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7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學●部落振興運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3-20 12:42: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3-21 07:43 編輯

史學●部落振興運動

 

日治時期以部落組成的團體所推行的社會運動。

 

日本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一連串的經濟恐慌,造成農村凋敝,因而在1931年(昭和6年)著手推行「農村經濟更生運動」,在臺灣推展的部落振興運動,屬於更生運動的一環。

 

1931年起,臺灣各地出現以最基層行政組織「街庄」下的「部落」(約同於「保」)為單位組成的團體,有振興會、同榮會、更生會、同益會等多種名稱。

 

1934年後大致通稱為振興會。

 

一般以1集團部落為單位,大約100-200戶為準,但亦有多達400多戶,少至40餘戶者。

 

部落振興會設有會長、副會長、幹事、實行委員,並附設顧問或教化委員,由官方任命的教員、警察、地方官員擔任。

 

部落內的住民為當然會員,分別隸屬於家長部、主婦部、青年部、處女部等。

 

部落振興會之主要目的,在於振興社會教化、開發產業、改善農家經濟、促進生活改善。

 

因其活動事項廣泛,各地振興會實施情形皆有不同,但有一些共通點:在產業振興方面,要求「共同」行動,如共同採購肥料、共同運銷等;

 

顯示在部落振興運動中,要求將全部部落民納入組織中,強調「共同體」是一大方向。

 

在教育教化推廣方面,「敬神尊皇」與「普及國語」為實施重點。

 

敬神尊皇項中,要求設立集會所,於此安置「神棚」(日式神龕)、升旗臺,也備有時鐘、收音機、報紙等,有時充作國語講習所。

 

集會所因此成為具有集會、娛樂、宣導政令等功能的公共場所,使得傳統以寺廟作為臺人信仰、集會中心的機能受到抑制。

 

日語教育方面,過去僅限於學校內部,在社會教育中較不受重視,因此1930年以前日語普及率不超過20%。

 

為此總督府於1933年推行「國語普及10年計畫」,要求各地設置國語講習所,使學齡以上不諳日語者學習日語。

 

部落振興會的「普及國語」即在此背景下積極推動。

 

部落振興運動展開之後,先前各地的同風會、家長會、婦人會等教化團體,漸次被併入部落振興會或被取代。

 

 

引用: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0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9-20 20:44 , Processed in 0.10937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