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精神分裂癥】
拼音
jīngshénfēnlièzhèng
概述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個性改變、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征的一類最常見的疾病。
對本病的探討由來已久,19世紀中葉以來,歐州精神病學多將本病不同癥狀分別看成獨立的疾病。
最早提出“精神分裂”概念的是20世紀瑞士精神病學家布魯勒(E·Bleuler,1911)。
其病因至今未明,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在本病發生中的作用,得到更多科學家資料的支持,生化代謝研究仍處于假說階段,近年發現,CT檢查結果有腦萎縮等病理改變,提示可能有腦部器質性病變基礎。
精神分裂癥多起病于青壯年,常有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和精神活動的不協調。
一般無意識障礙和智力缺損,病程多遷延。
精神分裂癥狀是最常見、最難描述、最難做出完整定義的重性精神病。
在千余年的有關記載中,直到1896年才由德國的克雷丕林做為一個獨立疾病(早發性癡呆)進行描述,1911年瑞士的E·布魯勒建議采用精神分裂癥。
在一般人群中總患病率為3-8‰,年發病率為0.1‰。
我國1982-1985年進行的全國12個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15歲以上人口中精神分裂癥的總患難與共病率為5.69‰,時點患病率為4.75‰。
其中城市時點患病率6.06‰明顯高于農村的3.42‰。
精神分裂癥的終身患病機率為7.0-9.0‰,平均8.6‰(shields與slater1975)。
中醫學沒有類似病名,一般歸屬于中醫癲狂病的范疇。
我國古代醫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對包括精分癥在內的精神疾病有了一定認識。
《黃帝內經》中的“癲狂篇”是我國、也是世界醫學史上第一篇論述精神病的專篇。
此后晉代葛洪、隋代巢元方等都對精分癥行為離奇、思維荒謬、情感變化莫測等癥狀特點做了生動描述。
唐代孫思邈第一次將各種癲狂病統括于臟腑虛實寒熱辨證體系之中,同時將婦女、兒童的專有精神病分別附列于婦科、兒科中論述。
金元時期,劉完素的火熱說和張子和、朱丹溪的痰濁說深化了中醫對精神病病因學的認識,影響甚廣。
清代王清任提出氣血失調引起腦脈凝滯致發癲狂的氣血說,治療上以活血化瘀為主,所創癲狂夢醒湯、血府逐瘀湯,迄今仍是治療精分癥的常用方劑。
清末,西方醫學傳入我國,對中醫精神病學也產生了影響。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既注重痰火學說,又結合西醫精神病學的某些認識,做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的初步嘗試。
現代自1951年2月15日《人民日報》首次登載朱璉用針灸的方法治愈精分癥后,有關中醫治療本病的報道不斷出現。
初時,多將精神分裂癥混于各種精神病中,統稱精神病或癲狂證960年代后,精神分裂癥在中醫學中已成為一個獨立的疾病防治單元加以研究。
直到1990年,據統計發表在國內醫學期刊上的中醫研治精神分裂癥的文獻近600篇。
累計報道病例(個案除外)約15000余例。
僅1951~1965年間的針灸文獻就超過了200篇。
各地醫者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對精分癥進行了探討:在診斷學方面,在積極探索辨證論治規律的同時,還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液動力學指標的定性定量化、精神分裂癥臨床分型診斷標準、精神分裂癥患者舌象和脈象的變化以及經穴導電量診斷精神分裂癥的應用等,均取得了一定成績。
在治療方面,除按辨證論治外,普遍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減少了西醫傳統療法給病人帶來的副反應和恐懼心理,提高了中醫治療的有效率和遠期療效。
