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門神】 源自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司門之神。
最早記載的門神為神荼與鬱壘,佛教傳入中土後,門神多樣化,佛寺除四大天王或金剛像外,也用韋馱、伽藍護法或哼哈二將。
臺灣祠廟以秦叔寶及尉遲恭最常見,二人為武將,容貌壯偉、氣勢崢嶸,執鞭操鐧,左護右庇,防止邪穢、鬼怪入門侵擾,民間一般稱為「鞭鐧門神」。
媽祖廟喜用宮娥,道教廟常用天將,北港朝天宮有二十四節氣的門神,但較為罕見;
民間上階層家庭及官府亦有繪門神的習慣。
門神的起源,相傳為唐代涇河龍王,因延誤降雨導致乾旱,玉皇上帝大怒,命唐太宗之宰相魏徵為處斬官;
龍王得知後,即向唐太宗求援,太宗答應將魏徵留住,以拖過處斬時辰,豈料魏徵入睡後元神出竅,執行斬龍王的任務。
從此,龍王每到半夜就來向太宗索命,太宗因而無法入眠。
秦叔寶、尉遲恭二將自願守門,此後龍王的魂魄不再出現,後因太宗愛惜二將長期守門之勞,乃命畫師將二人繪於門上護衛宮中安寧,此後宮廷寺廟都仿繪之,秦、尉二人遂為民間傳說之門神。
宋以後,門神更為多元,或戴虎頭盔,或為將軍,或為朝官,復加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狀,皆取美名以迎祥。
一般廟宇的兩側門也繪侍神,為文官門神和祈福門神,這些門神手上捧的東西都有吉祥寓意,如牡丹和酒杯代表「富貴進爵」;
官帽和鹿代表「加官晉祿」;
仙桃和石榴代表「長壽多子」;
香爐、茶壺、杯子代表「獻香晉福」;
花和花瓶代表「平安富貴」。
也有捧印和持劍者,為主神之劍童和印童。
若在城隍廟,還可能請文武差、牛頭馬面來當門神,一則彰顯廟之特色,二則增添威嚴氣氛。
也有寺廟繪製寓有含意的二十四節氣門神及三十六神將門神。
臺灣有些具有帝后神格的大廟或官建的廟宇,如孔廟、武廟及臺南大天后宮、玉皇宮等,廟門並無繪製門神,而用一顆顆圓形凸起的木塊代替,謂之門釘。
門釘象徵尖銳之物,妖魔鬼怪都不得接近,後漸轉為現今渾圓的造型。
門釘數目,古制為108個或81個(合兩扇門之總數),前者為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之總和,為禮制之大者;
後者寓有九九而生(久久)之意。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4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