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西遼】 西遼,又稱黑契丹,本為契丹之族。
西遼建國之君,為耶律大石,字重德,遼太祖阿保機八代孫。
通遼漢文字,遼主天祚帝天慶五年(宋徽宗政和五年,西元一一一五年),登進士第,擢為翰林。
遼文稱翰林為林牙,因稱大石林牙。
曾任泰(長春)、祥(瀋陽)兩州刺史,遼興軍(遼東)節度使。
大石為遼朝名人,在遼史中無世系可循,只知為遼太祖八代孫,筆者疑大食可能與殷商有蘇氏有關,有蘇氏可稱朔方、塞方,其女妲己(大石,食),有蘇氏東至遼東蘇州(金州),南至江蘇蘇州(今吳縣),塞方西遷中亞,後稱大食(妲己),故大石至中亞能建國成功,恐與大食族有關,否則亦與月氏之石國(Taskand)、薩馬爾干(Samarkand)有關。
遼天祚保大二年(宋宣和四年,一一二二)五月,金陷遼的中京(熱河平泉),天祚帝逃往夾山(綏遠薩拉齊)。
大石等立燕王(秦晉王)耶律淳為帝,史稱北遼,據有燕、雲中及上京(熱河林東),遼西之地。
以沙漠以北,及西北、南諸蕃族歸天祚所有,史稱殘遼(保大二~四年)。
北遼亡後,大石歸天祚帝,天祚帝為金人所敗,大石見遼無望。
因於保大四年(宋宣和六年,一一二四)率騎二百人,經過黑水(綏遠錫拉河),見百達達(汪古部),給以馬四百、駝二十。
西北至可敦城(西庫倫之西),召集七州(威武,崇德、會藩、新、大林、紫河、駝)、十八部(大黃室韋、敵拉、王紀剌、基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拉乖、達密里、密兒紀、合主、烏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毋思、奚的、而畢)開會,得精兵萬人,甲辰大石稱葛兒汗(大汗)。
在阿爾泰山一帶,駐節北庭都護府(迪化東)。
以其子烏列守可敦城。
己帶兵西進,至塔什干(石國),迂迴薩馬爾干,達起而漫(Kermanch,在薩馬爾干與布哈爾間),百官上尊號,曰天佑皇帝,改元延慶(宋高宗紹興元年,一一三一)。
三年之後,班師東行二十天,至八拉沙袞(俄國吉爾吉斯共和國佛倫柴),名曰虎斯窩爾朵(堅強牙帳)。
而薩馬爾干、石國、伊犁等地可能亦牙帳之地,因為西遼為行國,正如遼朝有五行都一樣。
西遼仍採遼漢二元政制,信奉佛教,其版圖東北至高昌和阿爾泰;
東南至和闐;
西至起而漫、巴爾赤邪(錫爾河上);
北達哈薩克;
南至忒爾迷(鐵門)。
他統治整個土耳其斯坦,不干涉屬國行政,稅收極低,視為善政。
大石死後(一一四三),妻塔不煙稱制,號感天皇后,改元咸清,子夷列繼位,改元紹與,廟號仁宗,姐普速完稱制,號承天皇后,改元崇福,夷列子直魯古繼位,終被乃蠻王子屈出律所亡(一二一一),享國八十八年。
(趙振績)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7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