目前,國內文獻報道治療本病的總有效率均在90%以上。
在機理研究方面,近年來,不少醫者對精神分裂癥與瘀血的關系較為重視,研究結果表明,絕大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指標和甲皺微循環有異常,經活血化瘀法治療后,異常指標隨著癥狀的改善而改善。
病因
尚未明,近百年來的研究結果也僅發現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
生物學因素1.遺傳遺傳因素是精神分裂癥最可能的一種素質因素。
國內家系調查資料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血緣關系愈近,患病率也愈高。
雙生子研究表明:遺傳信息幾乎相同的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遠較遺傳信息不完全相同的雙卵雙生子為高,綜合近年來11項研究資料:單卵雙生子同病率(56.7%),是雙卵雙生子同病率(12.7%)的4.5倍,是一般人口患難與共病率的35-60倍。
說明遺傳因素在本病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寄養子研究也證明遺傳因素是本癥發病的主要因素,而環境因素的重要性較小。
以往的研究證明疾病并不按類型進行遺傳,目前認為多基因遺傳方式的可能性最大,也有人認為是常染色體單基因遺傳或多源性遺傳。
Shields發現病情愈輕,病因愈復雜,愈屬多源性遺傳。
高發家系的前瞻性研究與分子遺傳的研究相結合,可能闡明一些問題。
國內有報道用人類原癌基因Ha-ras-1為探針,對精神病患者基因組進行限止性片段長度多態性的分析,結果提示11號染色體上可能存在著精神分裂癥與雙相情感性精神病有關的DNA序列。
2.性格特征:約40%患者的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冷淡、敏感、多疑、富于幻想等特征,即內向性性格。
3.其它:精神分裂癥發病與年齡有一定關系,多發生于青壯年,約1/2患者于20~30歲發病。
發病年齡與臨床類型有關,偏執型發病較晚,有資料提示偏執型平均發病年齡為35歲,其它型為23歲。
80年代國內12地區調查資料:女性總患病率(7.07%。
)與時點患病率(5.91%。
)明顯高于男性(4.33%。
與3.68%。
)。
Kretschmer在描述性格與精神分裂癥關系時指出:61%患者為瘦長型和運動家型,12.8%為肥胖型,11.3%發育不良型。
在軀體疾病或分娩之后發生精神分裂癥是很常見的現象,可能是心理性生理性應激的非特異性影響。
部分患者在腦外傷后或感染性疾病后發病;
有報告在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腦脊液中發現病毒性物質;
月經期內病情加重等軀體因素都可能是誘發因素,但在精神分裂癥發病機理中的價值有待進一步證實。
心理社會因素1.環境因素①家庭中父母的性格,言行、舉止和教育方式(如放縱、溺愛、過嚴)等都會影響子女的心身健康或導致個性偏離常態。
②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及其精神交流的紊亂。
③生活不安定、居住擁擠、職業不固定、人際關系不良、噪音干擾、環境污染等均對發病有一定作用。
農村精神分裂癥發病率明顯低于城市。
2.心理因素一般認為生活事件可發誘發精神分裂癥。
諸如失學、失戀、學習緊張、家庭糾紛、夫妻不和、意處事故等均對發病有一定影響,但這些事件的性質均無特殊性。
因此,心理因素也僅屬誘發因素。
發病機理生化代謝障礙很早以前,人們就懷疑精神病是起因于毒性物質,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伴隨著精神藥理學的發展,使精神分裂癥的生化發病機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比較有意義的有以下幾種假說。
1.多巴胺假說近年來研究發現苯丙胺能促使多巴胺釋入突觸間隙,又能使正常人產生一種類精神分裂癥的臨床表現;
各種抗精神病藥物能拮抗多巴胺敏感的環腺甘酶,阻滯突觸后多巴胺受體,藥物的這種作用與其臨床效價一致;
精神分裂癥的尾狀核、殼核及伏隔核內有多巴胺受體密度增多;
