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93|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四逆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08:05: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四逆散

 

拼音

 

sìnìsǎn

 

英文參考

 

SiniSan

 

中藥部頒標準拼音名SiniSan標準編號WS3-B-1724-94處方柴胡250g枳殼(麩炒)250g白芍250g甘草250g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粗粉,混勻,即得。

 

性狀本品為淡黃色的粉末;

 

味苦。

 

鑒別(1)取本品,研細,置顯微鏡下觀察:草酸鈣簇晶存在于薄壁細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個細胞中含數個簇晶。

 

中果皮細胞類圓形或形狀不規則,壁大多不均勻增厚呈連珠狀。

 

纖維束周圍的薄壁細胞中含有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

 

(2)取本品2g,研細,加水10ml,用力振搖,產生持久性泡沫。

 

檢查應符合散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附錄8頁)。

 

功能與主治透解郁熱,疏肝理脾。

 

用于熱厥手足不溫,脘腹脅痛,泄痢下重。

 

用法與用量開水沖泡或燉服,一次9g,一日2次。

 

規格每袋裝9g貯藏密閉,防潮。

 

《傷寒論》組成甘草10分(炙),枳實10分(破,水漬,炙干),柴胡10分,芍藥10分。

 

功效透解郁熱,疏肝理脾,調和胃氣,和解表里。

 

主治少陰病,寒邪變熱傳里,腹中痛,小便不利,泄利下重,四肢厥逆;

 

及肝脾不和,胸腹疼痛,泄利下重等。

 

現常用于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癥、膽道蛔蟲癥、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癥、胰腺炎、闌尾炎、肋間神經痛及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等屬于肝郁氣滯,肝脾失調者。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白飲和服,日3次。

 

加減悸者,加桂枝5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1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5升,煮薤白3升,煮取3升,去滓,以散3方寸匕,納湯中,煮取1升半,分溫再服。

 

制備方法上為末。

 

用藥禁忌陰證厥逆上過于肘,下過于膝,乃不當用;

 

如屬寒厥的四肢不溫不宜用,肝陰虛或中氣虛寒者亦不宜用。

 

藥理作用①對心臟功能的影響《仲景學說研究與臨床》(1985;

 

l:35):本方對麻醉貓有顯著的升壓作用,對心臟泵功能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增加心室舒張時心肌纖維收縮成份延長的最大速度和增加后負荷來實現的,與去甲腎上腺素作用類似,但強度較弱,作用持續時間較長。

 

《仲景學說研究與臨床》(1985;

 

1:40):四逆散水醇沉液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其對心電圖的影響:小鼠靜注1.5g/kg,可明顯延長P一R間期;

 

2.Og/kg使心率減慢,并能對抗烏頭堿誘發的大鼠心律失常;

 

4.Og/kg引起I°房室傳導阻滯;

 

4.5g/kg可致T波高聳顯著(P<0.05)。

 

腹腔注射四逆散水醇沉液15g/kg,也能降低氯仿誘發的小鼠室顫率。

 

②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仲景學說研究與臨床》(1985;

 

1:52):本方水醇沉液對小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機能有較明顯的促進作用。

 

認為其所以能治療闌尾膿腫和急性膽囊炎,可能與其增加機體防御機能有關。

 

③解痙作用《仲景學說研究與臨床》(1985;

 

1:52):本方水醇沉液對離體兔腸呈抑制作用,臨床用于治療急腹癥及消化道疾病,可能與其解痙作用有關。

 

此外,還有對抗乙酰膽堿及氯化鋇所致的腸痙攣作用。

 

④毒性試驗《遼寧中醫雜志》(1986;

 

7:41):靜脈連續注射四逆散水醇沉液,研究對實驗動物心臟的毒性作用。

 

在低濃度時抗休克、升壓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均顯著,對心、肝、腎、脾、肺皆無毒性作用。

 

但隨濃度的升高(7.Og/kg),家兔不僅出現房室傳導阻滯,同時心率減慢,S一T段下移。

 

