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日治時期】 (1895年~1945年)日治時期又稱日據時期、日本時代。
詳細時序從1895年11月18日,日本國政府所屬台灣總督府舉行始政式到1945年10月25日;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台北中山堂舉行接受受降及接收台灣為止。
日治時期接續清朝212年的統治,台灣實際統治者由中國清朝政府轉由日本政府。
若以1915年及1937年為兩分界,日治時期依統治型態可分為始政時期、同化時期及皇民化時期。
始政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主導的明治政府投入武力與經建,改善台灣經濟基礎建設,弭平紛亂,同化時期則繼續文經建設,惟仍以經營殖民地心態統治台灣。
直至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以皇民化政策積極同化台灣。
日治時期統治台灣的政府機器以設立於台北的台灣總督府為龍頭,地方設有台北州、台中州、高雄州、花蓮廳、澎湖廳等。
二戰之前的日治時期,台灣人民生活頗有改善,獲得一定現代化成績。
但因為種族意識等因素,抗日情況仍不時發生,其中以遭日軍武力鎮壓的原住民霧社事件最為著名。
194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因日本國參戰,台灣捲入戰爭漩渦,遭美軍轟炸,致使數十年經建成果嚴重受損。
1945年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至台接收。
日治時期,台灣現代化以經建、教育等最為突出,其中,金融、糖業、米糧、義務教育、鐵路交通等改善幅度最大,清朝遺留下的鴉片、纏腳陋習亦被改善。
不過即使此,民族自覺的社會運動仍層出不窮。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6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