提出精神分裂癥的發生與腦內某些部位內多巴受能活動過度有關。
但是,這種假說的直接證據尚不足,還存在著缺陷,部分患者的藥物療效不佳,因此不能都用多巴假說來解釋。
2.甲基轉移假說擬精神病藥物南美仙人掌毒鹼是兒茶酚胺的3-甲基化產物,二甲基色胺是色胺的氮-甲基衍生物,均能使健康受試者產生類精神分裂癥的癥狀。
推測精神分裂癥的發生可能與多巴胺或五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過義甲基化,造成體內甲基化毒性產物畜積有關。
3.其它近年來發現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血小板內單胺氧化酶(MAO)活性降低,先證者及其未發病的單卵攣生同胞血小板單胺氧化酶活性均降低,認為酶活性改變是個體遺傳易傷性的標志。
提出五羥色胺(5-HT)傳遞障礙假說者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腦液內五羥吲哚醋酸(5-HIAA)含量低,血內5-HT的合成與降解力降低,提示發癥可能與患者腦內5-HT能活性降低有關。
有人認為精神分裂癥發生可能與腦內多馬胺系統(活性過強)與5-HT系統(活性過低)之間的不平衡有關。
高級神經活動癥理生理學假說巴甫洛夫學派認為精神分裂癥癥狀是產生于大腦皮質慢性催眠狀態的基礎上的,不同部位、范圍、程度的抑制過程可導致不同的精神癥狀,當抑制過程波及皮質下情感反射弧時,則出現情感淡漠和遲鈍。
并用大腦皮質的病理隋性興奮灶與負誘導來妄想的堅信不疑和缺乏批判力。
免疫學假說認為精神分裂癥是某種異常抗原所產生免疫反應。
Heath根據他的研究發現提出精神分裂癥是由抗體引起腦的特殊部位損害所致,但Heath的發現尚未被其他研究所證實。
另外一些研究發現患者血清與腦液內不抗體,異常淋巴細胞受免疫球蛋白含量異常,認為精神分裂癥是異常的免疫反應的結果。
但目前尚不能肯定這些變化的特異性。
心理學發病機理心理動力學理論認為精神分裂癥是“力必多”(Libido)退縮到依附于自我的地步,使外界變得毫無意義,也不會產生移情.M.klein認為精神分裂癥的病源在幼兒期,在此期內往往把自我與母親的化身裂成“完全好的與完全壞的”兩個部分,如不能順利渡過此期,以后有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癥。
心理生理學假說認為:除素質一應激作用外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感知和認知方面存在有特異的缺陷。
相當一部分患者屬于“過度警覺”(Overarousal),特別是較為退縮的慢性病例中這種表現更多。
Kraepelin和Bleuler都認為精神分裂癥狀大都可追溯到注意與感知能力減弱。
大腦兩半球功能不平衡學說是在近20年神經心理學發展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新的病因學說,其內容有以下幾種說法:①精神分裂癥的思維障礙是左半球功能失調的結果。
②由于右半球功能減弱,左半球功能過分活躍所致。
③胼胝體功能缺陷致左右半球信息交通受阻,或由于其功能亢進,信息傳遞過多,以致左半球活動過度。
④精神分裂癥可分成相當于妄想型表現的左半球過分優勢綜合征和相當于非妄想型表現的左半球功能減退綜合征兩種。
精神分裂癥的診斷
精神癥狀是診斷本癥的主要臨床依據,可分為特征性精神癥狀及非特征性精神癥狀。
特征性精神癥狀主要是指精神活動的不協調或分裂現象,這種不協調或分裂反映在各精神機能活動相互之間不協調,及精神機能活動與外界環境間的不協調,它包括:①思維障礙:聯想過程中的概念間聯系的松弛或破裂、通篇講話或文字缺乏中心觀念、唯有患者本人才能理解的抽象概念具體化表示、用病理邏輯推斷客觀事物和現象、以及思維被剝奪、思維被擴散、思維中斷等;
②情感障礙:早期對人冷漠,莫名其妙的情緒變化,對家人疏遠,對前途缺乏進取心。
明顯時情感淡漠、情感倒措,最后陷入“情感癡呆”,不但對世上萬物缺乏情感,而且對自己的個人生活亦不知料理,但智能并無障礙;
③意志障礙:主動性減退,行為退縮,對前途缺乏信心,生活懶散,有的患者出現矛盾意志。
非特征性精神癥狀包括:①妄想:本癥的特點是妄想結構不嚴密,推理荒謬,內容離奇,對象泛化,缺乏系統性。
有的患者出現原發性妄想,被控制感、被洞悉感。
妄想內容以被害、夸大、嫉妒、物理影響妄想等為常見;
