呢? ”


這就是人生的問題所在,空間因為看得見,人就認為它是恆定的;而看不見的時間,就是不確定的。人們不知道在去台東的二十鐘內,真正會“發生”什麼事,正因為人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所以現在總要拼命努力為自己爭取最有利的條件。


有了期望,就有得失,有了得失,便心生喜怒哀樂,平添痛苦煩惱。


如果時間與空間同在,則在我們的腦海中,除了有份去台東的地圖外,也應該有一份去台東的時間流程圖。


根據地圖,我知道這二十公里路要如何走;根據時間流程圖,我也知道會發生什麼狀況,有什麼結果。


至於開車二十分鐘可以到,只是根據過去的經驗,而認定這次也不例外。人在不知道時間的真相時,總難免自作主張,胡亂猜測。


宇宙中沒有不變的事物,時間在變,空間又何嘗不在變化。


每次我們去台東時,台東已經不一樣了,但是人總認為空間還是原來“那個地方”,時間卻永遠是“新的”。


這是因為人在認知的時候,導通經驗網路需要步驟,在第一步到第二步之間,認知的資料得到了。


但是,在時間上已經是第二步了。


如果真有一個時間流程圖,規定了我何時去台東,假定其結果然完全正確。


那就表示在我還沒有到台東之前,“我去台東”這件事已經存在在流程中。


因此,只要我們能證明有這種流程存在,時間就是既有宇宙的一部份,而不是突然冒出來的一剎。
 

我們早已證實了地球繞日的流程,也證實了四季冷暖的規律,花木枯榮、人類生死,


無不因果不爽地遵循著一定的規律。我們還需要證明什麼?是的,易經的占卜!


其實佔卜只是愛因斯坦時空觀念的生活化,當我們觀天察地的時候,又何嘗不是透過實體的表象,以求解時空的流程圖?


既然如此,一切都是既定的,人還爭些什麼?


在固定的流程中,該得的絕對不會少,該失的也不可能多停留一刻。
 

再看清楚一點,功名利祿、悲歡離合,都不過是流程中的節目而已。


或許有人認為這種看法太過消極,或許是吧,但是憑良心想想,人類再積極的拼搏下去,還能有幾個明天?


宿命論也好,迷信也好,能擺脫世俗的桎梏,根據所知道的時空流程行事,隨遇而安,心平氣和。


人間事物,一概不取,時空境界,任情遨遊,雖天仙亦不過如是。


有緣則信之,無緣者任之,有什麼好爭的呢?


不論是誰,都只是忠實地執行著自我的流程而已。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0#
發表於 2012-9-7 23:22:20 | 只看該作者

九、時間流程與預測


人生在世,無非徘徊在時、空兩大因素之中,感之系之,悲之喜之。


千萬年以降,人類對此二者之認知,累積成為知識。


人對此類知識之掌握,則為其生存之能力。
 

空間的限制因素為量,量有大小、多寡,宇宙能量的變化,多至無盡。


生命體生存的時空有限,遭遇的變化亦然,在生存的範圍內,感知與變化則依邊際效應作取捨。


物體的運動對生存影響最大,故在長期的適應下,動物發展出了視覺及聽覺,以測知遠較 物體運動速度為快、功率為小的電磁波。

 

