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109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教育●儒家教育學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16 22:31: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17 06:34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教育●儒家教育學說

 

漢書藝文志說:「儒家…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儒家以孔子為宗師,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崇儒學以後,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學術思想的主流。

 

孔子生於春秋之世,刪述詩、書、禮、樂,著春秋,贊周易,以六藝教弟子。

 

孔子的弟子很多,曾子記述孔子言論,著大學;

 

曾子的弟子子思(孔子孫)著中庸。

 

代表孔子思想的主要書籍是論語,這是孔門弟子記述孔子言論而成。

 

儒家還有兩位大師,那就是戰國末期的孟子和荀子。

 

孟荀的思想,表現於孟子和荀子二書。

 

以上各書,是代表儒家思想的作品。

 

一、儒家的思想和教育目的論:儒家的思想,是以人性為本位,以仁愛為中心,藉以建立安定的社會、仁治的國家,更進而實現大同世界的理想。

 

儒家的教育目的,就在於以發揚人性、完成人格為起點,而以建立仁治之國和大同世界為最高理想。

 

何謂仁?

 

論語上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顏淵)這愛人二字,是仁字最切當的解釋。

 

這種仁愛的精神,以孝弟為出發點,論語上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人性最初的表現。

 

把孝弟觀念擴大了,就能愛他人。

 

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就是仁愛精神的表現。

 

這種仁愛的精神,表現於社會關係上,就是忠恕之道。

 

盡其在我謂之忠;

 

推己及人謂之恕。

 

忠是從自己出發;

 

恕是設身處地,視人若己。

 

子貢問孔子:「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的涵義很廣,對父母則為孝,對師長則為敬,對朋友則為信,對團體則為誠,而其最高表現則為愛國家、愛民族,所謂「求忠臣於孝子之門」,因為忠孝仁愛,原是發乎人類天性。

 

這種仁愛的精神,表現於政治上,就是仁治。

 

仁治是以仁愛為中心,以國民為本位的政治。

 

這種政治,纔是國民所愛戴的政治方式。

 

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孔子說:「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所以中國歷代君王,都以王道相尚,因為殘暴政治違背人類的本性,也違背中國的傳統精神。

 

這種仁愛精神,表現於國際關係上,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大同世界。

 

禮記禮運篇上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一幅和平世界的藍圖,也是人類以仁愛的本性為基礎。

 

儒家教育的理想,就在於發揚人性,完成人格,培育仁人。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可知教是指發揚人類善良的天性而言。

 

大學也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是復性的工夫,即教人恢復本來的善性。

 

親民是化人的工作,即一面復己之善性,一面助人恢復善性,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止於至善是盡性的工夫。

 

即讓天賦的善性充分發揚。

 

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幫助人做到復性和盡性的工夫,使學者充分發揚人性的光輝。

 

發揚人性不但是修身的條件,也是實現理想政治和大同世界的始基。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儒家教育目的,始於修身,使人人成為不違仁的君子,人人具有完善的人格;

 

而其最高理想,在於建立一個安定和平的社會,富強康樂的國家,和四海一家的大同世界。

 

二、儒家的教育方法論:儒家既以發揚人性為目的,教育的內容,當然不能偏於智育,而包括德、行、道、藝。

 

周禮說「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一曰六德:智、仁、聖、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任、卹;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這樣的課程,包括了德、智、體、美、群五育。

 

至於儒家的教育方法,則有下列特點:(一)注重學生的自動自發:教育既然以發揚人性為目的,而人類的善心又存乎此心。

 

因此,教育方法注重學生的自動自發,使學生自己發揚其仁愛的本性,以養成完美的人格。

 

孔子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孟子也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所以進德修業,全賴學者自動自發的精神。

 

(二)注重教師的循循善誘:教師的任務,在於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學生止於至善。

 

孔子教學,往往因學生個性不同而予以不同的指導。

 

例如孔門弟子問仁,孔子對顏淵說:「克己復禮為仁。」

 

對仲弓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對樊遲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可知孔子能因各人的需要而施以適當的指導。

 

這種啟發和誘導的方法,最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所以顏淵讚美孔子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三)注重人格的感召:教育目的,既在完美人格的形成;

 

教育方法,亦因之注重人格的感化。

 

孔子對於立身處世,出處進退,都極為謹慎。

 

他懂得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

 

所以他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門弟子對於孔子的偉大人格,時有景仰頌讚之詞,如「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這種人格感召的力量,乃是啟發人性、完成人格的有效方法。

 

(四)注重變化學生的氣質:教育目的,既重在養成完美的人格,因此,教師的任務,就不限於授業、解惑,而重在指導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成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

 

換言之,教學的重點,不在於要學生從書本中學得一點知識,或從作業中養成某種技能;

 

最重要的,還在於養成學生正當的態度和高尚的理想。

 

荀子勸學篇說:「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行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這是說明:教學上注重改善學生行為,變化學生氣質,而不注重記誦之學。

 

宋儒朱熹所訂白鹿洞書院教條,訓勉諸生「篤行」之事有三:1.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為修身之要。

 

2.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為處事之要。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為接物之要。

 

可知儒家教學,並不以傳授知識為限,而重在修己善群,立身處世的道理。

 

(孫邦正)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801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5-1-12 13:32 , Processed in 0.07812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