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三朝醮,五朝醮】 建醮意義:建醮即俗稱「做醮」,是自古流傳習俗。
每當廟宇新建或重建,竣工或落成時總要做醮。
做醮目的有二:一是酬謝天神、地祇、三界諸神平時庇祐百姓、造福鄉鄰;
二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國運昌隆。
是一種社會繁榮、太平盛世的表徵,也是一種知福惜福、知恩感恩的表現。
建醮的由來:「醮」-本是古代祭名,為祭神之意,漢末道教盛行之後逐漸演變成「僧道設壇祭神」的專有名詞,其原始意義,主要在於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道教通俗信仰隨著漢人移墾台灣被導入與生根後,由於受到閩俗傳統信鬼尚巫之風與開拓之際所遭遇「毒霧瘴氣」的影響,建醮目的遂巧妙的結合祈神酬恩和施鬼祭魂,而成為規模盛大的祭典。
台灣道教祭典中,科儀最隆重、規模最盛大的祭典為醮典,謂『醮』就是祭神的意思,其原始目的在於地方人民對天上神佛的庇祐表示感謝,或祈求平安而舉行的隆重祭典。
《昭明文選》謂:「醮諸神,禮太乙」。
《隋書》謂:「夜中於星辰之下,陳放酒脯、餅餌、幣物,歷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此後道士為人設壇念經祈禱叫『打醮』。
做醮是台灣民間信仰十分重要且規模最大的一種宗教活動,尤其是每年入冬後,四處都可以見各種規模不一的醮典活動,因此流傳「立冬之後打大醮」的一句俗諺。
所謂「醮」原始意義是祭神意思,後來把僧人、道士搭壇獻祭都統稱為醮。
簡單的說,做醮乃是民間信仰裡頭最重要的祭祀儀式,主要的目的是在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民生樂利與人丁興旺等。
做醮最重要的起頭戲是豎燈篙,民間信仰中,把燈篙看做是請神招鬼最重要的器物,入醮前數日甚至十天前就得豎燈篙,燈篙的主要目的是邀請天上諸神前來鑑醮及共享功果,並且招引陰間的孤魂野鬼前來共享孤食,所謂孤食就是普度祭拜鬼。
燈篙的數量有的僅有一根,有的豎三根,另有七根,十根,據說最多多達三十六根,它採用高、直、硬而去技留尾的青竹,豎在廟前空地及普度場上,篙上要掛醮旗、天旗、天燈、天布、天錢、天金、以及孤魂旗、七星燈、地布、地錢等等,天旗、天燈、天布,天錢掛在陽篙上,做為召請天神之用。
豎燈篙的主要目的是在告訴天地眾神及陰間孤魂,此地做醮歡迎參加,燈篙就像是請柬,同時還具有路標功能。
做醮時機相當多,可概分為固定及不固定二種。
固定者指一定的時間會進行一次,例如十二年一次;
不固定者指因特殊原因舉行,例如新廟落成。
做醮的種類有許多,例如祈求平安的平安醮、新廟落成的慶成醮等。
依醮期的長短則有一朝醮、二朝醮、三朝醮、五朝醮等,「朝」意指天數,例:三朝醮即三天。
因做醮是以廟宇為中心,涵蓋範圍可能有一村(庄)、數村,甚至鄉鎮等,端看做醮的廟所「管轄」的範圍而定。
數字是指天數,而朝是指一朝宿((即一日一夜整整24小時計算),三朝醮由起鼓至請神、慶成、進表、正醮、回謝三界止。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2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