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器】
①[qīㄑㄧ]
[『廣韻』去冀切,去至,溪。]
亦作“噐”。
1.用具;
器具。
『易·繫辭上』:“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爲天下利。”
『漢書·公孫弘傳』:“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
唐韓愈『原道』:“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宋何薳『春渚紀聞·古聲遺制』:“余謂古聲之存於器者,唯琴音中時有一二。”
淸徐釚『遊鼓山記』:“更滌器,坐蒲團細酌。”
柯岩『奇異的書簡·她愛--祖國的明天』:“看著一棵小樹長大成材,一塊頑石雕琢成器,能在人心里引起多少美感,增添多少力量!”
2.古代標志名位、爵號的器物。
『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杜預注:“器,車服。”
『後漢書·來歙傳』:“愚聞爲國者愼器與名,爲家者畏怨重禍。”
3.指官職、爵位。
『續資治通鑑·宋寧宗慶元四年』:“金監察御史路鐸,劾參知政事楊伯通引用鄕人李浩,以公器結私恩。”
4.指寶器。
鼎彛等傳國之重器。
亦指政權。
『易·序卦』:“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評文』:“建儲非以私親,蓋明萬世之統;
主器者莫若長子,茲本百王之謀。”
5.指軀體或器官。
『文選·潘嶽〈馬汧督誄〉』:“哀哀建威,身伏斧質;
悠悠烈將,覆軍喪器。”
呂延濟注:“周處爲建威將軍,與羌苦戰不利,身沒於戰塲。”
『百喩經·搆驢乳喩』:“其中有捉頭者,有捉耳者,有捉尾者,有捉腳者,復有捉器者。”
郁達夫『過去』:“聽說有呼吸器病的人,欲情最容易奮興,這大約是眞的。”
6.指有形的具體事物。
與“道”相對。
『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孔穎達疏:“道是無體之名,形是有質之稱。”
唐柳宗元『守道論』:“官也者,道之器也。”
淸王夫之『周易外傳·繫辭上傳二』:“無其器則無其道,人鮮能言之,而固其誠然者也。”
7.指外形。
淸曾國藩『聖哲畫像記』:“昔在漢氏,若武梁祠、魯靈光殿,皆圖畫偉人事蹟,而『列女傳』亦有畫像,感發興起,由來已舊。
習其器矣,進而索其神,通其微,合其莫,心誠求之,仁遠乎哉!”
8.度量;
胸懷。
『論語·八佾』:“管仲之器小哉。”
宋范仲淹『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
光武之器,包乎天地之外。”
宋蘇軾『除范純仁守尙書右仆射制』:“器遠任重,才周識明。”
9.猶性。
本性。
『淮南子·說山訓』:“善且由弗爲,況不善乎,此全其天器者。”
高誘注:“器,猶性也。
孟子曰:‘人性善。’
故曰全其天性。”
10.才能;
能力。
『禮記·王制』:“瘖、聾、跛躃、斷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鄭玄注:“器,能也。”
淸顧炎武『日知錄·保舉』:“若指瑕掩善,則朝無可用之人;
苟隨器授任,則世無可棄之士。”
11.比喩人才。
『老子』:“大器晩成。”
晉葛洪『抱朴子·正郭』:“嵇生以爲太原郭林宗竟不恭三公之命,學無不涉,名重於往代,加之以知人,知人則哲,蓋亞聖之器也。”
『三國演義』第十一回:“此子長成,必當代之偉器也。”
巴金『春』八:“陳家姑少爺不成器,在外頭鬧得不成話,好多人都曉得。”
12.器重,重視。
『漢書·翟方進傳』:“丞相官缺,群臣多舉方進,上亦器其能,遂擢方進爲丞相。”
宋王讜『唐語林·賞譽』:“白敏中在郞署,未有知者。
雖李衛公器之,多所延譽,然而無資用以奉僚友。”
淸蒲松齡『聊齋志異·靑娥』:“會秦中歐公宰是邑,見生文,深器之。”
13.謂量材使用。
『論語·子路』:“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及其使人也,器之。”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度才而官之。”
14.指使其才爲人所用。
晉皇甫謐『高士傳·莊周』:“莊周者,宋之蒙人也,少學老子,爲蒙縣漆園吏,遂遺世自放不仕,王公大人皆不得而器之。”
15.指國家的賦役。
『管子·乘馬』:“諸侯之地千乘之國者,器之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