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86|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流行性腮腺炎】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10 10:17: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流行性腮腺炎

 

拼音

 

liúxíngxìngsāixiànyán

 

英文參考

 

epidemicparotitis,mumps

 

概述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mumps,簡稱腮腺炎或流腮)是兒童和青少年中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成人中也有發病。

 

本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該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犯各種腺組織神經系統及肝、腎、心臟、關節等幾乎所有的器官。

 

因此除腮腺腫痛外常可引起腦膜腦炎、睪丸炎、胰腺炎、卵巢炎等癥狀。

 

診斷根據流行情況及接觸史,以及腮腺腫大的特征,診斷并不困難。

 

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上述實驗室檢查方法進一步明確診斷。

 

治療措施隔離患者使之臥床休息直至腮腺腫脹完全消退。

 

注意口腔清潔,飲食以流質、軟食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證液體攝入量。

 

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藥物無效。

 

有試用干擾素者似有療效。

 

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尚無肯定效果,對重癥或并發腦膜腦炎、心肌炎等時可考慮短期使用。

 

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療流行性腮腺炎對止痛、消腫有一定的效果。

 

高熱、頭痛、嘔吐等可給予對癥治療包括脫水劑。

 

并發癥按病情處理。

 

男性成人患者在本病早期應用乙菧酚,每日3次,每次1mg口服,可能有預防睪丸炎發生的功效。

 

病原學腮腺炎病毒(paramyxovirusparotitis)與副流感、新城、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屬于副粘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離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

 

病毒直徑約為85~300nm,平均140nm。

 

對物理化學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來蘇、乙醇、0.2%福馬林等可于2~5min內將其滅活,暴露于紫外線下迅速死亡,在4℃時其活力可保持2個月,37℃時可保存24h,加熱至55~60℃時經10~20分鐘即失去活力。

 

-65℃可存活數月至數年。

 

該病毒只有人類中發現,但可在猴、雞胚羊膜和各種人和猴的組織培養中增殖。

 

猴對本病最易感。

 

該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

 

腮腺炎病毒的核衣殼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層表面含有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種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

 

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應的抗體。

 

S抗體于起病后第7d即出現,并于二周內達高峰,以后逐漸降低,可保持6~12個月,可用補體結合方法測得,S抗體無保護性。

 

V抗體出現較晚,起病2~3周時才能測得,1~2周后達高峰,但存在時間長久,可用補體結合,血凝抵制和中和抗體法檢測,是檢測免疫反應的最好指標,V抗體有保護作用。

 

感染腮腺炎病毒后無論發病與否都能產生免疫反應,再次感染發病者很少見。

 

于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腦脊液、尿或甲狀腺等分離出腮腺炎病毒。

 

本病毒很少變異,各毒株間的抗原性均甚接近。

 

發病機理多認為該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在上皮組織中大量增殖后進入血循環(第一次病毒血癥),經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組織,并在其中增殖。

 

再次進入血循環(第二次病毒血癥),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臟器。

 

病程早期時,從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腦脊液及其他組織中,可分離到腮腺炎病毒。

 

有人分別人胎盤和胎兒體內分離出本病毒。

 

根據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終無腮腺腫脹,而腦膜腦炎、睪丸炎等可出現于腮腺腫脹之前等事實,也證明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口鼻粘膜經血流累及各種器官組織的觀點。

 

也有人認為病毒對腮腺有特殊親和性,因此入口腔后即經腮腺導管而侵入腮腺,在腺體內增殖后再進入血循環,形成病毒血癥累及其他組織。

 

各種腺組織如睪丸、卵巢、胰腺、腸漿液造酶腺、胸腺、甲狀腺等均有受侵的機會,腦、腦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臨床表現變化多端。

 

腦膜腦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后果,自腦脊液中可能分離出病原體。

 

腮腺的非化膿性炎癥為本病的主要病變,腺體呈腫脹發紅,有滲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細胞浸潤。

 

腮腺導管有卡他性炎癥,導管周圍及腺體間質中有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及淋巴細胞浸潤,管內充塞破碎細胞殘余及少量中性粒細胞。

 

腺上皮水腫、壞死、腺泡間血管有充血現象。

 

腮腺思周顯著水腫,附近淋巴結充血腫脹。

 

唾液成分的改變不多,但分泌量則較正常減少。

 

由于腮腺導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礙,故攝食酸性飲食時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脹痛。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經淋巴系統而進入血循環,導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從尿中排出。

 

胰腺和腸漿液造酶含量。

 

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睪丸,幼年患者很少發生睪丸炎。

 

睪丸曲精管的上皮顯著充血,有出血斑點及淋巴細胞浸潤,在間質中出現水腫及漿液纖維蛋白性滲出物。

 

