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9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出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9 04:5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出血

 

拼音

 

chūxuè

 

英文參考

 

-rrhage;-rrhagia;BL;bleed.;bleeding;bloodloss;haemorrhage;haemorrhagia;hem.;hemorr.;hemorrhage;mittesang.;mittesanguinem;profluviumsanguinis;sanguinisprofluvium;haemorrhage;bleeding

 

西醫治出血

 

血液自心、血管腔外出,稱為出血(hemorrhage)。

 

流出的血液逸入體腔或組織內者,稱為內出血,血液流出體外稱為外出血。

 

按血液逸出的機制可將出血分為破裂性出血和漏出性出血兩種:破裂性出血(破綻性出血)破裂性出血(haemorrhagiaperrhexin)乃由心臟或血管壁破裂所致。

 

破裂可發生于心臟(如心壁瘤的破裂),也可發生于動脈,其成因既可為動脈壁本身的病變(如主動脈瘤),也可因動脈旁病變侵蝕動脈壁(如肺結核空洞對肺血管壁的破壞,肺癌、胃癌、子宮頸癌的癌組織侵蝕局部血管壁,胃和十二指腸慢性潰瘍的潰瘍底的血管被病變侵蝕)。

 

靜脈破裂性出血的原因除創傷外,較常見的例子是肝硬變時食管靜脈曲張的破裂。

 

毛細血管的破裂性出血發生于局部軟組織的損傷。

 

一般的進行緩慢的破裂性出血,多可自行停止。

 

其機制是局部受損的細動脈發生痙攣,小靜脈形成血栓,從而阻止血液繼續流失。

 

流入體腔或組織內的血液,久后可被吸收、機化或包裹。

 

漏出性出血(滲出性出血)漏出性出血(滲出性出血)(haemorrhagiaperdiapede-sin)這種出血是由于毛細血管后靜脈、毛細血管以及毛細血管前動脈的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通過擴大的內皮細胞間隙和受損的血管基底膜而漏出于管腔外的。

 

出血性素質所發生的自發性出血,即是漏出性出血。

 

見于毛細血管和小靜脈,通過內皮細胞的間隙(Sto-mata)的滲出所引起的出血。

 

由于細菌和化學物質的作用、維生素C缺乏等營養障礙或是由于血小板減少及功能異常引起血管透性的障礙等均可引起滲出性出血。

 

除血小板外,血漿中凝血因子的質的異常和量的改變(缺損、減少)、循環抗凝血素的增加、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亢進等都可使止血機制受到障礙,引起持續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的原因有:(1)血管壁損害常見于缺氧,使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變性;

 

敗血癥(尤其是腦膜炎球菌敗血癥)、立克次體感染、流行性出血熱、蛇毒、有機磷中毒等使毛細血管壁損傷;

 

一些藥物可引起變態反應性血管炎;

 

維生素C缺乏可引起毛細血管基底膜破裂、毛細血管周膠原減少及內皮細胞連接處分開而致管壁通透性升高;

 

過敏性紫癜時由于免疫復合物沉著于血管壁引起變態反應性血管炎。

 

(2)血小板減少和功能障礙血小板的正常數量和質量是維持毛細血管通透性正常的重要因素,血小板減少到一定數量時即可發生漏出性出血,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骨髓內廣泛性腫瘤轉移等均可使血小板生成減少;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DIC使血小板破壞或消耗過多;

 

某些藥物在體內誘發抗原抗體復合物免疫反應所形成的免疫復合物吸附于血小板表面,使后者連同免疫復合物被巨噬細胞所吞噬;

 

一些細菌的內毒素和外毒素也有破壞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的結構和功能缺陷也能引起漏出性出血,這類疾患很多是先天性的,如血小板功能不全(thrombasthenia,血小板細胞膜缺乏纖維蛋白受體)和血小板顆粒缺乏癥(storagepooldisease,一種或多種顆粒缺乏,ADP儲量因而不足;

 