並得以利用時間差,作有利於主體行動的判斷。


生命體隨著生存的成功,分工複雜,遭遇環境變化的機會也日益增加。


其感官對時間差的偵測能力,遂成為未來生存成敗的關鍵。


人類將事態的體用因果轉為概念並記憶起來,以作為日後判斷利害的參考,由此提高了生存的機率,相對的也增加了事態的複雜性。


因為體用因果正是變化的基礎,這就等於在自我利害的立場上,又加入了新的影響因數。


以致於因果相循,事態越複雜,變化的機率越高,人的生存利害判斷,更是依賴事先對未來的認知。


時間的限制因素則為序數,序指先後,人的感覺器官並不具備對時間序數之感知能力。


是以在某一時間中,往往因某一變化之產生,而令人措手不及。


人類為了保障生存的安全,便不斷地在未知的時間中探索,乃得以逐漸認識宇宙的真相。
 

所謂的宇宙真相,綜合前面的說明,指的就是客觀環境的時空流程圖。


不論是任何人,也不管採用何種方法,凡是能預知時間流程者,皆可稱之為先知先覺。


既有先知先覺,必然也有後知後覺者,其人雖無預知能力,亦能經由經驗學習,以類推的方法,略知趨避之道,斯為社會之棟樑。


等而次之未知未覺者,是組成社會之大眾,其數量龐大,靜止時為穩定之基礎,動亂時則為風暴之核心。


至於無知無覺者,不明是非輕重,連生死存亡皆難以分辨,已是極少數的了。


從結構的觀點來看,先知往往是應運而生,其責任是帶動少數後知後覺者,使之起而行,將力量凝聚於未知未覺者之中。


如此一來,一個穩定的社會便足夠消化所有的知識,催化新的組合,累積新的疑惑,等待次一個機運的到臨。


這種變化的速度,與人數和訊息量成正比,其極限則是個人知識累積的最大值。


換句話說,當對真相理解的訊息數量,到了連先知都無法全面掌握的時刻,這表示無論是人也罷,先知也罷,於宇宙真相認知這個責任均已無法勝任了。但是宇宙的發展不會因此而終止,在時間流程上一定另有安排。


這時如果有任何一種個體,能具備人在訊息處理上的特性,此即意味著新的時代已然到來。


本文無意做這一方面的探討,無論下一個時代之主宰為何,人類的生存才是我們所應該關心的。


先知們一步一步地啟示後學,先使之嚮往於道,進而學習、鍛練。


然而後知後覺之所以為後知後覺,即表示在瞭解與認知上,與先知先覺者相去已有一段距離。


三代以下,事物的殊異越來越多,而瞭解與認知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大了。


為了使真理不致蒙塵,瞭解時間流程的先知們最常用的手法,便是保存一些“預言”,以作為後世傳薪的“種子”。


等到時機成熟時,在那些預言的引誘下,必然會有覺者,再度開啟時間流程的玄秘之門,邁向另一個機緣。
 

能瞭解人世間時空流程的人,其個人的能量實遠大於任何世間法的極限。


這麼大的能量,絕不可能,也不應該是人人都可以獲得。


基於人性的特質,在大利之下,人人都會竭盡所能,不顧一切地巧取豪奪。


不要說別的,只要有人稍稍知道次日股票的行情,要不了多久,金融風暴必將出現。


首先這個人本身一定會買低賣高,大發其財。


然而要賺多少才算是“大發其財呢”?


即使做了世界首富,也還有永盛不衰的願望。


更何況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家人親戚沒有一個不仰沾其利的。


至於其它人,也只有任其宰割了。


時間流程如果能成立,必然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此流程不可能讓任何人知道。


一旦有人知道了,基於自我的利害關係,人就會設法“趨利避害”。


如果成功了,流程與事實就不相符,流程也就不能成立了。


然而,萬一有人絕對沒有私心,明明看到了與他利害攸關的時空流程,此人依然無動於衷。


則此人之知實等於不知,時空流程仍舊成立。
 

人怎麼才能夠無私呢?


首先要有機緣,因緣而覺,因覺而修持,由修持而得道。


那麼這些機緣來自何方呢?


佛家稱之為因果,多行善事,多積善因,千萬別希望立即有所收穫。


生生世世,累積多了,善心也形成了,自然而然就會緣熟。


我從小至大,接觸易理的機會不能算少了,但一直不得其門而入。


所幸先父為官廉潔正直,令我善緣不斷,多年來,不知放棄了多少得大名、發大財的機會。


最初我心中還有些憤懣不平,頗吃了些苦頭,總算還能自我把持。


終於時到緣成,一點都不費工夫的,竟然走上光明大道。
 

先賢們苦心孤詣的,莫非為了維護此一時空流程的運行不誤。


假如一代一代人才輩出,那便只要親炙私淑,口口相傳就可以了。


不幸時代的變遷轉劇,在東西方文化交錯的階段中,正值中國國勢衰到穀底,所有的傳承,都面臨了斷層。


只要把眼光放遠大一點,就知道這也是機緣之一環,沒有剝複相因,就不可能否泰互錯。


中華文化傳承已久,因襲成風,後人昧於情感,早已分不清是非真假。


一次徹底的敗壞,正是全面振興的契機,問題只在於有沒有這種力挽狂瀾的回龍手法了。
 

在我看來,這種手法便是“預言”,一種設計給少數人看、只有極少數人能懂的一種文字遊戲。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閱坊間出版的《中國的預言》一書。


