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大學●三軍大學】 三軍大學為我國現行軍事教育體制中之最高教育機構,轄戰爭學院及陸、海、空軍三所指揮參謀學院,校址在臺北市。
考我國近代軍事深造教育,乃自民國前六年(西元一九○六年,清光緒三十二年)五月八日,設立於河北保定之「陸軍軍官學堂」為肇始。
民前一年該校遷址北平,改名為「陸軍預備大學堂」,民國元年更名為「陸軍大學」,民國二十一年再遷校至首都南京;
抗日戰爭及戡亂戰爭期間,陸軍大學歷經播遷,民國三十八年遷校於臺彎省新竹縣。
陸軍大學之教育重點概以營至集團軍(現稱軍團)戰術及參謀業務為重點,先後共訓練二十三期。
民國四十一年國軍教育改制,陸軍大學改為「國防大學」,陸、海、空軍分別設立指揮參謀學校。
國防大學僅設聯合作戰一個系,且以三軍聯合作戰時之參謀業務為主,未涉及野戰大軍之戰略教育;
而各軍種指揮參謀學校亦僅偏重於參謀作業,對戰略戰術之修習,均感不夠。
民國四十八年國防大學更名為「三軍聯合參謀大學」(簡稱為三軍聯大);
同年九月一日,先總統蔣公為加強我三軍將校之戰略修養,乃指示將陸、海、空軍指揮參謀學校改編為陸、海、空軍指揮參謀大學,並增設研究班,執行各軍種之戰略教育。
民國五十七年將各軍種指揮參謀大學研究班之戰略教育與三軍聯合參謀大學之聯戰參謀教育合併,三軍聯合參謀大學更名為三軍聯合大學,專負戰略階層教育之責。
民國五十八年復遵奉先總統蔣公指示,將原隸屬國防部參謀本部之三軍聯合大學更名為戰爭學院,並將原分別隸屬各軍種總司令部之陸、海、空軍指揮參謀大學更名為陸、海、空軍指揮參謀學院;
四院聯編,成為三軍大學,於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一日正式成立。
此為我國軍事教育體制革新之創舉。
改制後三軍大學的使命有二:其一為培育國軍戰略與戰術階層之指參幹部及國防業務企管人才;
其二為發展國軍戰略與戰術思想暨有關準則。
其教育情形如左:一、召訓班次及學程:戰院設正規班及將官班,各指參學院設正規班及召訓班。
自民國六十八年七月起,四院之正規班統一學程,每年召訓一期,並同時開學同時畢業;
另設研究班,均視需要召訓之。
二、教育重點:(一)戰爭學院為研究大戰略、國家戰略、軍事戰略、野戰戰略、國防管理及聯合作戰之計畫作為等課程,並以野戰戰略及三軍聯合作戰計畫作為為重點。
(二)指參學院為研習軍種戰術、參謀作業、政治作戰及相關之新武器等軍事科技課程,並授以軍種戰略概念及野戰戰略基礎教育。
其教育重點,陸院為陸軍師戰術,海院為海戰戰術暨陸戰隊師戰術,空院為空戰戰術。
三、教育要求:各院班亙全期教育及生活中,共同要求培養學官之精神武德、思維理則及表達技術,以樹立學官之將校風範。
四、召訓對象:戰院正規班以曾歷練中校級主官及完成指參教育之中校至少將級軍官為召訓對象;
各指參學院為以曾歷練上尉級主官及完成進修教育之上尉至中校級軍官為召訓對象。
各院之研究班則以於該院正規班畢業後派至部隊歷練經考核為深具發展潛力者為召訓對象。
改制後首任校長為余伯泉上將;
繼任者為蔣緯國上將,並兼任戰爭學院院長;
於六十九年四月七日,由王多年上將接任校長兼戰院院長。
(蔣緯國)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