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經濟●慾望】 慾望(Want),或稱欲望,基本的意義是指「一種對某些事物有需要或希望之感覺」。
在經濟學中,將此意義之慾望加以引伸擴大,成為人類一切經濟行為之基礎及一切經濟問題發生之根源。
由於慾望的基本性質是一種需要什麼或希望什麼的感覺,故慾望若不能獲得滿足(Satisfaction),生活即有欠缺,輕則心情不愜(如飾衣美食之無力獲得),重則無從生存(如日常必需衣食之缺乏)。
如果慾望獲得滿足,即可生活愉快。
幸福美滿。
因而對於個人而言,一切的努力,均在求其個人及家屬之慾望達最大程度之滿足,對於國家而言,亦在力求其國民之慾望獲最大程度之滿足。
但就經濟意義而言,慾望之滿足,必須涉及產品之消費(產品包括有形的貨物如衣服、糧食、房屋、汽車等,亦包括無形的勞務如教育,娛樂等),而且在正常情況下,消費愈多,慾望滿足亦愈高,生活即更辛福。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薩繆爾遜(PaulA.Samuelson)曾將此三者之關係,以公式示之:(方程式圖一)慾望之滿足固可增進生活幸福,但慾望之滿足卻必須消費產品,故生活幸福之程度,即與可供消費產品之多寡有關。
但可消費產品之生產,必須有生產資源(Resources)或生產要素(FactorsofProduction),如勞動、土地、資本等。
在一國資源不可能無限供應的情況下,卻難生產可供滿足每一個人、每一項慾望所需之產品及數量。
既然並非每一個人之每一慾望均可滿足,因此即發生那些慾望應先滿足,以及應滿足至何種程度之問題。
換言之,即是有限之資源,應用於生產那些產品及多少數量。
其次,為求有限資源得以生產可能最大數量之產品,以滿足多數人之多數慾望,必須選擇有利之生產方法,此亦即如何生產之問題。
再次,由於並非每個人之每一慾望均可滿足,因之即有何人的慾望應先滿足,以及應滿足至何種程度問題,此亦即已生產之產品,在全體國民間如何分配之問題。
以上問題,即一般經濟學所稱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及為誰生產之基本經濟問題,任何國家、任何時代均勢難避免,故為經濟學所討論之主題。
(于明宜)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