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82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元代瓷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22 23:25: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歷史文物●元代瓷器

 

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元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一、元以後,景德鎮躍為全國瓷器的製作重心;

 

二、釉下彩瓷由萌芽期進而大量製作,為此後瓷器製作的主流。

 

十三世紀,蒙古鐵騎征服中國之後,由於兵燹之破壞,兼且游牧民族與外銷市場之興趣轉移,宋代舊有的場多已沒落,或燒造粗劣厚重的製品,或完全停止生產;

 

唯獨景德鎮為其奇葩,以豐富的創造力,吸收傳統的與外來的技術,為瓷器之質地與裝飾風格定下新規模,且為後世陶工長久地承緒。

 

景德鎮位於江西浮梁縣,宋以來即為重要的場,置有監鎮。

 

元代於此設立「浮梁瓷局」,集中各地優良的工匠,以提領監鎮,泰定(西元一三二四~一三二八年)後,又以本路(江南西路)總管監陶,「有命則供,無命則止」,是為明清官的前身。

 

同時四方匠役集中,技術相互交融創發,故瓷藝飛躍進步。

 

時,海外貿易繁興,瓷器為其大宗,景德鎮的民窯鼎盛,有「三百餘座」,遍佈鎮之內外,供不應求。

 

所產以青白、樞府、青花、釉裏紅等最為出色。

 

青白瓷一稱影青,白瓷坯外罩透明釉,釉厚處微見水青色,故名。

 

自五代以來,便盛產於景德鎮之湘湖、湖田等,元代依舊。

 

畫花、刻花、印花之外,盛行貼花法,常見連珠紋串成索狀線條凸起貼於坯上為飾。

 

器形除了碗、盤、壺、瓶等日用器皿外,並有佛像、人物等立雕作品,造型端莊嫻雅。

 

樞府為青白瓷之一類,器多折腰、小足、薄壁、模印卷枝花草,在透明釉下,並有「樞」「府」二字陽文隱於花間,傳為景德鎮製以供官用者。

 

釉下彩繪瓷在銅官、磁州、吉川窯中已曾用之,然多為含鐵質物之釉下畫花。

 

元代景德鎮所製者,青花是以鈷料為發色劑,繪於瓷坯上,再罩以透明釉,經攝氏一二五○度的高溫燒製成;

 

釉裏紅則以銅為發色劑畫花,上罩透明釉。

 

由於高溫的呈色控制不易,因此,此二者之質與量可視為瓷業之一大突破。

 

青花瓷的起源問題,尚未成定論。

 

鈷料的使用在元以前雖偶可見一二特例,然大量使用卻在元中葉以後,據推測可能與中亞地區原料的輸入有關,亦可能受波斯低溫鈷藍彩繪陶器系統的影響,唯青花瓷之紋樣、坯質卻與傳統磁州、青白瓷有密切關係。

 

此後中國瓷業逐漸拋棄宋瓷單色溫潤的習慣,一方面追求坯體之堅緻、細薄與高溫瓷化的清冷質感,一方面則以筆繪技術為瓷面之主要裝飾,其鮮亮誘人的靛青圖案終於獨霸市場,形成工藝繪畫之主流。

 

元青花瓷之形制以大盤、大、梅瓶、匾壺、高足、廣口罐、玉壺春瓶等最見特色;

 

紋飾則以蓮瓣、波濤、蕉葉、卷草為周沿圖飾,並以龍紋、番蓮、三友圖、魚藻圖、蓮塘鴛鴦、牡丹孔雀、人物故實為主體圖案,構圖疏朗,用筆生動有力。

 

釉裏紅的形制、胎、釉、裝飾風格皆與青花瓷極接近,唯以銅紅代替鈷藍,是中國境內獨創之裝飾技法,元代尚在嘗試階段,至清初纔完全成功。

 

元釉裏紅產品不多見,發色未均勻且較灰暗,或與青花混用,稱為「青花釉裏紅」。

 

景德鎮之外,各地客場多數沒落,僅龍泉系、磁州系、均系之作品仍具生命力,而山西琉璃及北方三彩的傳統亦存在。

 

龍泉繼宋代傳統,大量燒造,釉較翠青,多作大型厚重器,如大、大盤、大爐、大甕、荷葉蓋罐等,並見有疊燒法以增加產量。

 

一般外表光素或畫花,特殊者有二:其一是浮雕或貼花的部分不上釉,於器燒成後,呈粗澀之褐紅胎色突出於凝厚之翠青釉表,常見龍紋、雙魚紋、鳳紋、人物等主題。

 

其一是以鐵質釉泥不規則地布於坯上,燒製成青釉間雜褐斑的趣味,常見瓶、匜、高足等形制。

 

龍泉為景德鎮外最大區,且因貿易需要量大,浙閩無數小競仿之。

 

磁州供應一般民間用器,胎質粗鬆,於金元之際,躍為北方最大區,然前代細緻之剔劃、填嵌等作品已少見,而白地黑花瓷大量出現,藉率意活潑之筆繪以補剔刻細工之不足,造型、紋飾與元青花相近,人物開光與雲龍、雲風紋最出色。

 

三彩作品於宋代北方間有所見,元代製品亦多,常於磁州窯作品釉面上,另罩以低溫綠彩或黃、藍彩,其中亞陶器之趣味。

 

均系仍散存河南、山西,但質與量均不如前,常見爐、花盆、大等,形粗厚而重,灰藍釉面常見大塊紫紅斑,若魚蝠之形,色較鮮亮。

 

南方廣亦漸大量製作仿均作品,元明間,自陽江縣遷於佛山鎮。

 

山西琉璃亦在元代達到相當高的水準,無論是建築用瓦或香爐,雕飾繁密,用彩晶亮。

 

此外,吉州、建、岳州,耀州等亦間有所作,唯質量均減。

 

另文字記載中,尚有山西之蒲州、潞安、霍州,江西之臨川、南豐、楓灣,浙江之麗水,安徽之宣州等,至今均未發現址。

 

元瓷之另一特色,乃適應海外貿易而盛。

 

元帝國幅員廣大,陸運頻繁,海運勃興,瓷器為一大宗貨品,因此元瓷作品大量發現於韓國、日本、菲律賓、印尼、中南半島、印度、伊朗、土耳其、埃及、非洲海岸,甚或遠及歐洲,足見元瓷之廣受喜愛。

 

(蔡玫芬)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709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2-5 05:17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