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張光直】 張光直(西元1931.4.15~2001.1.3)台北板橋人,其父張我軍是臺灣著名作家。
張我軍於民國10年(西元1921年)赴北京大學求學,並與羅文淑女士結婚,生有四子,光直為次子。
光直小時在北京求學,先後就讀師大第二附小、附中。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二次戰爭結束,全家遷回臺灣,並轉進台北市建國中學。
在就讀建國中學期間,因參與四六事件被捕入獄(1949年4月6日到1950年3月12日)。
在出獄後他考取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並受業於考古大師李濟博士。
民國43年(1954年),以第一名畢業,隔年獲得哈佛燕京社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人類學系攻讀。
受業於HallamMoviusJr.、GordonR.Willey、LauristonWard和ClydeKluckhohn等名師,在民國49年(西元1960年)獲得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並留任該系講師。
次年轉任耶魯大學人類學系講師,其後升任副教授、教授,在民國59~62年(1970~1973年)擔任系主任,民國64~66年(西元1975~1977年)擔任耶魯大學東亞評議會主任,其後又回聘哈佛大學任教。
民國83年(西元1994年)退休後,即受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聘請,回國擔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1996年因疾病纏身,改任李遠哲院長顧問。
張光直晚年罹患帕金森氏症,於民國90年(西元2001年)病逝於美國。
生平學術著作甚多,其中他研究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在形成程序上之差異,可分為「連續性文明」與「破裂性文明」。
在考古學研究上,他整理了中國的考古資料建立區域文化系統與文化發展的模型。
張光直也積極從事臺灣考古研究,主持鳳鼻頭與大坌坑遺址的挖掘。
民國61年(西元1972年)主持中研院的「臺灣省大肚溪流域與濁水溪流域自然與文化史料科技研究計畫」(簡稱「濁大計劃」),推動人文與自然科學的結合,也影響臺灣的考古學研究。
他在學術上傑出的表現,除榮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副院長外,尚有美國科學院院士(西元1979年)、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西元1980年)、山東大學榮譽教授(西元1984年)、賓州大學博物館LucyWhartonDrexel考古學獎章(西元1987年)、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和美國亞洲學會終身傑出成就獎(西元1996年)等殊榮。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5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