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0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醫學百科●經脈循行】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3-1-7 07:54: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醫學百科●經脈循行

 

拼音

 

jīngmàixúnxíng

 

英文參考

 

circulationofQI-bloodinmeridians

 

經絡循行路徑在談經脈循行時,均會用到一些名詞如起、止、上、下、出、入等,均有其特定的意義。

 

凡經絡的開始叫“起”,經絡的終止叫“止”,從下向上行的叫“上”,從上向下行的叫“下”,由外到里的“入”,由深而淺的叫“出”,直走的叫“直”,平行的叫“橫”,半橫的叫“斜”,交叉而過的叫“交”,進而又退的叫“卻”,和本臟腑相連的叫“屬”,相表里關聯的臟腑叫“絡”,沿著走的叫“循”,去而復回的叫“還”,彼此和某組織并行的叫“挾”,由此而直達另一處的叫“抵”,通過某一組織的叫“貫”,走過其他經周圍的叫“行”,經過某一組織旁邊的叫“過”,環繞在某組織四周的叫“環”,兩支相并的叫“合”,另出分支的叫“別”。

 

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循行路徑吾人的色身十二經脈循行有兩種層次,一為十二經筋,行走體表肌肉系統之穴道,主要分布在四肢,其次在軀干及頭部,經筋發病主要為痹病之癥,身體肢節失去感覺,活動功能,肌肉拘急、不收等癥。

 

另十二經別,為十二經脈另行分出之一種循行身體較深部之經脈干線,全身半側共十二條,其循行方式,主要自正經經脈分出后,經過軀干、臟腑、頭頂等處,最后仍流回到正經經脈中去,在循行過程中,除六陽經之經別,均流回原來之陽經外,六陰經之經別,也流入與其相表里之陽經去。

 

故十二經之主要作用,非僅為正經經脈循行之補充徑路,同時亦加強溝通互為表里之陰經絡與陽經絡的聯系功能。

 

五臟六腑十二經絡循行次第靈樞逆順肥瘦篇亦云:“手之三陰,從臟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故知陰陽經絡的走向是全身經絡連結的路途,吾人全身經絡的走向如下:手三陰經絡由胸腹走向手掌端后,連接手三陽經絡起自手指端走向頭部,再連結足三陽經絡由頭部走向腳掌端,最后由足三陰經絡的腳趾端走向腹胸部位。

 

第一輪為肺(里)、大腸(表)、胃(表)、脾(里)四經脈輪序:先從手太陰肺經(里)由胸腹走向大拇指端,交食指起的手陽明大腸經(表),由手指端走向頭;

 

再由足陽明胃經(表)從頭部走向腳趾掌端,最后連結足太陰脾經(里),由腳趾掌端走向腹胸部。

 

第二輪為心(里)、小腸(表)、膀胱(表)、腎(里)四經脈輪序:先從手少陰心經(里)起自胸腋窩處走向手小指端內側之少沖穴,連結小指端外側的少澤穴屬于手太陽小腸經脈(表),由手指端走向頭部,在頭部連結足太陽膀胱經(表)走向腳掌小趾端,再由腳掌心中的涌泉穴起經足少陰腎經(里),由腳足走向腹胸部位,此第二輪結束。

 

第三輪為心包絡(里)、三焦(表)、膽(表)、肝(里)四經脈輪序:先從手厥陰心包絡經(里)起自胸處走向手中指端之中沖穴,轉連結無名指端之關沖穴屬于手少陽三焦經脈(表),從手指端走向頭部,在頭部轉連結足少陽膽經(表)走向腳掌無名趾端外側,再由腳大趾的大敦穴起經足厥陰肝經(里),由腳足走向腹胸部位,此第三輪結束。

 

下表中經絡名稱前的數字,即是全身正經十二脈的連結次序:陽經陰經表側2.手陽明大腸經里側1.手太陰肺經(金)10.手少陽三焦經9.手厥陰心包經6.手太陽小腸經5.手少陰心經(火)外側3.足陽明胃經內側4.足太陰脾經(土)11.足少陽膽經12.足厥陰肝經(木)7.足太陽膀胱經8.足少陰腎經(水)