②幻覺;
以幻聽常見,有言語性、命令性幻聽,假性幻覺及爭論性幻聽具有重要診斷意義;
③緊張癥狀群:主要表現為兩大形式:木但成興奮躁動,而以前者較多。
患者或者表現緘默、不動、被動性服從,形同蠟塑,或者表現行為沖動、動作雜亂,傷人毀物。
精神分裂癥臨床分型
其臨床分型傳統上分四型,即單純型、緊張型、青春型和偏執型。
尚可見到其他類型如未定型等。
兒童型精神分裂癥兒童型是起病于兒童期(15歲以下)的精神分裂癥。
以明顯的情感、言語、行為等精神活動的紊亂,及與周圍環境不能保持正常聯系為主要表現。
精神分裂癥兒童型的臨床表現其發病年齡10歲以內發病者較少見,10歲以后的發病率顯著增高。
軀體感染性疾病和精神因素常為發病的誘因。
其臨床表現方面發病緩慢者以情感和言語運動障礙為突出表現,患者表現性格改變、淡漠無情,或者態度兇暴,仇視親人。
其動作刻板、單調、重復,常有沖動、毀物行為。
有時可能突然出現暴發式的破裂性言語,說些不完整的單詞。
知覺障礙以幻聽、幻視及本體感覺綜合障礙為主,內容多為恐怖性或幻想性的,如聽到金魚呼喚自己的名字,鬼怪動物的叫聲,感到自己身體變了等。
行為孤僻、脫離現實,思維內容多貧乏,各種妄想較少見,且易導致繼發性智能減退。
急性起病者以情緒緊張、焦慮、恐懼,或者出現強迫癥狀為主要表現,常有明顯的幻覺、且多假性幻覺。
在本體幻覺基礎上的疑病妄想較多見,也可見到罪惡及被害妄想。
木僵狀態或興奮激動也是常有癥狀。
病程及預后方面發病緩慢者病程發展緩慢,預后較差。
急性發病者病程常呈現間歇緩解并反復發作,預后相對較佳。
治療方面見精神分裂癥條目。
一般說來藥物治療時,劑量增加不應太快,應用胰島素治療者限制在低血糖為宜,一般不應采用電休克療法。
同時需要抓緊時間給予精神治療。
青春型精神分裂癥青春型是精神分裂癥的一種臨床類型。
其起源、病因已在精神分裂癥條目中敘述,本處從略。
多在青春期急性或亞急性起病。
精神分裂癥青春型的臨床表現臨床主要表現為言語增多,內容荒誕離奇,想入非非,思維零亂,甚至破裂;
情感喜怒無常,變化莫測;
表情做作,好扮弄鬼臉;
行為幼稚、愚蠢、奇特,常有興奮沖動。
患者的本能活動亢進,也可有意向倒錯,如吃臟東西、吃痰、吃大小便等。
幻覺生動,妄想片斷,常零亂不固定,內容荒誕與患者的愚蠢行為相一致。
有時出現離奇的象征性思維。
如患者用手拍肚子,以示寬宏大量。
此型病程發展較快,雖有自發緩解,但維持不久易再發,因此預后不良。
治療藥物常用的有氯丙嗪、氯氮平等。
單純型精神分裂癥單純型是精神分裂癥的一個亞型,主要表現:多是青少年期緩慢起病,持續進行,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動、活動減少、生活懶散,情感逐漸淡漠,對生活和學習的興趣愈來愈少,對親友表現冷淡、行為退縮、日益脫離現實生活。
癥狀主要是逐漸發展的人格衰退。
一般無幻覺或委想,如有,也只是一過性的或較片斷。
疾病早期往往不被人注意,往往經過數年發展至較嚴重時才被發現。
自動緩解者少,療效和預后很差。
偏執型精神分裂癥偏執型為精神分裂癥最常見的臨床類型。
精神分裂癥偏執型的起源、病因及治療在精神分裂癥條目中已敘述,本處從略。
精神分裂癥偏執型的臨床表現本型發病年齡較晚,多在中年,起病多較緩慢。
其主要癥狀為幻覺及委想,并伴有精神分裂癥的其他基本癥狀。
發病初期,患者往往先有環境異樣的感覺或妄想性知覺,然后出現牽連觀念、被害、嫉妒、鐘情、非血統等妄想。
多數患者可伴有與妄想內容相應的幻覺(幻聽最多),少數患者可因原發性妄想形式突然起病。
患者的幻覺和妄想內容多較離奇、抽象、脫離現實,而情感行為則常受妄想幻覺的支配。
如由于被害妄想的影響,患者閉門不出,表現憤怒和恐懼不安,猶如大禍臨頭;
或進行謾罵、報復、傷人、自傷等。
有嫉妒妄想的患者對愛人進行監視、追蹤。
內向性癥狀除表現為不暴露自己的病態體驗外,絕大多數患者都沉緬于幻覺或妄想之中,行為孤僻、離群,不與周圍接觸,對外界不關心。
此型患者一般智能保存良好,人格保持亦較完整。
病程雖較長,亦可無明顯的衰退現象。
其預后方面自發緩解者少見,病情發展較其他類型緩慢,如治療徹底可獲得較滿意的緩解。
緊張型精神分裂癥緊張型是精神分裂癥的一種臨床類型。
其來源和病因已在精神分裂癥條目中敘述,本處從略。
精神分裂癥緊張型的臨床表現精神分裂癥緊張型大多起病于青年或中年。
主要表現為緊張性興奮和緊張性木僵,兩者可交替出現,或單獨發生。
臨床上以緊張性木僵為多。
