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百科●鼻側切開術】
拼音
bícèqiēkāishù
英文參考
lateralrhinotomy
手術名稱
鼻側切開術
分類
耳鼻喉科/鼻和鼻竇手術/鼻部腫物的手術
ICD編碼
21.102
概述
此手術適合于所有鼻腔內良性及惡性腫瘤,可以去除所有鼻腔外側壁及鼻中隔(圖9.4.5.1-1~9.4.5.1-3)。
適應癥
鼻側切開術適用于:1.鼻腔內較大的良性腫瘤,如內翻性乳頭狀瘤、纖維瘤、神經鞘膜瘤、篩竇骨瘤、篩竇囊腫、血管瘤及鼻咽纖維血管瘤。
2.早期鼻腔惡性腫瘤,局限在鼻腔外側壁及鼻中隔者。
3.篩竇、蝶竇、上頜竇內比較大的良性腫瘤,鼻內途徑不能徹底切除者。
4.通過鼻內篩竇切除術不能徹底處理的篩竇病變或其并發癥,如顱內或眶內并發癥的篩竇炎。
5.已行鼻內篩竇手術,癥狀無改善或合并有慢性額竇炎者。
6.主要向鼻腔擴展的鼻咽部腫瘤,經硬腭摘除有困難者。
禁忌癥
1.上呼吸道有急性感染時。
2.高血壓、心臟功能不全者。
術前準備
1.手術前進行全面體檢,做肝腎功能、胸透、血像檢查及鼻腔新生物病理檢查。
2.備血400~600ml。
3.清潔面部皮膚,剪鼻毛,剃眉毛。
手術器械
除一般手術器械和鼻腔手術器械外尚需。
咬骨鉗和乳突咬骨鉗;
甲狀腺拉鉤、扁桃體剝離器和中隔剝離器;
平鑿(5mm、10mm)和圓鑿(5mm、10mm)。
麻醉和體位
1.1%丁卡因加腎上腺素做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同鼻腔內手術。
2.1%利多卡因10ml加腎上腺素5滴于切口處皮下及骨膜下做浸潤麻醉,同時阻滯篩前及篩后神經。
3.腫瘤較大時可采用帶氣囊的氣管插管,行靜脈麻醉法,喉咽部填以寬長紗條以免手術時血液流至支氣管內。
4.采用仰臥體位,面部皮膚以1∶1000硫汞酊及乙醇消毒。
手術步驟
1.切口上界不超過內眥與鼻背中間上方0.5cm處,沿鼻上頜溝內側向下直達鼻根部(圖9.4.5.1-4A),如腫瘤大,可將切口向上延至眉弓內端,向下經鼻孔下轉向內方,在鼻前庭邊緣切開鼻孔(圖9.4.5.1-4B)。
2.切口應垂直向下深達骨膜,暴露骨部后,將骨膜連同軟組織一起推向左右,盡可能保持骨膜的完整性(圖9.4.5.1-5)。
3.暴露鼻骨、淚骨、上頜骨鼻額突、鼻額縫、眶緣及梨狀孔周圍骨質(圖9.4.5.1-6A)。
用剝離器沿鼻骨下緣分離鼻腔外側壁軟組織,然后用骨鑿沿兩側內眥連接線平面鑿去患側鼻骨及部分上頜骨額突(圖9.4.5.1-6B)。
擴大梨狀孔邊緣,切開鼻腔黏膜,鼻腔內腫瘤即可暴露(圖9.4.5.1-7)。
4.清除鼻腔病變組織,切開鼻腔黏膜后先檢查腫瘤的大小與范圍,若腫瘤范圍較小,則將腫瘤及其臨近鼻甲一并切除;
若病變范圍較大,先剝離眼眶內下方骨膜,暴露篩骨紙樣板及淚骨,齊內眥連線鑿斷上頜骨額突和眶下緣,將鼻腔側壁自鼻頂至鼻底連同中鼻甲、下鼻甲、篩竇與腫瘤組織作為一整塊切除(圖9.4.5.1-8)。
切除后再檢查有無殘留病變及碎骨片,徹底止血,在切取病變組織之前應在鼻后孔及鼻底處放一塊帶長絲線的紗布,以防血液流至咽部或氣管內,術后易于拉出。
5.填塞術腔,縫合傷口如手術范圍波及鼻咽部,用碘仿紗布栓做鼻后孔栓塞,否則只用碘仿紗條填塞鼻腔即可。
將鼻腔黏膜、皮下組織及皮膚逐層對位縫合,使兩側鼻孔保持對稱,局部進行包扎。
術中注意要點
1.手術前應在術側眼內敷以眼藥膏,將眼瞼縫合,避免損傷角膜(圖9.4.5.1-9)。
2.切除中鼻甲以上骨質及病變時,用力切勿過猛,切除范圍不宜超過兩內眥連線,以免損傷篩板,用咬骨鉗咬骨時不能扭折,否則損傷過大。
3.切口時刀刃與皮膚保持垂直,避免將切口切斜。
4.若為血管瘤或惡性腫瘤,手術時出血較多,應盡快切除病變,并予以輸血,切除腫瘤后徹底止血。
5.手術范圍接近鼻腔深部,填紗條時逐層由后向前填塞,并觀察有無血液自腭垂及咽側索流下,如有須重新填塞。
6.如果腫瘤已穿入眼眶并與眶骨膜粘連者,在鼻側切開的同時需將眶內容一并剜出。
7.如果病變組織極易出血,估計術中出血較多時,可結扎同側的頸外動脈,以減少出血。
術后處理
1.術后病人取平臥位,頭向患側,注意呼吸、血壓、脈搏及傷口滲血情況。
2.若為全麻應隨時清除咽部分泌物,如有新鮮血液,要判斷是否有繼續出血。
3.術后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輸液或輸血,以維持血容量及水電解質平衡。
4.鼻腔紗條于術后48h分次抽出,傷口縫線于5~7d間斷拆除。
5.術后若發現鼻腔有清水樣分泌物滴出,病人有頭痛及發熱,應做鼻腔液體的生化檢查,確定為腦脊液鼻漏者,抽凈鼻內紗條,給以大量廣譜抗生素,取半坐位,數日后未自行修復者應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6.術后鼻腔滴入薄荷石蠟油或2%鏈霉素,若有結痂,可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
引用:http://big5.wiki8.com/biceqiekaishu_1032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