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3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暑】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8-21 16:28: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暑熱必挾濕。吸氣而受。先傷於上。故仲景傷寒。先分六經。河間溫熱須究三焦。大凡暑熱傷氣。濕著阻氣。肺主一身周行之氣。位高為手太陰經。據述病樣。面赤足冷。上脘痞塞。其為上焦受病顯著。緣平素善飲。胃中濕熱久伏。辛溫燥裂。不但肺病不合。而胃中濕熱。得燥熱錮閉。下利稀水。即協熱下利。故黃連苦寒。每進必利甚者。苦寒以勝其辛熱。藥味尚留於胃底也。

 

然與初受之肺邪無當。此石膏辛寒。辛先入肺。知母為味清涼。為胃之母氣。然不明肺邪。徒曰生津。焉是至理。昔孫真人未診先問。最不誤事。再據主家說及病起兩旬。從無汗泄。經云。暑當汗出勿止。氣分窒塞。日久熱侵入血中。咯痰帶血。舌紅赤不甚渴飲。上焦不解。漫延中下。此皆急清三焦。是第一章旨。故熱病之瘀熱留絡。而為遺毒。注腑腸而為洞利。便為束手無策。再論。濕乃重濁之邪。熱為熏蒸之氣。熱處濕中。蒸淫之氣。上迫清竅。耳為失聰。不與少陽耳聾同例。青蒿減柴胡一等。

 

亦是少陽本藥。且大病如大敵。選藥如選將。苟非慎重。鮮克有濟。議三焦釐清。治從河間法。

 

飛滑石 生石膏 寒水石 大杏仁 炒黃竹茹 川通草 瑩白金汁 金銀花露又 診脈後。腹胸肌腠。登現癮疹。氣分濕熱。原有暗泄之機。早間所談余邪遺熱。必兼解毒者為此。下午進藥後。診脈較大於早晨。神識亦如前。但舌赤。中心甚乾燥。身體捫之。熱甚於早間。此陰分亦被熱氣蒸傷。瘦人慮其液涸。然痰咯不清。養陰藥無往而非膩滯。議得早進清膈一劑。而三焦熱穢之蓄。當用紫雪丹二三匙。藉其芳香。宣竅逐穢。斯涸熱可解。濁痰不黏。繼此調理之方。清營分。

 

滋胃汁。始可瞻顧。其宿垢欲去。猶在旬日之外。古人謂下不嫌遲。非臆說也。

 

知母 竹葉心 連翹心 炒川貝 犀角 元參 金汁 銀花露 紫雪丹又 經月時邪。脈形小數。小為病退。數為余熱。故皮腠麩脫。氣血有流行之義。

 

思食欲餐。胃中有醒豁之機。皆佳兆也。

 

第舌赤而中心黃苔。熱蒸既久。胃津與陰液俱傷。致咽物咽中若阻。溺溲尖管猶痛。咯痰濃濃。宿垢未下。若急遽攻奪。

 

恐真陰再涸矣。

 

此存陰為主。而清腑兼之。故乳進食物。便是助熱。惟清淡之味。

 

與病不悖。自來熱病。最怕食後勞復。舉世共聞。非臆說也。

 

細生地 元參心 知母 炒川貝 麥冬 地骨皮 銀花露 竹瀝暑必挾濕。二者皆傷氣分。從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涼微苦。氣分上焦廓清則愈。惜乎專以陶書六經看病。仍是與風寒先表後裡之藥。致邪之在上漫延。結錮四十余日不解。非初受六經。不須再辨其謬。經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援引經義以論治病。非邪僻也。

 

宗河間法。

 

杏仁 栝蔞皮 半夏 薑汁 白蔻仁 石膏 知母 竹瀝又 脈神頗安。昨午發疹。先有寒戰。蓋此病起於濕熱。當此無汗。肌腠氣窒至膚間。皮脫如麩。猶未能全泄其邪。風疹再發。乃濕因戰栗為解。一月以來病魔。

 