緊張性木僵的突出表現是運動性抑制。
輕者動作緩慢,少語少動。
重者終日臥床,不食不動,緘默不語,對周圍環境刺激不起反應。
以致唾液留在日內也不咽不吐,順口角流下。
肌張力增高,可出現蠟樣屈曲,被動性服從,有時則相反,出現主動性違拗,此時可出現模仿動作,模仿言語。
偶可伴幻覺及妄想。
一般持續數周及數月。
緊張性興奮則以突然發生的運動性興奮為特點。
患者行為沖動,不可理解,言語內容刻板單調。
如患者突然起床,砸東西,傷人損物,無目的地在室內徘徊,動作古怪作態,言語零亂,可出現語詞新作及模仿言語。
癥狀可持續數日或數周。
本型病程多呈發作性,預后相對良好。
治療方面對于緊張型木僵應用電休克效果最佳,對于緊張性興奮常用氯丙嗪、氟派定醇等抗精神病藥物治療。
臨床分期精神分裂癥緩解期精神分裂癥緩解期指曾確診為精神分裂癥的患者,經治療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自知力和社會功能均恢復至少三個月以上。
精神分裂癥衰退期精神分裂癥衰退期指長期患精神分裂癥持續至少三年一直未完全緩解,由于長期患病陽性癥狀逐漸淡化,以精神功能衰退為主要臨床表現,成為社會功能嚴重受損,喪失勞動能力的精神殘疾。
精神分裂癥殘留期精神分裂癥殘留期指精神分裂癥持續至少三年,病情好轉但一直未完全緩解,而癥狀相對保持穩定近一年,僅殘留個別癥狀如:①個別陽性精神癥狀;
②個別陰性癥狀(如思維貧乏、或情感淡漠、或社會性退縮、或意志減退),但社會功能并未嚴重受損;
③人格改變。
中醫辨證分型
自60年代以來,國內大多醫家都是以“重陰者癲,重陽者狂”(《難經》)為辨證和分型依據。
近年來,隨著對本病認識的加深,醫者更多采用了根據陰陽、臟腑、氣血病機的不同進行辨證分型治療。
以下為1987年中國中西醫結合研究會精神病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學術會議修改通過的辨證分型標準:1.痰火上擾①軀體癥狀:大便秘結,溲赤,面紅目赤,喜冷飲,舌紅或絳,苔黃膩或黃厚,脈滑數有力。
②精神癥狀:不協調性興奮,思維聯想障礙,矛盾情感,情緒易激惹,注意力渙散。
2.痰濕內阻①軀體癥狀:心煩失眠,倦怠乏力,納呆便溏。
舌體胖或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滑或沉緩。
②精神癥狀:思維聯想障礙,幻覺或妄想,情感淡漠,精神活動遲緩,意志減退或接觸不良。
3.氣滯血瘀①軀體癥狀:周身不適,肌膚粗糙,面色晦暗,痛經、經閉、經少色暗或有血塊。
舌質紫或瘀暗,少苔,舌下靜脈曲張瘀血,脈澀或弦。
②精神癥狀:行為幼稚或愚蠢,思維破壞,幻覺、妄想,情緒不穩,興奮躁動。
4.陰虛火旺①軀體癥狀:大便干結,小便短赤,顴紅,口干不渴。
舌紅無苔,或舌絳苔剝,脈細數。
②精神癥狀:病情遷延不愈或偶見沖動,幻覺、妄想,情感平淡偶伴激惹,思維聯想障礙,孤獨退縮。
5.陽虛虧損①軀體癥狀:面色無華或萎黃,體虛無力,畏寒肢冷,食物不化。
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弱。
②精神癥狀:情感淡漠,懶散退縮,思維貧乏或片面妄想,意志減退,寡言少動。
以上各項中軀體癥狀的第上項為必備癥狀,并同時具備其他癥狀中的一項,精神癥狀諸項中應具備其中3~4項。
若患者癥狀難以納人上五型者,可另分型施治。
中醫治療療效標準目前,用中醫藥治療精分癥尚無統土的療效判斷標準。
國內大多數文獻采用的療效標準是根據全國精神病會議所訂的標準加以修改的。
近期痊愈:病人癥狀消失,自知力恢復,對周圍環境反應良好,恢復病前的工作、學習和生活能力。
顯效:病人癥狀基本消失,自知力大部分恢復,基本恢復病前的工作、學習能力。
好轉:癥狀部分好轉,能料理自己生活,但缺乏自知力或自知力較膚淺。
無效:病人癥狀無改善,甚或加重。
分型治療(1)痰火上擾治法:清熱滌痰,平肝寧神。
處方:青礞石50克,生石膏20克,生大黃9克,黃芩9克,天竺黃9克,芒硝9克(沖),半夏9克,朱砂3克,郁金9克,生牡蠣40克,青龍齒20克,梔子9克,石菖蒲9克,枳實9克,生鐵落50克。
加減:煩渴引飲加天花粉;
神識昏譫加黃連、竹葉或牛黃清心丸;
口苦、耳鳴加龍膽草、蘆薈;
失眠不寐加酸棗仁、琥珀;
熱盛傷陰加生地、玄參、麥冬;
血瘀加桃仁、紅花、丹參。
用法:每日1劑,水煎,生鐵落、牡蠣、龍齒先煎30分鐘,大黃后下古早晚各服1次。
