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華嚴經》】 大乘經典之一,開展重重無盡「華藏莊嚴世界海」與相即相入之菩薩行,是漢傳佛教華嚴宗之所本。
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漢譯主要流傳的有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的34品、60卷本,唐代實叉難陀所譯的39品、80卷本,以及唐代般若所譯《入法界品》的40卷本。
此經宣說理想的佛陀觀「毘盧遮那佛」與重重無盡的佛土「華藏莊嚴世界海」,並且從劫(時間)、剎(空間)、法、眾生、佛德等一與多的相即相入的觀點,表達萬法平等不二的境界,引發學佛者發菩提心,修廣大的菩薩行。
經文中〈淨行品〉提示菩薩於日常生活的「悲願行」,所見到的人、事、物,都觸境立願︰當願眾生離煩惱與惡業,修善業以離苦報。
〈十住品〉、〈十行品〉、〈十迴向品〉、〈十地品〉說明菩薩行位的先後次第,以及〈入法界品〉敘述善財童子訪問53位善友為因緣,闡明菩薩行,利益眾生,一生精進而入普賢地。
〈普賢行願品〉說明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等10種行願,是漢傳佛教每日課誦的要項。
唐代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依此經,闡揚《華嚴經》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法界」之妙義,被稱為「華嚴宗」,宋、元、明、清代仍然繼續;
民國初年月霞在上海創辦華嚴大學,造就智光、常惺、定西、慈舟等學生,這些法師渡海來臺後設立「華嚴蓮社」講誦華嚴經、「華嚴專宗學院」進行僧材培育。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7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