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鹿耳門聖母廟】 鹿耳門聖母廟位於台南市安南區西北邊的土城區域,地址為城安路160號,廟宇巍峨壯觀,現貌是在1981年(民國70年)落成安座的,歷七年的時間所興建,廟地有15公頃建2萬餘坪,三落六殿之建築格局,為當時遠東地區第一大媽祖廟,亦稱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
鹿耳門聖母廟歷史沿革:鹿耳門聖母廟前身草廟,創建於17世紀初葉在鹿耳門嶼,祀有水仙尊王、佛祖等,主祀天上聖母稱為鹿耳門媽。
1661年(明永曆15年)明延平王鄭成功,率軍自金門經澎湖東來,驅荷入台受鹿耳門媽顯靈庇佑,於是重建神廟於登陸處。
1684年(清康熙23年)清領台灣,以鹿耳門為出入台灣唯一正口,設有文館與武館為海防稽查與汛防二處。
1719年(康熙58年)清代官方易地重建,鹿耳門聖母廟位於南有七星(七個鯤鯓護穴),北有鉤月青草崙高照的地理。
清嘉慶年間,聖母廟重要祭典為鹿耳門普度。
1831年(清道光11年)一場大風雨,使鹿耳門聖母廟為洪水所侵而傾圮,於是將眾神像疏遷海安宮,因屢建屢被洪水沖毀,而寄祀海安宮八十年之久,故有海安宮寄佛,水仙宮代普(鹿耳門普度)之諺語產生。
1913年(日大正2年)土城地區漁民於海面迎回祭拜來自福建湄洲的五王船(李、池、吳、朱、范五王爺),傳是受鹿耳媽之邀來台佑民。
於是隔年發起建廟,時廟名「保安宮」是1960年(民國49年)正名為「鹿耳門聖母廟」的前身。
鹿耳門聖母廟仿北方式紫禁城宮殿之建築:中落主殿是媽祖殿奉祀有鹿耳媽、開基媽、湄洲媽、文館三媽、武館三媽、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及千里眼和順風耳二位將軍。
前落前殿為五王殿內祀有五府千歲(李、池、吳、朱、范五王爺)、水仙尊王、管船大王、將軍府、境主公、盧清和韓德二位將軍及五王船。
後落後殿有佛祖殿(大雄寶殿)、大士殿(觀音佛祖殿)、凌霄寶殿(玉皇殿)、元辰殿,奉祀有三寶佛、千手千眼觀世音、玉皇大帝、三官大帝、五文昌、六十太歲星君、月下老人、...等。
萬斤大鐘、鱷魚神木擺放在東、西迴廊入口前,是聖母廟文物展示特色之一,辦公室、慈善會、化粧室和護濠及東、西兩香客大樓,建置了鹿耳門聖母廟完備的設施與造景。
為服務廣大信徒,活絡地方繁榮,在春節期間推出慶祝活動有摸春牛、開運鐘、躦轎腳、跋杯拿創業基金等,還有春節元宵不夜城國際高空煙火秀與蜂炮施放,是南台灣的重要旗艦活動。
土城鹿耳門聖母廟所在位置安南區,北以曾文溪為界和七股區相鄰。
交通路線可走台一線至永康接長和路、公學路至土城,也可由國道一接國道8轉入台江大道直達土城。
安南區在古地圖上的標示,是府城外的台江內海陸化所形成的,是滄海桑田的最佳見證。
境內村落居民來自七股及北門以北的漁村之鄉,由東至西之村落分別為溪埔仔、土城仔角、中州角、郭吟寮、蚵寮角、虎尾寮、鄭仔寮、港仔西、西北寮(青草崙)、砂崙腳、下十份塭是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的信仰祭祀圈範圍。
土城鹿耳門聖母廟曾參與西港香之香科活動,於1959年脫離西港仔香後,獨立舉辦香科活動,自1961年(民國50年)後每逢丑、辰、未、戌年農曆三月舉辦土城仔香醮「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是為「土城仔香」亦稱土城香為南瀛五大香之一,所屬村落由社區居民自動自組的藝陣組織有郭吟寮金獅陣(城北里)、蚵寮角白鶴陣(城中里)、虎尾寮宋江陣(城南里)、西北寮蜈蚣陣(青草里)、砂崙腳八家將(砂崙里)是現今忙碌的工業社會多元的文化信仰,難得看到的社群凝聚力。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87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