療效:用本法治療狂證病人310例,近期痊愈165例,好轉(包括顯效)129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94.8%。
常用成方:礞石滾痰丸、牛黃清心丸、癲狂龍虎丸。
(2)痰濕內阻治法:化痰開竅,醒腦定志。
處方:石菖蒲10克,半夏10克,郁金10克,硃遠志10克,陳皮10克,炒白術10克,茯苓10克,竹茹10克,膽南墾10克,柴胡6克,制香附10克,炙甘草6克。
加減:心煩加梔子;
驚恐加龍齒、琥珀或磁硃丸;
便秘加滾痰丸或酒大黃;
熱盛加黃連、黃芩;
血瘀加桃仁、川芎;
正氣不足,膽南星換制南星,加黨參、黃芪。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療效:用此法治療精分癥210例,近期痊愈140例,顯效10例,好轉39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90%。
常用成方:郁磯丹、甘遂辰砂散、黃連溫膽湯。
(3)氣滯血瘀治法:活血化瘀,行氣開竅。
處方:桃仁10克,紅花10克,柴胡10克,酒制大黃10克(后下),赤芍10克,川芎10克,地龍10克,制香附10克,青皮10克,龍齒20克,丹參15克,石菖蒲10克。
加減:蘊熱加黃芩、木香;
痰盛加半夏、竹茹;
躁煩甚加琥珀、磁石;
抑郁甚加郁金、遠志;
陰液不足加生地、玄參;
陽氣虛加附子、黨參。
用法:龍齒先煎30分鐘。
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療效:用此法治療精神分裂癥314例,其中單純用中藥治療60例,近期痊愈15例,顯效12例,好轉6例,無效27例,總有效率為56.5%。
加服小劑量西藥治療254例,近期痊愈81例,顯效113例,好轉47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94.88%。
常用成方:癲狂夢醒湯、桃仁承氣湯、大黃蟅蟲丸。
(4)陰虛火旺治法:滋陰瀉火,安神定志。
處方:生地15克,玄參15克,知母10克,白芍10克,茯神10克,丹皮10克,菖蒲10克,木通10克,石膏15克,麥冬10克,代赭石30克,珍珠母30克,棗仁12克,黃連4克,朱砂2克。
加減:兼熱痰加瓜蔞皮、膽星、天竺黃;
兼血瘀加桃仁、丹參、赤芍;
大便秘結加火麻仨、熟大黃;
失眠心悸甚加琥珀、柏子仁或加服朱砂安神丸。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療效:用上述方藥共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512例,結果:近期痊愈125例,顯效105例,好轉113例,無效169例,總有效率為66.9%。
(5)陽虛虧損治法:溫腎健脾,化痰開竅。
處方:附子10克,肉桂3克,干姜6克,仙靈脾10克,巴戟天10克,黨參10克,黃芪15克,熟地10克,石菖蒲10克,茯苓10克,砂仁3克(后下),龜版10克,炙甘草6克。
加減:兼血瘀加桃仁、紅花、川芎;
痰濕盛加半夏、厚樸、白術;
汗出加五味子、浮小麥;
食少納呆加焦山楂、六神曲;
浮腫加車前子、陳葫蘆;
失眠加酸棗仁、夜交藤。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附子用量可隨癥酌增,最大量可用至60~120克。
療效:用本法治療精神分裂癥45例,近期痊愈19例,顯效7例,好轉13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6.7%。
其中部分病人加用了小劑量西藥。
常用成方:右歸飲、真武湯、四逆湯。
專方治療(1)蕩痰湯組成:生赭石30~60克,大黃15~30克,芒硝18克(沖),半夏9克,郁金9克。
加減:脈實;
舌絳紅,苔焦黃,大便干加大黃、赭石;
再無瀉下可加甘遂1~3克;
興奮躁動不眠加天仙子、磁石、朱砂、龍骨、牡蠣、棗仁;
驚恐多疑,憂慮不安,脈弦細,苔白膩,加柴胡、陳皮、枳殼、竹茹、烏藥、香附、茯苓;
情感淡漠,意志減退,脈沉遲,舌淡苔少,加仙茅、益智仁、菖蒲、遠志、五味子。
用法:體壯病劇者每日服1劑,余者隔日1劑,15天一療程:一般服1~3療程。
同時可加服小劑量安定劑(冬眠靈<300毫克,日)。