 

特別功能經穴說明某些經穴具有某種功用,特依其功用給予名稱,先說明其意義如下,行者當自體會各功穴之作用,以作為調身之參考。

 

原穴者:指經脈流注時,有如水渠之流水,源源不斷地流過似地。

 

輸穴者:輸穴意即水流逐漸輸注到更大之水渠樣,而原穴與輸穴者有異曲同功之效,某些原穴被當做輸穴者。

 

經穴者:指位于腕、關節或踝關節附近,其經脈流注好像較大之河水迅速流向似地。

 

合穴者:指經脈流注時,有如各處江河會合流入大海者,均位于肘關節或膝關節之部位所入為合,或指手腳三陽經之合穴。

 

功穴者:系指行者調身時,必需會用到之經穴,亦即胸腹部體表和臟腑生理、病理反應有密切關系之經穴,也是臟腑經氣聚集部位。

 

本名叫募穴,行者欲通某一功穴,可意守此穴,氣具足時即可貫通此穴。

 

井穴者:均位于手指或足趾之末端,指在經脈流注時,有如水流開始之泉源者。

 

療穴者:系指色身有病時,可以按摩或針灸此經穴,而得治療者。

 

修行者在打坐中可意想療穴處,可自然打通其穴,使血氣暢順達治病之目的。

 

會穴者:即指腑、臟、髓、筋、血、骨、脈、氣等八種色身生理機能,各有會聚之穴。

 

又稱八會穴,六腑取稟于胃,腑會太倉(任脈中脘),臟會季協(足厥陰肝經章門穴),髓會絕骨(足少陽膽經,又名懸鐘穴),筋會于陽陵泉(足少陽膽經),血會于膈俞(足太陽膀胱經),骨會于大杼(足太陽膀胱經),脈會于太淵(手太陰肺經),氣會于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膻中穴)。

 

腑會于太倉穴,是任脈經的穴,位于中脘胃部,六腑都取稟于胃,所以腑會于太倉。

 

故太倉中脘穴能治一切腑病,尤對胃腑的各種疾病均能治療,灸中脘穴治慢性胃腸炎。

 

臟會于季脅,季脅是厥陰肝經的章門穴,章門是脾募五臟都取稟于脾,所以臟會季脅。

 

故本穴主治臟病,灸章門穴尤有疏肝行氣的特效。

 

髓會絕骨穴(又名懸鐘),屬足少陽膽經,主骨而諸髓都屬于骨,所以髓會于絕骨。

 

故本穴主治一切髓病,能治骨髓炎。

 

筋會陽陵泉穴屬足少陽膽經,肝與膽合,肝主筋,所以筋會陽陵泉,故陽陵泉穴能統治一切筋病。

 

所謂筋者即關節軟骨,故本穴是關節病的特效穴。

 

血會膈俞穴,項下第七椎脊旁一寸五分,位于心俞之下,肝俞之上。

 

心主血,肝藏血,所以血會膈俞。

 

凡是血病,均應取治本穴,如吐血、血熱妄行,心肺二經嘔血,臟毒便血不止,都宜治灸膈俞穴。

 

骨會大杼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為沖脈之俞,沖脈與腎之大絡,起于腎下,蓋腎主骨,膀胱與腎合,故為骨會,凡骨病應取治于本穴。

 

脈會太淵穴,屬手太陰肺經,在掌后陷中寸口部位,因為肺朝百脈,故脈會太淵。

 

脈搏有變異時,可取本穴。

 

氣會于膻中穴(三焦外一筋直兩乳間),是上焦之所治,號稱氣海,三焦又是原氣的別使,所以氣會于膻中。

 

呼吸性疾病,如氣逆、喘息,可取本穴治之。

 

引用:http://big5.wiki8.com/jingmaixunxing_101426/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0 22:4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