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儲蓄傾向】 儲蓄是指所得未用於消費之部分;
儲蓄的大小,由所得減去消費支出後之剩餘多寡可知。
如圖1所示,Y表示所得,C表示消費,S表示儲蓄。
見圖1由上表知,當所得低於四千億元時,儲蓄均為負數(所得三千億元時,儲蓄為負二百億元;
所得二千億元時,儲蓄為負四百億元;
所得一千億元時,儲蓄為負六百億元),因為此時消費支出皆大於所得。
當所得水準為四千億元時,儲蓄為零;
而所得水準高於四千億元時,則儲蓄為正(所得五千億元時,儲蓄為二百億元;
所得六千億元時,儲蓄為四百億元;
所得七千億元時,儲蓄為六百億元;
所得八千億元時,儲蓄為八百億元),因為此時消費支出皆小於所得。
消費與儲蓄代表支配所得的兩種方式,故兩者之和必等於所得。
由消費傾向(消費支出占所得之比率)之意義,可以計算儲蓄傾向。
儲蓄傾向分為平均儲蓄傾向(APS)與邊際儲蓄傾向(MPS)。
前者即儲蓄占所得之比率;
後者則為所得增加時,儲蓄增加量對所得增加量之比率。
以符號示之如次:APS=S/YMPS=ΔS/ΔY∵Y=C+SΔY=ΔC+ΔS∴C/Y+S/Y=1ΔC/ΔY+ΔS/ΔY=1亦即平均消費傾向與平均儲蓄傾向之和為一,而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之和亦為一。
以圖1之數字,計算儲蓄傾向如圖2:見圖2(黃建森)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9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