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濕脈證第四】
濕家,有風濕、有寒濕,此寒濕相搏者也。
濕勝則多汗,傷寒則無汗,寒濕相搏,雖有汗而不能周身,故但頭汗出也。
背陽也,腹陰也,太陽之脈,夾脊抵腰,太陽客寒濕,表氣不利,而背強也。
裡有邪者,外不惡寒,表有邪者,則惡寒。
欲得被覆向火者,寒濕在表而惡寒也。
若下之早,則傷動胃氣,損其津液,故致噦而胸滿、小便不利。
下後裡虛,上焦陽氣因虛而陷於下焦,為丹田有熱,表中寒乘而入於胸中,為胸上有寒,使舌上生白苔滑也。
臟燥則欲飲水,以胸上客寒濕,故不能飲而但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趙本注:「一云不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家發汗則愈。
《金匱要略》曰: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四兩,發其汗為宜;
若妄下則大逆。
額上汗出而微喘者,乃陽氣上逆也。
小便自利或下利者,陰氣下流也。
陰陽相離,故云死矣。
《內經》曰: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趙本作「病」)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趙本作「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值天陰雨不止,明其濕勝也。
《內經》曰: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又曰: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風濕相搏,則風在外,而濕在內。
汗大出者,其氣暴,暴則外邪出,而裡邪不能出,故風去而濕在。
汗微微而出者,其氣緩,緩則內外之邪皆出,故風濕俱去也。
引用: http://jicheng.tw/jcw/book/%E8%A ... F%92%E8%AB%96/index
http://www.a9438276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07179&pid=396929&fromuid=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