而肌無膏澤。瘦削枯槁。古謂瘦人之病。慮涸其陰。陰液不充。補之以味。然腥膻濁味。徒助上焦熱痰。無益培陰養液。況宿滯未去。腸胃氣尚窒鈍。必淡薄調理。

 

上氣清爽。痰熱不至復聚。從來三時熱病。怕反復於病後之覆。當此九仞。幸加意留神為上。

 

元參心 細生地 銀花 知母 生甘草 川貝 丹皮 橘紅 竹瀝病幾一月。猶然耳聾。神識不慧。嗽甚痰黏。呼吸喉間有音。此非傷寒暴感。

 

皆夏秋間暑濕熱氣內鬱。新涼引動內伏之邪。當以輕劑清解三焦。奈何醫者。

 

不曉伏氣為病。但以發散消食寒涼清火為事。致胃汁消亡。真陰盡灼。舌邊赤。

 

齒板燥裂。乃邪留營中。有內閉螈 厥逆之變。況右脈小數。左脈澀弱。熱固在裡。當此陰傷日下。久之再犯亡陰之戒。從來頭面。皆是清竅。既為邪蒙。精華氣血不肯流行。諸竅失司聰明矣。

 

此輕清清解。斷斷然也。

 

議清上焦氣血之壅為先。不投重劑苦寒。正仿古人肥人之病。慮虛其陽耳。

 

連翹心 元參 犀角 鬱金 橘紅 黑梔皮 川貝 鮮菖蒲根 竹瀝又 脈右緩大。左弱。面垢色已減。痰嗽不爽。良由胃中津液。為辛散溫燥所傷。

 

心營肺衛。悉受熱焰蒸迫。致神呆喘急耳聾。清陽阻痹。九竅不利。首方宣解氣血繼方芳香通竅。無形令其轉旋。三焦自有專司。豈與俗醫但曉邪滯攻擊而已。今已獲效。當與清養胃陰肺氣。體素豐濃。陽弱不耐沉寒。然深秋冬交天氣降。則上焦先受。試觀霜露下垂。草木皆改異色。人在氣交。法乎天地。兼參體質施治。

 

枇杷葉 炒黃川貝 橘紅 鬱金 茯苓 苡仁三瘧之邪在陰。未經向愈。春季洞利不食。想春雨外濕。水穀內聚亦濕。即濕多成五泄之謂。痍瘡僅泄經隧濕邪。而裡之濕邪未驅。長夏吸受暑邪。上蒙清空諸竅。咳嗽耳聾。的系新邪。非得與宿病同日而語。

 

連翹 飛滑石 嫩竹葉 荷葉邊汁 桑葉 杏仁 象貝 黑山梔奔走氣亂。復飲燒酒。酒氣辛熱。有升無降。肺氣 鬱。上下不通。舌白消渴。

 

氣結自胸及腹。 自利不爽。周身膚腠皆痛。汗大出不解。無非暑濕熱氣。始由肺受。漫布三焦。群醫消導苦藥。但攻腸胃。在上痞結仍然。議淡滲佐以微辛。

 

合乎軒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 川白通草 大豆黃卷 馬兜鈴 射干 苡仁三伏中陰氣不生。陽氣不潛。其頭脹身痛。是暑邪初受。暑濕熱必先傷氣分。故舌白。口渴。身痛。早晨清爽。午後煩蒸。狀如溫瘧。沐浴繞動血絡。宿病得時邪而來。仲景云。先治新病。後理宿病。是亦陰氣先傷。陽氣獨發也。

 

鮮生地 石膏 知母 元參 連翹 竹葉心 荷葉汁初病伏暑。傷於氣分。微熱渴飲。邪犯肺也。

 

失治邪張。逆走膻中。遂舌絳縮。

 

小便忽閉。鼻煤裂血。口瘡耳聾。神呆。由氣分之邪熱。漫延於血分矣。

 

夫肺主衛。

 

心主營。營衛二氣。晝夜行於經絡之間。與邪相遇。或涼或熱。今則入於絡。津液被劫。必漸昏寐。所謂內閉外脫。

 

