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做齋】 臺灣民間專為亡者所做的法事活動。
又稱做功德。
以釋教的科儀為主軸,搭配民間的表演藝術,內容有起師、成服、點主、開鑼、請佛、發關、安灶、安監齋、召亡、十王過案、奉飯、丁憂、拜黃河、請經、拜懺、尚香奉聖、弄鐃驅邪、挑經、過橋、記庫、拜受生科、繳庫、藥師、燃燈等。
舉行的目地,可分為開冥路、做七(做旬)、出殯,依科儀的規模分為晝夜、雙頭光、一日兩夜、三晝兩夜、兩日兩夜等,最長可達49天。
一般功德法事的進行,都有一套固定流程,只是在執行時可以依照所需規模、調整整個儀式的繁簡程度。
不同的對象與規模有不同科儀加入,如「遊獄、發赦、打血盆」(適於女用)、「破輪、斬畜」(適於落入畜道者)、拜香山(適於男用)、安阜老、教嫺(需有紙糊靈屋)、辭生(做分伙)、發表、秉燭、放赦、接佛、取沙、午齋、晚留、早朝、下八位、安金山、豎旛、普度、頭〈wNS11-5240〉、二〈wNS11-5240〉、三〈wNS11-5240〉、送〈wNS11-5240〉、安龍神、放生、小供、解罪、開冥路、巡棺、盤赦書(或盤陽書)及觀音、十王、藥師、血盆、梁皇…等經懺,甚至可搭棚演出法事戲,如唐僧取經、西遊記、目連救母、打城等戲齣。
在做齋的過程裡,可以看到其中不僅有科儀的進行、樂師演奏樂曲襯托,還有部分雜耍特技的炫技式演出,以及戲曲表演,讓整個科儀活動相當富有特色。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