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唯】
①[wéiㄨㄟˊ]
[『廣韻』以追切,平脂,以。]
“隹”的今字。
1.獨;
僅;
只有。
『易·乾』:“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止足』:“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爲立涯限爾。”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予去國二十七年復還,朝儀寖有不同,唯此聲尙存。”
茅盾『無題』一:“夫人唯有逢到她那將護丈夫的‘藝術工作’的一片好心被誤解了時,一定要聲辯。”
2.以;
因爲。
『老子』:“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
『左傳·僖公二年』:“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夫唯嗜魚,故不受也。”
3.表示希望、祈請。
『韓非子·初見秦』:“爲人臣不忠,當死;
言而不當,亦當死。
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唯大王裁其罪。”
『史記·樂毅列傳』:“恐侍御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故敢獻書以聞,唯君王之留意焉。”
漢袁康『越絕書·外傳記范伯傳』:“道聽之徒,唯大王察之。”
4.聽憑;
任隨。
『儀禮·燕禮』:“公坐取賓所媵觶,興,唯公所賜。”
『漢書·董仲舒傳』:“夫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爲;
猶金之在鎔,唯冶者之所鑄。”
『北史·齊煬王憲傳』:“文帝嘗賜諸子良馬,唯其所擇。”
明馮夢龍『智囊補·兵智·高仁厚』:“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雖赴水火猶可也。’”
5.思;
考慮。
『資治通鑑·漢靈帝中平六年』:“老臣得罪,當與新婦俱歸私門,唯受恩累世,今當遠離宮殿,情懷戀戀,願復一入直。”
胡三省注引李賢曰:“唯,思念也。”
按,『後漢書·何進傳』作“惟”。
『資治通鑑·隋恭帝義寧元年』:“自唯虛薄,爲四海英雄共推盟主。”
胡三省注:“‘唯’,當作‘惟’。
惟,思也。”
6.雖然;
即使。
『荀子·性惡』:“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能之理邪?
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
楊倞注:“唯,讀爲雖。”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使時,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不爲用,唯大臣亦以爲然。”
漢劉向『列女傳·齊東郭姜』:“吾事夫子,國人之所知也,唯辱使者不可以已。”
梁端校注:“唯讀爲‘雖’,古字通。”
7.語首助詞。
亦寫作“惟”、“維”。
『論語·述而』:“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唯何甚!”
『漢書·張良傳』:“今乃立六國後,唯無復立者,遊士各歸事其主,從親戚,反故舊,陛下誰與取天下乎?”
顏師古注:“唯,發語之辭。”
唯②[wěiㄨㄟˇ]
[『廣韻』以水切,上旨,以。]
1.應答聲。
『論語·里仁』:“子曰:‘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
何士民衆庶不譽之甚也!’
宋玉對曰:‘唯,然,有之。’”
『資治通鑑·周赧王四十五年』:“王微聞其言,乃屛左右,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對曰:‘唯,唯。’”
2.招呼聲。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九出:“[生白]
怪風一陣,有如裂帛之聲。
唯,猛獸業畜,不得無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