鮮生地 連翹 元參 犀角 石菖薄 金銀花右脈空大。左脈小芤。寒熱麻痹。腰痛冷汗。平素積勞內虛。秋暑客邪遂乾臟陰。致神迷心熱。煩躁。刮痧似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經絡間病。頗慮熱深劫陰。而為痙厥。張司農集諸賢論暑病。謂入肝則麻痹。入腎為消渴。此其明征。議清陰分之邪。仍以養正補之。

 

阿膠 小生地 麥冬 人參 小川連 烏梅肉暑由上受。先入肺絡。日期漸多。氣分熱邪。逆傳入營。遂逼心胞絡中。神昏欲躁。舌短縮。手足牽引。乃暑熱深陷。謂之發痙。熱閉在裡。肢體反不發熱熱邪內閉則外脫。豈非至意。考古人方法。清絡熱必兼芳香。開裡竅以清神識。若重藥攻邪。直走腸胃。與胞絡結閉。無乾涉也。

 

犀角 鮮生地 連翹 鮮菖蒲 銀花 化至寶丹四丸病已十余日。身尚躁熱。舌苔黏膩。神呆目定。脈剛而數。煩躁囈語。此暑濕久伏。與時氣之穢邪凝合。釀成膠膩之痰。閉塞清明之府。神情迷昧。胃家濁液蒸遏不宣。藥食甘味。必蛔厥上冒。然內經有濕位之下。燥氣乘之。是以從之。濕轉為燥。若無濕痰之潮氣上蒸。舌苔早已燥剌矣。

 

今先滋液。以清烈焰之燔。

 

鮮生地 麥冬 烏梅 蔗漿 銀花露 羚羊角 蚌水又 面垢舌白。渴飲。氣短如喘。自利。是穢濁氣入口鼻。與水穀之氣互相混擾。

 

濕氣阻塞。氤氳內蒸。三焦皆受。胸背肢節。有晦黯斑紋。穢與氣血膠固。心絡為邪熏灼。神昏囈語。手經蔓延疫邪。不與傷寒同例。法當芳香辟邪。參以解毒。必不為濕穢蒙閉。可免痙厥之害。

 

石菖蒲汁 白蔻仁 犀尖 小青皮 連翹心 金銀花 六一散 金汁 至寶丹又 邪陷復利。傷及厥陰。症見氣上撞心。飢不能食。乾嘔腹痛。全是肝病見端。

 

肝為至陰之藏。相火內寄。仲聖治法。不用純剛之劑。以肝為剛藏也。

 

今正交土旺之時。木火為仇。五日內未為穩當。宜慎之。

 

人參 淡吳萸 當歸 白芍 秦皮 炒烏梅今年七月。秋暑未除。初病頭痛身熱。是暑由上竅。傷及清陽。醫藥當辛涼取氣。同氣相求。中上之輕邪自散。無如辛溫苦寒清滋之類。雜然並投水穀內蒸。氤氳不解。見症仍在身半以上。軀殼之間。非關臟腑大病。第能蔬食十日。可解上焦之鬱。

 

川芎 薄荷 荊芥炭 炒白芷 蔓荊子 菊花蒂 綠茶煎湯代水中氣索虛。貪寒飲冷。遏伏暑濕之火。蘊於膻中。劫津耗液。盡從燥化。肺氣不能下輸。腸胃燥滿不行。下之。遂逼血下行。血既下奪。亦云竭矣。

 

陰不配陽。汗不外泄。即為上厥。上厥下竭。肺經獨受燥累。急進清燥救肺湯。以回陰液。

 

枇杷葉 人參 麥冬 桑葉 阿膠 杏仁 生石膏 竹葉

 

引用:http://jicheng.tw/jcw/book/%E8%9 ... 2%BE%E8%8F%AF/index

評分

參與人數 1龍幣 +8 收起 理由
巨門 很不錯文章。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12:11 , Processed in 0.07812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