我個人接觸到這本書已是數十年前的舊事了,但真正讓我怵然心驚的,則是在民國六十二年時,居然讓我事先看出了若干難以置信的“大事”。


從此以後,我就不斷的研究探索,不幸那時我又在為中文電腦孤軍奮鬥,一直沒有辦法全力投入。


原來我以為機緣到此為止,好在我心無所住,萬事隨緣。對中文電腦事業也只求奉獻,功成身退,一點都不戀棧。


想不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居然從葉中和兄送我的一本《野鶴老人占卜全書》開始,到今天不過年餘,我竟能登堂入室,甚至現身說法。


所以只要是有心人,務必以誠意正心為要,人在數中,時到自成。


預測的境界相去甚遠,有江湖上流傳的五術,即所謂的 “山醫命相蔔”五種術數,也有少數超俗脫塵的高人。


正因為這些高人視名利如糞土,所以常將其預言,假託在一些大家熟知的易學大師名下,因而形成了人類文明中特別傑出的“出世文化”。


預測學之體係以“易蔔”最為完備,易蔔兼具“易數”及 “易理”兩個系統,易理以文王、周公、孔子為道統,釋卦象,注彖辭,以明 “天、地、人”三才間互動之關係,奠定了人際之分寸。易數係以二進位之分類,象徵宇宙時空之變化,伏羲首創之,繼之

有呂不韋、京房、鄭玄、李淳風、邵雍以迄明初的劉基等人完備之。


易數自漢以後,分為多個支流,其中最重要的有兩大派,一是由京房改用納甲,忽略易辭,專用五行六親的六爻占卜。


另一派則是以邵雍為主的“梅花易”,根據易卦和易象占卜。


前者流行於江湖術士之間,至清朝王洪緒、野鶴老人等日趨完備。


後者則衍為文人卦,流行於仕人之間,佔玩者眾,而有建樹者少。


至於五術中的命相之類,由於其範圍局限於個人的命運,僅屬小技,在此從略。
 

正統之《易經》學者,謹守周公孔子之教,僅求義理之認知,以正行為之偏差。


在工業時代以前,社會上除了政體的興革外,其它各方面的變化不大。人們所需要留意的,不過是個人行事為人的方法及態度而已。


然而“易”者,變易也,時代的變化日趨急劇,今人一日之所知,即相當於千年前古人終生之所聞。


易亦在變易之中,由慢而快,由局部而全面。人若不知事物之變易,固不能成功地生存在時代的洪流中。


但知其易,而不知易向何方,同樣亦將無所適從。


人所難者,新生事物之學習也,既已困而學之,未幾,事物又變,一而再,再而三,其苦不堪。


更何況事物變異,必將影響自我身處之環境,自我若不變,則必與環境捍挌不入。


若變,則又難免勞心勞力。故今日世人,真有如湍流中之遊魚,難以自已。


是以,《易經》真正的價值,即在於易數。


人生在世,面對著無常的未來,若能掌握真實的時間流程,選擇的自由度必然要大得多。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1#
發表於 2012-9-7 23:30:06 | 只看該作者

十、宿命論與人生

邵雍字堯夫,號康節,生於宋真宗大中詳符四年(西元 1011年)。


他從陳希夷的再傳弟子李之才學習易數,後定居洛陽,與司馬光常相往來,一生從未朝仕途發展。


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及《梅花易數》等書。


邵夫子研易極具心得,能知過去未來。


一日偶見客廳桌上有一花瓶,忽然興起一問:人有命運,不知花瓶是否也在數中。


“梅花易”講究無事不佔,念動即佔,當下便占得一卦,卦象顯示,此花瓶受克,將命盡於當日午時。


夫子覺得難以思議,當時已近正午,家中既無兒童,又無貓狗,再說風不興、地不動,這個花瓶怎麼說都不可能破掉。


夫子決定要好好看個仔細,以參透命運的機緣。時間一刻一刻地接近,夫子望著花瓶,一動也不敢動。


這時已是午餐時間,夫人把飯擺妥後,便喚夫子吃飯去。


夫子卻說此事至關緊要,必須等看到花瓶破了才能離開。


夫人一聽,不由怒從心起,說:“你要知道這花瓶是怎麼破的?簡單得很,我便讓你看看!”