胰腺呈充血、水腫,胰島有輕度退化及脂肪性壞死。

 

流行病學流行性腮腺炎為世界各地常見的傳染病。

 

全年均可發病,在溫帶地區以春、冬季最多,夏季較少,但也可發生流行。

 

在熱帶無季節性差異。

 

呈流行或散發。

 

在兒童集體機構、部隊以及衛生條件不良的擁擠人群中易造成暴發流行。

 

國外文獻中曾提及在普遍使用疫苗前本病每隔7~8年有周期大流行的傾向,顯然是易感人群累積的后果,在不斷改善生活條件的同時如有計劃地開展對易感人群的預防免疫,這種周期性流行情況即可防止。

 

美國1967年12月開始逐步擴大腮腺炎疫苗預防工作以來發病率大大下降。

 

特別是1980年規定除有禁忌癥,否則所有易感小兒、少年、成人都需免疫預防。

 

但美國1986、1987流腮年發率與前5年平均發病率相比增加了3倍,1989年又規定4~6歲小兒加強免疫。

 

但近十年多來我國流腮持續穩定上升。

 

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傳染病門診1982年1月至1993年12月十二年期間的流肋病例共計38,517例,其中因病重(如體溫高,熱程長等)或并發癥住院者1763例。

 

該資料并發現流行高峰持續1~3年后有一年的低谷,而后迅速進入下一個更高的高峰期的規律。

 

12年中共有3次。

 

本病全年發病,4~7月為流行高峰。

 

臨床表現潛伏期8~30天,平均為18天。

 

患者大多無前驅期癥狀,而以耳下部腫大為首發病象,少數病例可有短暫非特異性不適(數小時至2天),可出現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頭痛、低熱、結膜炎、咽炎等癥狀。

 

近十多年來我國流腮病情較前加重,表現為熱程長,并發癥增多,住院患兒占門診患兒的比例也增高。

 

起病大多較急,有發熱、寒意、頭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全身疼痛等,數小時至1~2天后,腮腺即顯腫大。

 

發熱自38~40℃不等,癥狀輕重也很不一致,成人患者一般較嚴重。

 

腮腺腫脹最具特征性一側首先腫脹,但也有兩側同時腫脹者;

 

一般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發展,狀如梨形而具堅韌感,邊緣不清。

 

當腺體腫大明顯時出現脹痛及感覺過程,張口咀嚼及進酸性飲食時更甚。

 

局部皮膚緊張發亮,表面灼熱,但多不紅,有輕觸痛。

 

腮腺四周的蜂窩組織也可呈水腫,可上達顳部及顴骨弓,下至頜部及頸部,胸鎖乳突肌處也可被波及(偶而水腫可出現于胸骨前),因而使面貌變形。

 

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后1~4天(偶爾1周后)累及對側,雙側腫脹者約占75%。

 

頜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時被波及,頜下腺腫大時頸部明顯腫脹,頜下可捫及柔韌而具輕觸痛的橢圓形腺體;

 

舌下腺也可同時被累及,舌下腺腫大時可見舌及頸部腫脹,并出現吞咽困難。

 

腮腺管口(位于上頜第二臼齒處的頰粘膜上)在早期常有紅腫。

 

唾液分泌初見增加,繼而潴留而減少,但口干癥狀一般不著。

 

腮腺腫脹大多于1~3天到達高峰,持續4~5天逐漸消退而恢復正常。

 

整個病程約10~14天。

 

不典型病例可無腮腺腫脹而以單純睪丸炎或腦膜腦炎的癥狀出現,也有僅見頜下腺或舌下腺腫脹者。

 

并發癥流行性腮腺炎實際上是全身性感染,病毒經常累及中樞神經系統或其他腺體或器官而產生相應的癥狀。

 

甚至某些并發癥不僅常見而且可不伴有腮腺腫大而單獨出現。

 

1.神經系統并發癥⑴無菌性腦膜炎、腦膜腦炎、腦炎:為常見的并發癥,尤多見于兒童患者,男孩多于女孩。

 

腮腺炎時腦炎的發病率約0.3%~8.2%。

 

由于不能對所有的腮腺炎患者進行腦脊液檢查,以及有的病例始終未見腮腺腫大,因此難以計算其確切的發病率。

 

有謂無并發癥的腮腺炎中30%~50%甚至65%腦脊液中白細胞數增高,系因病毒直接侵入中樞神經系統所引起。

 

腦膜腦炎癥狀可早在腮腺腫前6天或腫后2周內出現,一般多在腫后1周內出現。

 

腦脊液和癥狀與其他病毒性腦炎相仿,頭痛、嘔吐等,急性腦水腫表現較明顯。

 

