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廿二史考異】 廿二史考異一百卷,清錢大昕撰。
廿二史者,史記、漢書、後漢書(續漢志)、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唐書、舊唐書、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也。
錢氏自序云:「夫史之難讀久矣。
司馬溫公撰資治通鑑成,惟王勝之借一讀,他人讀未盡十紙,已欠伸思睡矣。
況廿二家之書,文字煩多,義例紛糾,輿地則今昔異名,僑置殊所,職官則治革迭代,冗要逐時,欲其條理貫串,瞭如指掌,良非易事。
以予?
劣,敢云有得?
但涉獵既久,啟悟遂多,著之鉛槧,賢於博奕云爾。
且史非一家之書,實千載之書,袪其疑乃能堅其信,指其瑕益以見其美,拾遺規過,匪為齮齕前人,實以開導後學。
而世之考古者,拾班范之一言,擿沈蕭之數簡,兼有竹素爛脫,豕虎傳,易斗分作升分,更予琳為惠琳,乃出校書之陋,本非作者之侃言,而皆文致小疵,目為大創,馳騁筆墨,夸曜凡庸,予所不能效也。
更有空疏措大,輒以褒貶自任,強作聰明,妄生疻痏,不年代,不揆時勢,強人以所難行,責人以所難受,陳義過高,居心過刻,予尤不能效也。
桑榆景迫,學殖無成,惟有實事求是,護惜古人之心,可與海內共白。」
是錢氏治史,其目的在為往史袪疑指瑕,拾遺規過,故考異主於校勘文字,考訂典實,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屬於同類性質作品(商榷詳另條),而精審則過之。
蓋錢氏學問博雅,精通經學、小學、天文、輿地、金石、版本諸專門之學,凡所考訂,往往利用其博雅之學,旁徵博采,致精審之說屢出。
如後漢書郭太傳云:「初太始至南州,過袁奉高,不宿而去。
從叔度累日不去。
或以問太,太曰:奉高之器,譬之泛濫,雖清而易挹。
叔度之器,汪汪若千頃之波,澄之不清,撓之不濁,不可量也已。
而果然,太以是名聞天下。」
考異則云:「予初讀此傳,至此數行,疑其詞句不倫。
蔚宗避其父名,篇中前後皆稱林宗,它傳亦然,此獨書其名,一疑也。
且其事已載黃憲傳,不當重出,二疑也。
叔度書字而不書姓,三疑也。
前云於是名震京師,此又云以是名聞天下,詞意重沓,四疑也。
後得閩中舊本,乃知此七十四字,本章懷注引謝承書之文,叔度不書姓者,蒙上入汝南則交黃叔度而言也。
今本皆儳入正文,惟閔本不失其舊。
閩本係明嘉靖己酉歲按察使周采等校刊,其源出於宋刻,較之它本為善。」
此為極大之發現,而其由於利用版本學、避諱學作輔助,則極為顯然也。
讀正史而不參閱考異,殊為失之。
(杜維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9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