等到花瓶落地,夫子這才恍然大悟,自己占卜竟然是瓶破之肇因。


宇宙中體用節節相扣,因果迴圈不息,一切都在數中。

 

在國家這個大環境下,根據社會的安定或動亂,占卜也有其興衰的軌跡。


國家強盛之時,人人有自信,努力上進,根本沒有時間及必要,將心思花費在占卜上。


一旦盛極而衰,社會上浮誇之風鼎盛,人人好逸惡勞、急功近利。


這時,求神問卜必然大行其道。


等到國家腐敗不堪,人民對政府喪失了信心,便只有完全訴諸命數了。


因此,占卜最有價值的時刻,多半是國家危亡、天災人禍頻傳之際。


這時人民生活於苦痛之中,喪失了保護的屏障,唯有冥冥天數,宛似黑暗大海中的燈塔,光耀人間。
 

有許多人把宿命論與迷信畫上等號,然而,人的知識來自經驗,經驗都是有時間性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又有誰敢說他是實信者?


任何人都必須相信一些原則、道理,以適應當前環境,否則難以生存。


這便是現實,是生存在四度空時中,肉體必須遵守的規律。


然而人還有思想,可以脫離現實,別有一番境界。


人可以相信現實,也可以相信自我,姑不論所相信的是什麼,除非是真理,除非他所相信的能置於千百年之後,千百里之外而皆準,否則都是迷信。


其實人所“信”者,說穿了無一不是“人信則信,人云亦云”。


過去相信神權、君權,現在相信民權,未來呢?


在君權之下,人相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觀念。


今人不再忠於任何人,他只相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相信自由。


然而人真有自由嗎?


老天下雨時,人人忙著躲雨,個個噤若寒蟬。


即使是洪澇乾旱,人民生命財產損失不貲,也從未見到有誰遊行抗爭,咒駡老天不道。


但若是鄰家老者不小心濺了些水花到身上來,可能就會有大義凜然之士,口出穢言。


更不用說那些不幹己利受損,動輒丟雞蛋、上刀棒、爭人權的了。


自由與現實不過是兩張不同的面具罷了,向天抱怨不夠現實,所以人不會向天爭自由。


一個大有為的政府,如果能為所當為,拒所當拒,雞蛋的功能必然就有限多了。


然而這種政府卻未免不夠現實,大凡官不貪則無權,有權不用則無利,人不圖利,豈非違反人性?


莊子的<逍遙遊>,能倒背如流的人比比皆是。人人皆知北冥有鯤,鯤化為鵬,鵬之背長有幾千里。


見蜩因小而不知鵬之志,不禁喟然而歎:“有志者,應如鵬也。”


只有不懂事的小孫子會問:“大鵬有什麼志向呢?”


大人一定會帶著憐憫的神色對小孩說:“這是像徵,是用比喻的手法來勸人立志的,世界上哪裡有大鵬呢?”


這下連莊子也失算了,現代人只相信科學,科學家說太空中有無數個黑洞。


黑洞是重力無限陷縮的最終結果,因為連光線都逃不脫它的引力場,所以表面上看去是一片黑暗。


雖不知它實際上是什麼樣子,經過計算後得知,其大小與太陽相差不多。


人們聽了,必然會說:“黑洞一定是那樣,這是科學,錯不了的。不相信科學的人,智力一定不全。”


我們到底應該相信什麼呢?
 

人若能瞭解語言的本質,當知大鵬與黑洞其實分別不大,都不是我們能看得到摸得著的。


它們代表著很大的能量,其規律也不是我們小小的人類輕易能夠掌握的。


當然,我們希望能瞭解這些規律,希望能遵循、配合。


蜩之所以為蜩,並不是因為它知道大鵬鳥的大,而是蜩不屑於去瞭解比它大的規律。
 

蜩所關心的,只有它自己。


人若只關心他所知的範圍,只相信他已知的事物,那就是一種蜩。


他所恥笑的,就是莊子所說的垂天之雲,這也算是宿命論的另一章吧!


《金剛經》中記載,佛告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用以佈施,是人福德,可謂多不? '


即使這是佛的訓示,在佛教界也有爭議。


有些大德認為物質佈施非常重要,也有認為佛還是傾向於教義與心靈的訓誨。
 

其實,佛認為生命體需要物質的滋養,而精神體則需依附生命體而生,這原本就是一個考驗,佛自身就曾受過測試。


有一次佛見到一隻蒼鷹掠食一隻鴿子,就勸鷹不要殺生,鷹反問佛如果不殺生,它將如何生存?


如何養活嗷嗷待哺的小鷹呢?


