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21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下脘】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3 05:44: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下脘

 

拼音

 

xiàwǎn

 

英文參考

 

cv10;hsiawan;Hsiawan(acupoint);

 

xiawan(RN10)

 

人體部位名·下脘

 

下脘指胃腔下口幽門部。

 

《靈樞·四時氣》:“飲食不下,……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素問·調經論》:“下焦不行,下脘不通。”

 

經穴名·下脘

 

出《針灸甲乙經》。

 

《脈經》名下管。

 

下脘別名幽門。

 

屬任脈。

 

足太陰、任脈之會。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和腹壁下動、靜脈。

 

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反胃,腸鳴,泄瀉,以及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

 

直刺1-1.5寸。

 

艾炷灸5-7壯;

 

或艾條灸10-20分鐘。

 

標準定位仰臥位。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取法在臍上2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穴位解剖下脘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淺層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

 

深層有第九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特異性足太陰、任脈之會功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嘔主治病癥腹堅硬脹,食谷不化,痞塊連臍上;

 

嘔逆,泄瀉;

 

虛腫,日漸消瘦。

 

胃炎,胃潰瘍,胃痙攣,胃擴張,腸炎。

 

刺灸法直刺0.8~1.2寸;

 

可灸。

 

配伍下脘配陷谷,有行氣和胃的作用,主治腸鳴,食谷不化。

 

下脘配中脘,有和中健胃,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腹堅硬脹,痞塊。

 

下脘配足三里,有行氣降氣,寬中醒脾的作用。

 

主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

 

文獻摘要《甲乙經》:足太陰、任脈之會。

 

《外臺》:引孕婦不可灸。

 

《聚英》:穴當胃下口,小腸上口,水谷于是入焉。

 

引用:http://big5.wiki8.com/xiahuan_257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3 01:09 , Processed in 0.2187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