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唐代長安】 唐代長安,即隋代的大興城,唐初(西元六一八年)復稱長安。
漢舊城,元和志云在「(長安)縣西北十三里」。
隋開皇三年(八五三)移今治。
古長安,迄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更名西安。
隋、唐以後的長安,都約當現今的西安市。
長安不止是唐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當時國際的文化、經濟交流中心。
長安自漢高帝五年(前二○二)置縣,七年(前二○○)定都,以下東漢(獻帝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和唐都建都於此。
其中以唐代建都最久,二百八十餘年。
長安是隋、唐時代有計畫所興建的都市,表現了中國古代的高度建築藝術。
全城畫分了許多方塊形的坊。
唐代長安城分三部分:宮城,在最北面的中央;
皇城,也叫子城,北接宮城,為政府各機關所在;
外郭城,也叫京城,為居民區。
全城周圍三六.七公里,面積為八十三餘平方公里,約為西漢長安城的三倍,朗、清城(今城)的七倍半以上。
唐代長安由萬年、長安兩縣分治,以皇城中央朱雀街為界:街東為萬年,領五十四坊與東市;
街西屬長安,領五十五坊與西市。
兩市是長安最繁榮的商業區,有大衣行、絹行、藥行、秤行、鐵行,酒樓等;
北宋宋敏求長安志載,兩市各有二百二十行,「四方珍奇,皆所積集」。
長安的街道整齊,白居易詩云:「百千家似圍綦局」,宋敏求說:「?
布櫛比,街衢繩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
其街道南北向的十一條,東西向的十四條,並有下水道的建築。
唐代長安屬京兆府,天寶間領二十三縣,其人口都遠較前代為盛,共一百九十六萬零一百八十八口。
長安城的人口尤盛,長安志云:「長安所領四萬餘戶,比萬年為多。」
(西漢長安有八萬零八百戶)此外「浮寄流寓,不可勝計。」
韓愈說:「今京師之人,不啻百萬。」
其詩云:「長安百萬家」;
元稹詩亦云:「城中百萬家」,所云「家」乃為押韻和修辭而改用。
據近人估計「百萬人」似非誇張。
當時居留長安的胡人約萬人,對外貿易發達,西市多胡商,貿易尤盛。
唐代李肇國史補云:「兩市日有禮席」,故三、五百人的筵席,不必預定。
由此可見其市面繁盛之一斑。
唐代國勢強盛,幅員遼闊,當時日本、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皆今韓國)、越南、印度和波斯等國,都經常派遣使節到長安,促進了國際間的文化、經濟交流。
各國在長安的留學生,人數最多時曾達八千人。
新羅的留學生在文宗開成五年(八四○),就有一百零五人學成返國。
日本來華的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僧人空海、圓仁等,對中國文化和佛教的傳入日本貢獻頗大。
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到唐代更為廣泛地傳播。
曾在印度求法多年的玄奘和義淨,返國後,都在長安翻譯佛經。
當時長安各宗教都很興盛,唐代韋述兩京新記云,長安有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道觀十、女觀六、波斯寺二、胡祆祠四。
見圖一唐代長安的宰相人物,蓋為中國歷代各縣之冠。
西漢雖也建都長安,但在四十七位丞相中,以今省分核計,陝西只七人,占全國各省的第四位。
這七人,京兆府僅兩人,其中一位是長安人。
唐代宰相共三百二十八人,陝西有七十四人,為全國各省之冠,在七十四人中,京兆府有五十六人,占陝西的百分之七五.七;
於京兆府,長安竟有三十九人,占京兆府的百分之六七.六,占全國的百分之一一.九,其比率頗高。
北宋的七十一位宰相中,陝西只兩人,占全國各省最末位(第八位),這兩人中,京兆府只一人,且非長安人。
(楊遠)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