也可因后天性骨髓巨核細胞受損而發生)時,血小板粘集能力有缺陷;

 

Bernard-Soulier綜合征(血小板細胞膜缺乏vonWillebrand因子的受體)時,血小板不能粘附于膠原纖維,這都可有凝血障礙或出血傾向。

 

(3)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Ⅸ(血友病B)、vonWillebrand因子(vonWillebrand病)以及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Ⅳ、Ⅴ、Ⅶ、Ⅹ、Ⅺ等因子的先天性缺乏或肝實質疾患時凝血因子Ⅶ、Ⅸ、Ⅹ合成減少,DIC時凝血因子消耗過多)等,均有出血傾向。

 

內出血可發生于體內任何部位,血液積聚于體腔內者稱體腔積血,如腹腔積血、心包積血;

 

體腔內可見血液或凝血塊。

 

發生于組織內的出血,量大時形成血腫(hematoma),如腦血腫、皮下血腫等;

 

量少時僅鏡下始能查覺,在組織內有多少不等的紅細胞或含鐵血黃素、橙色血晶(hematoidin)的存在。

 

皮膚、粘膜、漿膜的少量出血在局部形成瘀點(petechia),較大的出血灶形成瘀斑(echymosis)。

 

出血對機體的影響取決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

 

漏出性出血過程比較緩慢,出血量較少,不會引起嚴重后果。

 

但如漏出性出血廣泛時,如肝硬變時因門靜脈高壓發生的廣泛性胃腸粘膜漏出性出血,可因一時的多量出血導致出血性休克。

 

破裂性出血的出血過程迅速,如在短時間內喪失循環血量的20%~25%時,即可發生出血性休克。

 

發生在重要器官的出血,即使出血量不多,亦可致命,如心臟破裂引起心包內出血,由于心包填塞,可導致急性心功能不全;

 

腦出血,尤其是腦干出血,可因重要神經中樞受壓致死。

 

局部的出血,可導致相應的功能障礙,如腦內囊出血引起對側肢體偏癱,視網膜出血引起視力減退或失明。

 

慢性出血可引起貧血。

 

中醫治出血

 

出血即血證,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諸竅,下出于二陰或溢于肌膚之疾患,統稱為血證,急癥包括咯血、吐血、嘔血、便血、尿血等。

 

出血的原因大多與氣、火有關。

 

實證:多由外感風熱燥邪,灼傷肺絡,迫血上逆,或系飲酒、過食辛燥之物,燥熱蘊積于胃腸,郁熱化火傷絡,或郁怒傷肝,肝氣橫逆犯胃而致吐血;

 

虛證:多因久熱久病,肺腎陰傷,相火妄動,絡傷血溢,或因勞倦內傷,脾胃氣虛,氣不攝血而致吐血、便血。

 

針灸可作為出血的輔助治療方法。

 

必須查明原因,明確診斷,以便采取相應措施。

 

咯血凡因氣管、支氣管、肺組織出血,經口腔排出者,稱為咯血。

 

咯血輕者,僅見痰中帶血,嚴重者血從口鼻涌出,可因血塊阻塞氣道而引起窒息,或大量出血而休克。

 

出血停止后,還可見持續性血痰。

 

咯血多見于肺結核、支氣管擴張,亦可見于肺膿腫、肺癌、肺瘀血和血液病患者。

 

治療針刺法治則滋陰降火,清熱涼血處方列缺尺澤肺俞魚際孔最方義列缺清瀉手太陰、陽明之瘀血;

 

尺澤配魚際清瀉肺經熱邪,涼血止血,肺俞清熱降火;

 

孔最為郄穴,是治療咯血的經驗穴。

 

隨證配穴肺熱—大椎、少商點刺,肝火—行間、太溪。

 

操作毫針刺,瀉法,每日1~2次,每次留針30min。

 

皮膚針法選穴頸動脈搏動區方法消毒后,用梅花針沿頸動脈區自上而下有節奏、有規律地反復叩擊,叩擊5~20min。

 