認為對伴有傳導阻滯的休克病人應慎用,并密切觀察心電圖的改變。

 

臨床應用1.熱厥:祝某,始周身骨節疼,胸腹脹滿,目閉肢厥,爪甲青紫,醫以傷寒治之,7日昏沉弗效。

 

此得之怒火與痰相搏,予四逆散加芩、連瀉三焦火而愈。

 

《傷寒論譯釋》:診得六脈舉之有似沉細,按之數大有力,察其面青肢冷,爪甲鮮紅,此火極似水,真陽證也。

 

暫擬四逆散1服,繼以大劑寒涼為合法也。

 

春柴胡3錢,赤芍1錢5分,麩炒枳實1錢,甘草1錢。

 

《廣東醫學》(1965;

 

2:25):龔某某,女,83歲。

 

發熱5天,頭昏痛,口干苦,渴飲,大便3天未行,小便色紅而短,昏眩不能起床,四肢冰冷,體溫38.3℃,苔白厚,脈弦有力。

 

屬熱厥。

 

年事雖高,仍須解郁泄熱,使邪去正復,厥逆自回。

 

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2錢,白芍2錢,枳實2錢,甘草2錢,甘菊花4錢,黃芩3錢。

 

翌晨來診,體溫已正常(36.8℃)。

 

2.熱厥腹痛:梁某,女,22歲。

 

1965年6月20日初診:腹痛急暴,喜按,面色青,手足欠溫,怕冷,脘腹脹滿,噯氣、矢氣則痛減,腸鳴,便溏,小便清利,舌苔薄白,脈沉細略弦。

 

此為肝氣不疏,氣滯則血凝,氣血不行,故面青、肢冷;

 

氣機不暢,則脘腹脹滿,暴痛;

 

因無食滯痞塊,故喜按。

 

治宜疏肝理氣。

 

處方:柴胡4.5g,白芍12g、枳實9g、炙甘草4.5g、木香(后下)3g、砂仁4.5g。

 

連服2劑,腹痛消除。

 

3.慢性闌尾炎:果某某,女性,44歲,家庭婦女,1962年9月19日初診。

 

自2月前發現右下腹髂窩處作痛,每于過勞或緊張時疼痛發作,曾于某某醫院診為“慢性闌尾炎”。

 

此次疼痛發作兩天,呈交替性脹痛與牽引疼,己兩天未能緩解,但無惡心嘔吐。

 

食欲睡眠二便均可,既往無其他病史。

 

舌質正常,苔白,脈沉弦。

 

心肺無異常。

 

下腹回盲部明顯壓痛,但無抵抗緊張。

 

證屬肝氣郁結,陽郁于里,不能宣達,擬舒肝和胃為治,用四逆散倍芍藥。

 

柴胡12g、枳殼6g、芍藥18g、甘草6g。

 

服下首劑之后,于右髂窩處有痛熱感,翌日疼痛減輕大半,服藥2劑疼痛消失,勞動亦未再發,惟偶而稍有似痛非痛之感,服藥3劑后,疼痛消失未發,脈象弦消失轉弱,囑將前方隔日服1劑,服用7劑,以鞏固療效。

 

至10月4日復查,諸自覺癥狀消失未復發,脈沉而緩和,遂將前方7劑共為細末,早、晚各服10g,為善后處理。

 

4.膽道蛔蟲癥:用本方加烏梅、川楝治療膽道蛔蟲51例,全部治愈出院。

 

作者指出,本方用于木郁土壅之四肢厥逆,咳、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泄利下重的少陰證,取柴胡升陽達表,疏肝利膽,冀其奧狄氏括約肌松馳;

 

得芍藥之酸甘能柔肝緩急而止痛;

 

更配梅、楝之酸苦驅退蛔蟲;

 

又助枳實寬中下氣,使蛔蟲從大便排出。

 

各家論述1.《注解傷寒論》:四逆散以散傳陰之熱也。

 

