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農學●農藝學】 農藝學,乃研究農藝作物栽培、管理、保護、收穫、育種、儲藏及利用之科學與有關技術。
農藝作物,主要者為:一、食用作物,如稻、大小麥等;
二、特用作物,如棉、麻等。
農藝學之範圍通常包括下列各種:一、稻作學,主要對象為水稻;
二、麥作學,主要對象為小麥:三。
棉作學,對象為棉;
四、麻作學,對象為苧麻;
五、遺傳學;
六、育種學;
七、田間技術;
八、生物統計;
九、農場管理;
十、土壤與植物營養學;
十一、植物保護學;
十二、其他有關科學。
作物(Crops)在全世界之種類,學者主張不一。
有謂四至五萬種,亦有主張三至四千種。
其所以無確數者,乃因栽培之作物與野生植物,無明確之界限。
若重要之農作物,全世界亦不過百餘種。
作物品種愈佳,體積愈弱,故栽培愈難,而栽培作物之要旨,則在量多、質佳而利大。
故作物品種之改良為最重要之事項,此須注意選種。
選種有保持現有特性之選種及改良品種之選種。
目的在保持各作物品種現有之特性,選出最優良之純系或種子,以供次代之繁殖者,為保持現有特性之選種。
目的在育成新品種,或聯合現存各品種之優點於一種中,或選出現今所無之優良性質之新品種者,即育成雜種(Hybridization)及從突然變異(MutationofBreeding)中育成現今所無之良種,即優良性質之品種,則為改良品種之選種。
種子選擇,亦稱狹義選種,農家多用之,其標準為:一、清潔(PurityofSeeds);
二、發芽率(PercentageofGermination),及發芽力(EnergyofGermi-nation);
三、容積、重量及比重;
四、形狀-豐滿;
五。
色澤及香臭正常;
六,熟度-在乳熟、黃熟、完熟或全熟,及過熟之四級程度中,自以黃熟為佳(以稻為例);
七、種子年齡-通常前期所收種子,次期播種時用之,過久不宜。
播種方式,大別有三:一、撒播(BroadCast)-所費種子較多;
二、條播(Drilling)-以闊條疏播為佳;
三、點播(Dibbling)-株間距離為株距,條間距離為行距,即於一條之內,再相隔一定距離,最省種子。
普通作物收穫後,其儲藏場所應注意之事項為:一、宜有調節空氣之裝置;
二、宜有預防鼠害、蟲害等之設備;
三、宜防濕氣等;
四、宜設於高爽通風之地。
我國農業建設上之主要作物。
在食用方面,首為水稻,北自東北九省,南迄粵、桂、滇、黔,以及臺灣全境,凡有水源之地,莫不有之。
但在我國古代,則栽植黍、麥、粟、稷甚多,有水宜稻之區,其土反為下下。
故自稻作推廣之後,我國歷代經濟文化,即大為發展,而國力國土,亦日強大。
同時因水田與食米之故,亦更愛和平。
反之,草地與食麥之區域,則多征戰,此在外方,即多如此。
故在目前世界,實有極力推廣水稻之必要,現時美國南部亦植稻頗多,並有米外銷。
稻(OryzaSativaL.)之原種在印度河入口之沼地上,又自緬甸至交趾附近,及澳洲之北部亦有之,屬禾本科。
稻之品種,在我國當不下萬種,普通有水稻,旱稻、晚稻及粳、秈、糯等之分,稻原為熱帶產物,不甚耐寒,惟生長速,故仍可在溫帶種植之,且在寒帶植於沙泥參半之土壤中亦宜。
在臺灣地帶,除平地外,山地有水之區,亦可植之。
水稻與苕子、紫雲英、碗豆等豆科植物輪栽,可增土壤肥力;
與旱地作物如玉米等輪栽,可防除雜草等害;
與冬小麥輪栽更增收益。
水稻之科學改良工作,在我國已有多年之歷史,目前在臺灣,進行甚佳。
其病蟲害之防治亦甚良好。
小麥(TriticumSativumLam.)起源在一萬餘年以上,原種在波斯Anti-Libamon地方,亦屬禾本科。
我國宜麥之區,並不限於北方寒冷之地,長江以南及西南,與臺灣之土壤與氣候,俱適於種植,且稻麥兩熟尤佳。
稻麥之外,其他食用作物,猶右大麥、黑姿、燕麥、玉蜀黍(玉米)、高梁、粟、黍、蕎麥、大豆、碗豆、蠶豆、甘藷、馬鈴薯等,其中甘藷在我國明代萬曆年間引進,其時徐光啟稱之有十三勝,經極力推廣,已被普遍栽培,臺灣現亦日增。
至於特用作物及工藝作物,則除棉、麻以外,更有蕓薹(油菜)、落花生、茶、咖啡、可可、甘蔗等。
其中甘蔗在臺灣之栽植,尤為重要,因臺灣之糖業,實利賴之。
(程兆熊)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8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