佛面臨這道難題,立即慨然割肉餵鷹,貫徹犧牲奉獻的精神。


這原是生命的真諦,任何一個生命體,都是建立在另一個生命體的犧牲奉獻上。


只是在常態時,是由最低的層次起,由有情無情之間,逐層向上堆砌。


所謂的生命,不過是一個共生的集體,而層次的高低,則是集體的功能性表現。


功能最高的,要能由覺而知,由知而悟,由悟而行,發揮生命的光輝。
 

我們身體中每一個細胞都是單獨的小生命,當它們能為整體犧牲奉獻時,人的身體就健康。


有朝一日,身體喪失了控制力,細胞受了自由的洗禮,變成癌細胞,群起抗爭,人就生病了。


人體如此,今天的世界、社會、家庭又何獨不然呢?


人類已經病入膏肓,只等著癌細胞的擴散了。
 

這何嘗不是一種規律呢?


宇宙整體不是為了任何生命體而存在,也不會因為任何個體而有所改變。


所有的規律都是朝向整體的利益,相互支持、配合、奉獻、共存,沒有這種規律,宇宙早就是一團亂數了。
 

當人運用他貧乏的知識、遲鈍的知覺、有限的時空以及私利的心態,去控制事物的發展時,便已經種了因。


事情的發展演變,便是結果。


然而這因果之間的關係,經常不是人的感官所能察覺得出。


有人便以為因果的規律不存在,更有甚者,見到他人默默地接受既存的規律,還要大聲斥責。


在佛割肉餵鷹的那一剎,既符合了自然律,又實現了佛法。


整個故事所象徵的,是有情無情皆有生命,生命體必須接受施捨。


在達到生命的最高層時,必須對過去所奉獻的諸多生命體,做一種因、果的回饋。


這種回饋就不僅僅是經由有情或無情(生命或物質)的奉獻,而是精神、理性(昇華及覺悟)上的認知。
 

所以,當我們遵從“天命”的安排,誠信天意的慈悲時,便能謙卑地體認到,宇宙中的規律遠比個人盲目的、幼稚的意見要來得完善。我們這些渺小的蜩,還是努力的去


奉行宇宙的意旨吧!若我們有幸能夠瞭解的話!
 

嘗聞人言,物是有形有質的,物理有必然的規律不足為奇。


但人有心,心是不定的、不可知的,所以機械律不適用於人生。


人有心屬實,但心從何來?為了便於討論,我們且把人生分為四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中,人都必然要與環境相互作用。


胎兒在母體妊娠期中遭遇的的各種環境,是人生理的先天基礎。


出生後,生理需求與反應的的強弱,又和生長的環境交互作用,在得與失之間,形成了各種經驗與心理認知。


漸漸成長後,開始就學、交友… ,人的能力逐漸成熟。


最後,人終於面對社會,舉凡自我之條件與周遭的狀況,都互為因果,交相作用不已。


從最初在母體中,到成長後面對社會,在每一個階段中所面臨的環境,我們都無法控制左右。


等到個人的心理狀況在環境的刺激下已經定型後,人面對著無可奈何的大環境,連心裡生不生氣,都是根據過去的經驗與價值觀來決定。


人究竟有多少空間,能讓自己作主?

 

最後,我以野人獻曝的心情,提供給願意思考的朋友們幾個讓大腦進行有氧運動的課題:“人生的意義為何?”


“時代的方向顯示了什麼契機?”


“我們是否真的奮鬥得問心無愧? ”


當然,這些答案都可以在《易經》中找到。


沒有判斷的準則,就沒有正確的答案,那任何辯論都毫無意義。


誰都知道在我們處身的世界中,事物在變,觀念在變,但是人性卻永遠不變。


換句話說,在一代一代、生生死死的漫長歲月中,人性是不會改變的。


假定上面的論述成立,則上述課題的判斷標準應該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就是說,絕不能以眼前的是非得失為度。


人性在生理上的需求,是要維護生存;在心理上則是要保持平安(而不是追求快樂)。


就生存的條件而言,當今這個時代可算是人類物質成就的巔峰狀態了。


從心理的需求而言,前面所提到的三個問題,古今中外,已經不知道被多少人提出來討論過了,相信今天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既然我們的答案要經得住時間的考驗,那結論就非常明確而簡單:只要我們知道時間的流程,我們就知道宇宙的真相,易是認知時間流程的不二法門。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志追求人生真理者,請先瞭解《易經》。


當然,這只是第一步,真要走上這一條路,請別忘了再帶一本《道德經》。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6 17:20 , Processed in 0.64062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