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王醮】 藉由迎、送王爺,進行驅逐瘟神疫鬼,祈求合境平安的儀式。
在王醮科儀中,通常以「送王船」來象徵請王爺帶走瘟疫災害,專屬於王醮的科儀「和瘟」為送王船的關鍵儀式,高功奏啟上請至高的神尊,和道教內傳承負責瘟部的一批真人協助,將五方五瘟行病鬼王、十二值年瘟王、十二月行瘟神將、各類行毒的大小疾疫使者等一一請上神船。
禳瘟強調「和」瘟,不使用驅、逐或送等字,表現出謙卑客氣;
儀式中的三獻都會先謙恭的念白,再行上香、獻茶、獻酒;
一方面禮謝押送、和解的尊神,一方面也善待瘟神疫鬼。
和瘟的精神是由原先可能被降行瘟疫,經由演法再三祈求後,終能收瘟收毒,使境土恢復清淨平安。
「官將送船醮科」也是必行科事,依知名法術「知其名鬼自去」原則,一一點名遍請經書所載的瘟神疫鬼,再虔恭設拜三獻;
賄賂威迫並施,採用催促急去的律令語調,表現對瘟神的送行原則。
此項儀式又配合「添載」(為王船裝滿所需物品)的程序,將所有的水手船公一一點名呼上船去,等待時辰一到就可發令起駕。
「開水路」或「開河」儀式通常安排在恭送王爺的最後階段,做完三獻後,立即以鋤頭在沙灘或陸上劃開一條深溝,灑上一些水,象徵水路開通:這是基於「象徵律」的咒術性思維,讓王船能順利地開動出發。
臺灣史志中多有王船自大陸沿海漂流至臺灣港口的記載,著岸之地又造船送行於海上,這種形式稱為「遊地河」。
目前南部送王船區域多採用火化的「遊天河」形式,這種形式的改變清領時期雖然已存在,在日治時期卻被強制實施,除不使瘟疫散布至他境,更合乎道教教義:經由王醮科儀,王爺完成「代天巡狩」後返歸述職;
民眾則藉此表達恭送王爺,並帶走本境內所有祈願,其涵義既是道經所有,也是民之所欲。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3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