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北港朝天宮】 一.建廟由來:其實北港朝天宮及新港奉天宮可以說是姊妹之廟,因為這兩座廟的香火都是源於笨港天后宮(已毀於大水)。
因此要說明這兩座廟宇的歷史就不能不先談談笨港天后宮。
笨港天后宮的興建的年代也有兩種說法:1.康熙卅三年(一七一四年,台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二卷上二二八頁之北港朝天宮由來一文)2.康熙卅九年(一七二O年,周鍾瑄.諸羅縣治)3.雍正八年(一七三O年,薛肇璜.重修笨港天后宮碑記)。
而此廟在嘉慶初年已經毀壞,毀壞原因或曰遭到颶風大水沖毀,或曰遭到蔡牽之亂的民變炮火波及。
北港地區在笨港天后宮毀壞之後,由地區居民集資在家慶年間重修而成現在之北港朝天宮。
二.重要修築及變革:1.嘉慶年間:笨港天后宮因大水毀壞,因此重修,並因媽祖像來自湄州朝天閣,故名之為朝天宮。
2.咸豐初年:蔡如璋倡議重修,並增建後墊供奉聖父母。
3.光緒三十一年(一九O五年):蔡然標鳩資重修,並得北港支廳長日人安武昌夫援助。
4.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住持頓超圓寂,徒松茂也於前一年去世。
原來的僧統香火斷絕,乃聘台南竹溪寺眼淨法師為住持。
5.民國四十八年至五十二年(一九五九年~一九六三年):朝天宮管理委員會因感廟宇破舊,乃倡議重修。
三.格局概述及供奉神明:1.格局概述:本廟座北朝南,建築格局為「四落八殿,一埕七院」所謂四落乃是指朝天宮為四進式建築,八殿指的是朝天宮大約可以分出八個主要殿堂(不包含鐘樓及鼓樓),一埕指的乃是廟前的廣場,七院乃是指各神殿(不包含三川殿)前的院落共有七個。
其中第一進為三川殿、東廂房(龍邊)、西廂房(虎邊)。
第二進由中而龍邊而虎邊的順序分別為為正殿、凌虛殿、聚奎閣。
第三進(順序同前)則分別為觀音殿、三界公殿、文昌殿。
第四進則為聖父母殿及龍邊的開山殿。
2.第一進:包括三川殿及兩翼的龍門及虎門。
朝天宮的三川殿為假四垂式屋頂(就是將兩座屋頂上下相連重疊在一起,常見的是歇山式屋頂騎在硬山式屋頂上),用九架桁(指屋頂上有九根橫樑)。
面寬三開間(所謂一開間就是指四根柱子所圍成的空間),進深也是三開間。
屋頂上有許多雕工繁複的泥塑(交趾陶)及剪黏(指的是將有色瓷片剪成所要形狀黏在建築或土偶上以作為裝飾用的一種技巧)作品,如福祿壽三仙、八仙、仙女散花、麒麟送子……等,而門下則充斥著木雕(如花籃吊筒、金瓜筒、螭虎拱……)、石雕(蟠龍柱、石獅、龍虎壁、門枕石……)及交趾陶(如憨番抬廟角……)作品。
而龍虎門則為重簷歇山式建築。
3.第二進:第二進中間為假四垂式屋頂的拜殿及及重簷假四垂式屋頂的正殿。
龍邊為凌虛殿,虎邊為聚奎閣。
4.第三進:第三進中間是觀音殿。
5.第四進:第四進中殿乃是聖父母殿,而此殿並無神像,供奉的乃是神主牌位。
而龍邊有一開山殿,供奉歷代住持。
6.其他:在三川殿及正殿間左右尚有兩廂房。
龍邊廂房樓上為鐘樓。
樓上則建有鼓樓。
而於主建築虎邊則附有八角寶塔形香爐一座(約高三層樓)。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