療效:用本方治療精神分裂癥52例,近期痊愈28例,顯效12例,好轉8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2%。
(2)金蒲丹片組成:郁金40克,石菖蒲40克,丹參40克,香附20克。
用法:上藥研末攪拌,加入賦形劑,制成50片,每片含生藥2.8克。
每次服15~25片,1天2次,6周一療程。
療效:用金蒲丹片為主,合并小劑量抗精神病藥,共治療20例精分癥,近期痊愈64例,顯效70例,好轉49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89.7%。
(3)醒癲湯組成:丹參100克,烏藥100克。
用法:上藥加水3碗,煎至1碗,溫服。
每日1劑,晚上服。
療效:本方治療氣滯血瘀型初發癲病者14例,均治愈。
其二年發率為14.3%。
(4)三香湯組成:瓜蔞皮、枳殼、桔梗、梔子、香豉、郁金、降香。
加減:屬癲證者加石菖蒲、遠志、棗仁、淮小麥、膽南星、紅棗;
屬狂證者加黃芩、大黃、龍膽草、蘆薈、膽星、生鐵落、生石膏、水牛角、石菖蒲。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服1次。
療效:用本方治療癲狂病人(精分癥)100例,近期痊愈62例,好轉29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91%。
(5)安神瀉火湯組成:黃連9克,全蝎6克,蜈蚣3條,大黃24克,川貝6克,石菖蒲15克,茯神12克,膽南星9克,天竺黃9克,五谷蟲15克,香附12克,芒硝21克(沖),朱砂1.5克,白糖30克。
加減:狂躁去芒硝,加巴豆霜;
抑郁加礞石乓地龍、柴胡、白芍;
失眠加棗仁、柏子仁、合歡皮、遠志、琥珀,去全蝎、蜈蚣;
哭笑不休加龍骨、牡蠣、珍珠母、浮小麥、大棗、炙甘草,去芒硝、大黃、全蝎、蜈蚣。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
狂躁者可加服小劑量氯丙嗪。
療效:治療50例精分癥患者,近期痊愈30例,顯效10例,好轉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0%。
老中醫經驗郭泰鐘醫案彭××,男,25歲。
素性狹隘,3年前忽患神志失常,胡言亂語,日夜亂跑,罵人不避親疏,貪吃無厭,逐漸加劇,稍不如意,竟至要持刀殺人,如是者兩年。
診視:體質一般,面色微紅,兩目微赤,聲音宏亮,大便色黑,脈沉細數而有力。
沉為病居于里,數而有力為火,大便色黑多屬血瘀。
知為痰火夾瘀血上蒙心竅,以致心中懵懵,成為瘋狂。
法當破血行瘀,祛痰降火。
擬用桃仁承氣湯加味:處方:桃仁10克,芒硝6克(另包泡服),大黃10克(酒洗),桂枝3克,西紅花3克,粉甘草3克。
每日1劑,連服5劑。
復診:服藥后,大便下黑糞甚多,狂態較前減,聲音較低,神氣略斂,已不似以前日夜奔走,脈亦稍趨平靜。
證既應方,去疾務盡,仍以桃仁承氣合生地四物湯加紅花繼進。
處方:桃仁10克,芒硝5克(泡服),大黃6克(酒洗),桂枝5克,西紅花3克,生地黃10克,白芍6克,當歸12克,川芎5克,粉甘草5克。
每日1劑,連服10劑而病愈。
按:本例由于秉性固執,胸襟狹隘,遇到事與愿違,則顧慮重重,郁郁不樂,以致恚怒氣逆傷肝,憂愁思慮傷心。
肝郁則火伏,心傷則血耗,積久不已,則痰火沸騰,夾瘀血上凌清竅,此狂證之所由起也。
故初用加味桃仁承氣破血下瘀,祛痰降火,繼則加人生地四物湯,以補血滋陰,養心安神,標本兼治,逐漸頭腦清醒,神明復康。
用藥規律經統計近30年報道的有效專方26首,共使用藥物82種,其用藥情況見下表:應用頻度(例)報道文獻(篇)藥物1001~15008~10大黃、石菖蒲。
501~10003~7郁金、半夏、香附、陳皮、茯神、枳實。
2麥冬、黃連、石膏、丹皮。
100~5003~6礞石、芒硝、朱砂、丹參、黃芩、甘草、桃仁、赤芍、竹茹、代赭石、牛角。
1~2梔子、遠志、琥珀、茯苓、雄黃、黑白丑、瓜蔞皮、枳殼、桔梗、豆豉、降香、川芎、當歸、棗仁、生地、白芍、石斛、知母、木通、連翹、厚樸。
<1001~2烏藥、柴胡、紅花、龍骨、牡蠣、青皮、珍珠、信石、牛黃、巴豆、白芥子、五谷蟲、磁石、明礬、薄荷、附子、生鐵落、夜交藤、洋金花、全蝎、蜈蚣、川貝、膽星、天竺黃、肉桂、干姜、巴戟天、仙茅、仙靈脾、川椒、黃芪、黨參、熟地、龜版。
從上表可以看出,使用頻率最高者是大黃,其次為菖蒲、郁金、半夏、香附、枳實等。