腦電圖可有改變但不似其他病毒性腦炎明顯,結合臨床,以腦膜受累為主。

 

預后多良好,個別腦炎病例也可導致死亡。

 

國內已有血清學證實的腮腺炎腦炎病例,自始至終無腮腺腫痛者。

 

⑵偶有腮腺炎后1~3周出現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炎,預后多良好。

 

腫大的腮腺可能壓迫而神經引起暫時性面神經麻痹。

 

有時出現平衡失調、三叉神經炎、偏癱、截癱、上升性麻痹等。

 

偶有腮腺炎后因導水管狹窄而并發腦積極水者。

 

⑶耳聾:為聽神經受累所致。

 

發病率雖不高(約1/15000),但可成為永久性和完全性耳聾,所幸75%為單側性,故影響不大。

 

2.生殖系統并發癥腮腺炎病毒好侵犯成熟的生殖腺體,故多見于青春期后期以后的患者,小兒少見。

 

⑴睪丸炎:發病率占男性成人患者的14%~35%,有報告9歲患兒并發此癥者。

 

一般13~14歲以后發病率明顯增高。

 

常發生在腮腺腫大1周左右開始消退時,突發高熱、寒戰、睪丸脹痛、伴劇烈觸痛,癥狀輕重不一,一般約10天左右消退。

 

陰囊皮膚水腫也顯著,鞘膜腔內可有黃色積液。

 

病變大多侵犯一側,約1/3~1/2的病例發生不同程度的睪丸萎縮,由于病變常為單側,即使雙側也僅部分曲精管受累,故很少引致不育癥。

 

附睪炎常合并發生。

 

⑵卵巢炎:約占成人女性患者的5%~7%。

 

癥狀較輕,不影響受孕,偶可引起提前閉經。

 

卵巢炎癥狀有下腰部酸痛,下腹部輕按痛,月經周期失調,嚴重者可捫及腫大的卵巢伴壓痛。

 

迄今尚未見因此導致不育的報告。

 

⑶胰腺炎:約見于5%成人患者,兒童中少見。

 

常發生于腮腺腫脹后3、4天至1周,以中上腹劇痛和觸痛為主要癥狀。

 

伴嘔吐、發熱、腹脹、腹瀉或便秘等,有時可捫及腫大的胰腺。

 

胰腺炎癥狀多在一周內消失。

 

血中淀粉酶不宜作診斷依據,血清脂肪酶值超過1.5U/dl(正常為0.2~0.7U/dl),提示最近發生過胰腺炎。

 

脂肪酶通常在發病后72小時升高,故早期診斷價值不大。

 

近年來隨著兒童患者病情越來越重,胰腺炎的并發癥也隨之增高。

 

上海醫科大學兒科醫院1982~1993年因并發癥住院的1763例流腮患兒中,并發胰腺炎者43例,占第2位,僅次于腦膜腦炎。

 

⑷腎炎:早期病例尿中絕大多數可分離出腮腺炎病毒,故認為該病毒可直接損害腎臟,輕者尿中有少量蛋白,重者尿常規及臨床表現與腎炎相仿,個別嚴重者可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但大多數預后良好。

 

⑸心肌炎:約4%~5%患者并發心肌炎。

 

多見于病程5~10天,可與腮腺腫同時或恢復期發生。

 

表現為面色蒼白,心率增快或減慢,心音低鈍,心律不齊,暫時性心臟擴大,收縮期雜音。

 

心電圖可見竇性停搏,房室傳導阻滯、ST段壓低、T波低平或倒置、早搏等。

 

嚴重者可致死。

 

大多數僅有心電圖改變(3%~15%)而無明顯臨床癥狀,偶有心包炎。

 

⑹其他:乳腺炎(15歲以上女性患者31%并發此癥)、骨髓炎、肝炎、肺炎、前列腺炎、前庭大腺炎、甲狀腺炎、胸腺炎、血小板減少、蕁麻疹、急性濾泡性結膜炎等均少見。

 

關節炎發病率約為0.44%,主要累及肘膝等大關節,可持續2天至3個月不等,能完全恢復。

 

多發生于腮腺腫后1~2周內,也有無腮腺腫者。

 

輔助檢查1.周圍血象白細胞計數大多正常和稍增加,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有并發癥時白細胞計數可增高,偶有類白血病反應。

 

2.血清和尿淀粉酶測定90%患者的血清淀粉酶有輕至中度增高,尿中淀粉酶也增高,有助診斷。

 

淀粉酶增高程度往往與腮腺腫脹程度成正比,但其增高也可能與胰腺和小腸漿液造酶腺病變有關。

 

3.血清學檢查⑴中和抗體試驗:低滴度如1∶2即提示現癥感染。

 