吐血吐血又稱嘔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癥狀,常見于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和肝硬化并發食道靜脈曲張出血及腫瘤等。

 

吐血血色鮮紅或呈褐色,常混有食物殘渣;

 

嘔血量大時鮮血奪口而出,盈盆累碗,若不急救,常危及生命。

 

吐血常并發黑便。

 

針刺法治則瀉肝,清胃,寧血處方膈俞胃俞公孫內關足三里方義膈俞為血之會穴,取之理血寧血;

 

公孫通沖脈,沖為血海,配內關和胃止嘔,統血止血;

 

胃俞—足三里降逆和胃止嘔。

 

隨證配穴胃熱—內庭,肝火—行間,久病體虛—關元、氣海及灸隱白。

 

操作毫針刺,瀉法。

 

每日1~2次,每次留針30min。

 

衄血指鼻、齒齦、耳、舌及皮膚等不因外傷而出血的病癥。

 

常見急癥為鼻衄。

 

鼻衄即鼻出血,輕者出血較少,尚易止住;

 

重者血流不止,甚則大量出血,面色白,昏暈虛脫,稱為“鼻洪”。

 

可見于熱病、血液病、高血壓、肝硬化、子宮內膜異位癥、藥物中毒、多種急性傳染病、尿毒癥及鼻腔疾患等。

 

治療針刺法治則清熱止血處方合谷上星迎香孔最方義合谷清瀉陽明之熱,止血之效最捷;

 

上星屬督脈,取之清瀉督脈,清瀉諸陽經之熱,迎香為局部取穴,疏通鼻部氣機;

 

孔最為肺經之郄穴,為治療血證之要穴。

 

隨證配穴肺熱—少商,胃熱—內庭,肝熱—太沖,氣血兩虛灸關元、足三里。

 

操作毫針刺,瀉法。

 

每日1~2次,每次留針30min。

 

耳針法選穴內鼻肺腎上腺額方法毫針刺,中等刺激強度,每次留針30min。

 

便血血從大便而下,或便前便后,或血與便相混雜,甚至單純下血者,統稱之為便血。

 

因血因來源不同分為遠血和近血,凡血在便后者為遠血,多來自小腸和胃;

 

血在便前者為近血,多來自大腸和肛門。

 

便血量多少不一,血色鮮紅或暗紅。

 

常見于消化道出血、痔瘡、脫肛、肛裂、直腸息肉、腫瘤等。

 

針刺法治則清熱利濕,化瘀止血處方長強承山大腸俞次髎方義長強為治療脫肛、腸風下血之經驗穴,承山、大腸俞、次髎同為足太陽經穴,三穴可疏導腸道氣機,俱為治療后陰病之要穴。

 

隨證配穴勞倦內傷—百會、命門、關元,濕熱下注—太白、陰陵泉。

 

操作毫針刺,補瀉兼施。

 

每日1~2次,每次留針30min。

 

血尿尿液中混有血液,稱為血尿。

 

用顯微鏡檢查尿液才能發現者,稱為顯微鏡血尿。

 

若無明顯疼痛者為尿血,小便澀痛難忍者為血淋。

 

常見引起血尿的原因有腎結核、泌尿系結石、腎炎、腫瘤等。

 

治療針刺法治則清熱,涼血,止血處方腎俞膀胱俞血海陰陵泉三陰交方義取腎俞、膀胱俞以疏利膀胱氣機,血海、陰陵泉利水通淋理血,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對前陰疾患頗為有效。

 

隨證配穴濕熱下注—中極、行間,心火旺盛—大陵、神門,脾腎兩虧—關元、命門。

 

操作毫針刺,補瀉兼施。

 

每日1~2次,每次留針30min。

 

耳針法選穴腎上腺腎交感膀胱內分泌肝方法毫針刺,中等刺激強度,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

 

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引用:http://big5.wiki8.com/chuxue_4882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14:15 , Processed in 0.08593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