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3-1-6 16:45 編輯
【醫學百科●個性】
拼音gèxìng
英文參考personality個性也稱"人格"。
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它是由復雜的心理特征的獨特結合構成的整體,是多層次、多側面的。
在西方,個性一詞源于拉丁語Persona,它有兩個含義:一方面,原指演員在舞臺上所戴的假面具,后引申為一個人在生命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
另一方面,指能獨立思考、具有獨特行為特征的人。
個性,在西方又稱人格。
由于個性結構較為復雜,因此,許多心理學者從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個性的定義,西方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W.Allport)曾綜述過幾十個不同的定義。
如美國心理學家吳偉士(R.S.Woodworth)認為:“人格是個體行為的全部品質。”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卡特爾(R.B.Cattell)認為:“人格是一種傾向,可借以預測一個人在給定的環境中的所作所為,它是與個體的外顯與內隱行為聯系在一起的。”
現代心理學一般把個性定義為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一個人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傾向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個性的結構成分個性的結構成分包括:1.能力,即完成某種活動的潛在可能性的特征。
2.氣質,即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
3.性格,即完成活動任務的態度及行為方式方面的特征。
4.個性傾向性,它是人對社會環境的態度和行為的積極特征,比如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
個性結構的這些成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機械的總和,而是彼此緊密聯系、相互依賴著的整體,對人的行為進行調節和控制。
如果各成分之間關系協調,人的行為就是正常的;
如果失調,就會造成個性分裂(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產生不正常行為。
個性的形成嬰兒出生后只是一個個體,但并沒有形成自己的個性,尚未成長為一個社會的人,所以,稱他們為“未成人”。
隨其成長,他的內部世界在豐富著、發展著、完善著,最后成長為一個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獨立的個體,成長為完全的、現實的、具體的社會成員,形成了全面整體的個人,持久統一的自我,這時他便具備了自己的個性。
研究個性的目的研究和掌握人的個性心理,其目的之一,就是為教育實踐服務。
因為,每個學生的個性心理,既是教育的結果,又是教育的前提條件。
只有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至今被人們所重視,并成為教育教學應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
這里的“材”就是指學生的個性特點。
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是對學生進行有效教育和教學的主要依據。
許多優秀的教師,他們的成功,無不是建立在對教育對象個性特點的深刻了解之上,并能根據其個性特點采取教育教學措施,從而獲得了好的教育成果。
個性的特性個性具有獨特性,又具有共性,即個性的表現是極端個別化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但是也不排除某些人具有共同的典型特征,比如民族的個性。
此外,個性還具有穩定性和可變性,即個性是或多或少固定而又經常地表現在一個人身上的心理特征,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歷史條件或其他因素的變化,可能會發生相應的一些變化。
再者,個性具有生物制約性和社會制約性,即人的生物特性構成個性形成的基礎,影響著個性發展的道路和方式,影響著個性行為形成的難易,但個性的形成卻是在后天環境教育的影響下完成的。
引用:http://big5.wiki8.com/gexing_117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