近年來應用凝膠內溶血法(Hemolysis-in-Gel法),與中和試驗基本一致,而比中和抗體的檢測簡便迅速,但方法上還需進一步改進。

 

⑵補體結合試驗:對可疑病例有輔助診斷價值,雙份血清(病程早期及第2~3周)效價有4倍以上的增高,或一次血清效價達1∶64者有診斷意義。

 

如條件許可,宜同時測定S抗體和V抗體。

 

S抗體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體增高而S抗體不增高時僅表示以往曾受過感染。

 

⑶血凝抑制試驗:受病毒感染的雞胚,其羊水及尿囊液可使雞的紅細胞凝集,腮腺炎患者的恢復期血清有強大抑制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則較弱,如兩次測定效價相差4倍以上,即屬陽性。

 

⑷病毒分離:早期病例,唾液、尿、血、腦脊液以及腦、甲狀腺等其他組織中可分離出腮腺炎病毒。

 

手續較繁,目前無條件普遍開展。

 

⑸腎臟受累時可出現蛋白尿,紅白細胞等,甚至類似腎炎的尿的改變。

 

鑒別診斷⑴化膿性腮腺炎:常為一側性,局部紅腫壓痛明顯,晚期有波動感,擠壓時有膿液自腮腺管流出,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⑵頸部及耳前淋巴結炎: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局限于頸部或耳前區,為核狀體,較堅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表淺者活動。

 

可發現與頸部或耳前區淋巴結相關的組織有炎癥,如咽峽炎、耳部瘡癤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⑶癥狀性腮腺腫大:在糖尿病、營養不良、慢性肝病中,或應用某些藥物如碘化物、羥保泰松、異丙腎上腺素等可引起腮腺腫大,為對稱性,無腫痛感,觸之較軟,組織檢查主要為脂肪變性。

 

⑷其他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已知1、3型副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A型柯薩奇病毒、單純皰疹病毒、淋巴脈絡膜叢腦膜炎病毒、巨細胞病毒均可引起腮腺腫大和中樞神經系統癥狀,需作病原學診斷。

 

⑸其他原因所致的腮腺腫大:過敏性腮腺炎、腮腺導管阻塞,均有反復發作史,且腫大突然,消腫迅速。

 

單純性腮腺腫大多見于青春期男性,系因功能性分泌增多代償性腮腺腫大,無其他癥狀。

 

⑹其他病毒所致的腦膜腦炎:腮腺炎腦膜腦炎可發生在腮腺腫大之前(有的始終無腮腺腫大),難與其他病毒所致者相鑒別,可借助于上述血清學檢查、病毒分離以及流行病學調查來確診。

 

預防及早隔離患者直至腮腺腫完全消退為止。

 

接觸者一般不一定檢疫,但在集體兒童機構(包括醫院、學校)、部隊等應留驗3周,對可疑患者,應立即暫時隔離。

 

流行性腮腺炎減毒活疫苗:雞胚細胞培養減毒活疫苗,國外自1966年開始大量使用,其預防感染的效果小兒可達97%,成人中可達93%,腮腺炎活疫苗與麻疹、風疹疫苗同時聯合使用,結果滿意,三者之間互不干擾。

 

免疫后,腮腺炎病毒的中和抗體至少可保持9.5年。

 

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的免疫途徑除皮內注射、皮下注射外,還可采用噴鼻或氣霧吸入(在氣霧室內進行)效果也良好。

 

我國材料證明,免疫半年后(噴鼻和氣霧吸入合計),兒童免疫組發病率(7.4%)明顯低于相應的對照組(78.5%),成人免疫組的發病率(0.33%)也低于相應的對照組(4.6%),均無不良反應。

 

針對我國本病發病率高,病情重,應有計劃地安排腮腺炎疫苗的使用(包括成人)。

 

尤其對幼兒園的新入園的班級,普遍免疫可明顯減少發病。

 

目前我國國內已開始逐步推廣該疫苗的應用。

 

腮腺炎活疫苗不能用于孕婦(以防病毒經胎盤感染胎兒造成不良后果),和先天或獲得性免疫低下者以及對雞蛋蛋白過敏者(因為活疫苗系從雞胚中所得)。

 

一般免疫球蛋白、成人血液或胎盤球蛋白均無預防本病的作用。

 

恢復期病人的血液及其免疫球蛋白或特異性高價免疫球蛋白可能有用,但來源困難,不易獲得,且用后保護時間短,僅2~3周,故使用不多,其效果尚待進一步研究。

 

預后多良好,個別伴有嚴重并發癥。

 

如重型腦膜腦炎及心肌炎、腎炎等必須慎重處理積極搶救。

 

引用:http://big5.wiki8.com/liuxingxingsaixianyan_21582/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9 05:15 , Processed in 0.07812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