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消濼】
拼音
xiāoluò
英文參考
te12;hsiaolo;xiaoluo(SJ12)
概述
消濼,經穴名。
出《針灸甲乙經》。
屬手少陽三焦經。
在臂外側,當清冷淵與臑會連線的中點處。
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和中側副動、靜脈。
主治頭痛,齒痛、項強、癲疾、臂痛,上肢麻痹等。
直刺0.5-1寸。
艾炷灸3-5壯;
或艾條灸5-10分鐘。
標準定位
消濼在外側,當清冷淵與臑會穴連線的中點處。
取法
正坐垂肩,前臂旋前,先取三角肌后下緣與肱骨交點處的nou會穴,當nou會與清冷淵之間的中點處是該穴。
穴位解剖
消濼穴下是皮膚、皮下組織、肱三頭肌的內側頭。
有中側副動、靜脈。
分布著臂背側皮神經和橈神經肌支。
皮膚由橈神經發出的臂后皮神經分布。
皮較厚,移動性大。
在皮下組織內除臂后皮神經外,還有臂外側皮神經(腋神經的分支)。
臂后區只有一塊強大的肱三頭肌,其長頭和外側頭在表面,內側頭大部分隱藏在外側頭的深面。
肱三頭肌與肱骨橈神經形成橈神經管,橈神經與肱深動脈及其兩條伴行靜脈一起進入橈神經管。
該處橈神經體表投影在:自腋后襞下緣外側端與臂的連接點處,經臂后方,至肱骨外上髁的斜行連線。
由于橈神經與肱骨的橈神經溝緊密相貼,故在肱骨中段骨折是容易伴發橈神經損傷。
所以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臂后深筋,深刺肱三頭肌長頭與內側頭時,應盡量避開橈神經管內的血管神經束。
功用
清熱安神,活絡止痛。
主治病癥
頭痛頭暈,頸項強痛,臂痛背腫,癲癇牙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配伍
消濼配大椎、肩井,有行氣活血的作用,主治肩臂痛。
消濼配天柱、風池,有祛風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頸項強痛。
消濼配四神聰、大椎,有安神醒腦活絡的作用,主治癲疾。
文獻摘要
《甲乙經》:頭痛項背急,消濼主之。
《資生》:項痛,消濼、竅陰。
《大成》:主風痹,頸項急,腫痛寒熱,頭痛,癲疾。
引用:http://big5.wiki8.com/xiaoluo_2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