《內經》曰,熱淫干內,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

 

枳實、甘草之甘苦,以泄里熱;

 

芍藥之酸,以收陰氣;

 

柴胡之苦,以發表熱。

 

2.《金鏡內臺方義》:四逆為傳經之邪,自陽熱已退,邪氣不散,將若傳陰而未入也。

 

此只屬陽,故與涼劑以治之。

 

用甘草為君,以和其中,而行其四末;

 

以枳實為臣,而行結滯;

 

以芍藥為佐,而行榮氣;

 

以柴胡為使,而通散表里之邪也。

 

3.《醫學入門》:以邪漸入深,則手足漸冷,是以枳實之苦,佐甘草以瀉里熱;

 

芍藥之酸,以收陰氣;

 

柴胡之苦,以發表熱。

 

經曰:熱淫之內,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是也。

 

如咳者,肺寒氣逆,下痢者,肺與大腸為表里,加五味子以收逆氣,干姜以散肺寒;

 

悸者,氣虛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動,加桂枝以通陽氣;

 

小便不利,加茯苓以淡滲之;

 

里虛腹痛,加附子以補虛;

 

泄利后重,下焦氣滯也,加薤白以泄氣滯。

 

4.《醫方考》:此陽邪傳至少陰,里有結熱,則陽氣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溫。

 

用枳實,所以破結氣而除里熱;

 

用柴胡,所以升發真陽而回四逆;

 

甘草和其不調之氣;

 

芍藥收其失位之陰。

 

5.《張氏醫通》:柴胡為來路之引經,亦藉以為去路之向導;

 

用枳實者,掃除中道,以修整正氣復回之路也。

 

夫陰為陽擾,陽被陰埋,舍和別無良法,故又需芍藥以和其營,甘草以和其胃,胃氣和而真陽敷布,假證愈而厥逆自除。

 

6.《傷寒論三注》周揚俊:少陰至于四逆,熱深而厥亦深矣。

 

熱邪內入,欲其散,非苦寒如柴胡不足以升散也;

 

欲其泄,非苦降如枳實不足以下泄也。

 

且陽邪入則必至于劫陰,故欲其收,非酸寒如白芍不足以收之也;

 

合甘草以和中。

 

仍是二味祛邪,二味輔正,無偏多偏少于其間者,邪正各為治也。

 

7.《傷寒大白》:本是陽癥,因熱邪內傳陰經而厥冷,故以柴胡、白芍藥疏通肝膽,伸陽氣外達,則肝主四末而四肢自暖。

 

又以枳實、甘草疏通陽明里氣,伸胃陽外布,則胃主手足而手足自溫。

 

8.《成方便讀》:以柴胡自陰而達陽,邪自表而里者,仍自里而出表,使無形之邪,以此解散。

 

然邪既自表而里,未免有形之痰食留戀。

 

其邪結不開,邪終不能盡徹。

 

故以枳實破結除痰,與柴胡一表一里,各得其宜。

 

而以芍藥甘草,護陰和中,相需相濟,自然邪散厥回耳。

 

《圣惠》卷十二組成甘草1兩(炙微赤,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干姜半兩(炮制,銼)。

 

主治傷寒,霍亂吐利,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每服4錢,水1中盞,加大棗3枚,煎至6分,去滓,稍熱頻服,不拘時候。

 

制備方法上為粗散。

 

《圣濟總錄》卷二十七組成太陰玄精石3分(末),硫黃1兩,不灰木1分,盆消1分(一方去不灰木加附子)。

 

主治陰毒傷寒,手足厥,身冷,脈細。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匕,冷艾湯調下。

 

肌體暖是驗。

 

制備方法上為細末,入在銚子內,以盞子蓋,周回用濕紙閉縫,安火上,紙干為度,取出細研,入龍腦半錢,干姜末半兩,拌勻。

 

引用:http://big5.wiki8.com/sinisan_45740/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25 12:48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