可見精分癥的防治,臨床上仍以瀉火化痰理氣“開竅為主要治法。
由于瘀血與精分癥在發病因素上的關系日益得到重視和肯定,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也非常普遍。
使用率較高的有丹皮、桃仁、赤芍、丹參等。
安神鎮靜類藥物如茯神、遠志、朱砂、琥珀、柏子仁等也屬常用。
其他療法針灸①體針取穴:主穴:躁狂:大椎、定神、強間、鳩尾;
抑郁:巨闕、大陵、勞宮、涌泉、膻中;
妄想:中脘、臂中、神門、三陰交、神庭。
配穴:躁狂:合谷透后溪、太溪透涌泉;
抑郁:內關透外關、合谷透勞宮;
妄想:間使透支溝。
臂中穴位置:腕內橫紋與肘橫紋聯線的中點,兩骨間取穴。
操作:主穴每次取3~4穴,依癥狀選穴。
配穴在療效不明顯時加用1對透穴。
大椎穴深刺1.2~1.5寸,出現觸電感即應退針幾分,再施手法。
定神穴向上斜刺,深可達1.5寸。
躁狂者用瀉法,強刺激;
抑郁者多用補法,中強刺激;
妄想者宜瀉法。
開始每日1次。
20次一療程,停針1周,繼續治療。
癥情好轉后,改為隔日1次。
療效:共治療500例,總有效率為88.4%。
②電針取穴:主穴:水溝、頭顳、百會、素髎。
配穴:翳風、聽宮、神庭、顱息、風池、本神、臨泣、上星、合谷。
治法:主穴每次1~2對,輪流取穴。
配穴據癥狀選1~2穴。
接通電針儀(6伏),以高頻率斷續通電(即沖擊法),每次沖擊時間3~10秒。
強度分:輕度(面肌抽搐),中度(頭面頸肌抽搐),重度(全身強直或抽搐)。
使用強度按癥情而定。
每次治療通電20分鐘,一般沖擊3次。
每日治療1~2次,2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698例,有效率在72.5%~95.9%之間,如加服少量安定藥物,療效可進一步提高。
③兌針取穴:啞門。
治法:以氦一氖激光器照射,功率5.9~25毫瓦,每次照射10分鐘。
每日1次,30次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24例,顯效為78%。
本療法與氯丙嗪相比,療效相似,而對焦慮抑郁癥候群的療效則較氯丙嗪顯著。
水療法方法:令患者安坐,不配合者應于胸腹部加墊,并固定位置。
以1.5~2厘米口徑水龍頭或用盆,急流對患者興部前額頂部猛沖。
一次沖擊30~60分鐘,以病人發抖為度。
沖后揩干病人,令其睡眠,一般均能較快入睡,若仍不能安睡,可肌注冬眠靈50毫克。
每晚10~12時沖擊1次,一般1~4次可獲效。
4次以上癥情無好轉者為無效。
注意事項:①此法適用于內因性精神病,即各類精分癥,其他精神病慎用。
②有心、肺、肝、腎嚴重疾病者不宜用。
③嚴冬冰凍季節不宜用本法,以免凍傷。
④夏天用井水更佳。
療效:用本法治療21例,近期痊愈18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2%。
單方驗方①牛角粉組成:紅牛角(黃牛角亦可)。
用法:將牛角研成細末,每日沖服3次,首次量2~3克,以后逐漸加量至每日60克。
30日一療程,上般治療三療程。
療效:觀察100例,近期痊愈64例,顯效12例,好轉11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87%。
對思維及感知分析綜合能力障礙者效果較好。
②蚯蚓組成:活蚯蚓7條,白糖4兩。
用法:將活蚯蚓(韭菜地下,色紅褐者佳)洗凈,放人白糖中,待蚯蚓吸食白糖死后,去其尸,將剩余殘渣沖水喝。
另一法將洗凈的蚯蚓擠壓出水分,去渣加白糖沖服。
療效:用此法治療3例,均獲近期痊愈。
③挽狂湯組成:甜瓜蒂6克,淡豆豉9克,黨參蘆6克,明礬3克,急性子4克。
用法:加水3碗,煎2次。
早晨空腹服第一煎,得快吐,止后服;
藥后6小時仍不吐者服第二煎。
吐不止者可服蔥湯(大蔥3~5根煎湯)解之。
注意:老、幼、孕、弱者或有宿疾者忌服。
月艮后吐者宜粥糜調養。
其他措施在疾病的急劇階段,處于躁動興奮或很不合作者,應給予安靜的環境和耐心的護理。
安靜合作者應盡早參加到治療集體中去。
并通過講座等形式將疾病的規律、預防復發的措施告訴患者。
求得患者的合作。
中藥治療效果不顯時,可配合精神藥物治療,或采用電休克、胰島素休克等。
引用:http://big5.wiki8.com/jingshenfenliezheng_21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