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 Sika Deer
【辭書名稱】哺乳類
學名:Cervusnippon(Temminck,1838)形態:夏季時體色為淡栗色,後頸則有深色鬃毛,背部中央有一黑帶,體側有7~8列白斑,冬季白斑比較不明顯,但並不完全消失,下巴、喉部、體腹面、四肢內面和尾部下面為白色,臀部有明顯大白斑;
雄鹿叉角窄長,第一年只有自基部向前方生長出,長度甚短,第二年才分叉,最後成為2~5叉,長度可達30~66公分;
頭軀幹長95~140公分,尾長7.5~13公分,肩高64~109公分,雄鹿體重平均32.7公斤,雌鹿26.2公斤。
分布:西伯利亞東南部的烏蘇里、西藏以東的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越南北部、日本、琉球、台灣。
生態習性:棲地多樣,喜歡地被植物茂密的森林,但也會出現在草原和沼澤,在日本,會有季節性垂直遷移的情形;
晨昏或夜晚活動為主,但白天也會出現,食物包括草、葉、灌叢等,一天的覓食距離約300~2,500公尺,活動範圍約100~900公頃,族群密度每千公頃3.5~12隻不等;
通常單隻或成小群活動,其中雄鹿通常單獨活動,雌鹿和小鹿形成小群;
夏季時優勢雄鹿會建立2.69~7.7公頃的領域,以吸引多隻雌鹿進入其領域,其他不建立領域的雄鹿活動範圍平均11.74公頃;
交配季為9~10月,小鹿在5~6月出生,懷孕期約30週,一胎通常1仔,出生時體重4.5~7公斤,8~10個月斷奶,16~18個月性成熟,但雌鹿要到4~6歲,雄鹿要到7~10歲才長成成體體型,圈養下壽命可達25年5個月。
在台灣,梅花鹿曾棲息於低海拔較平坦而近溪流的森林裡,一般認為野生梅花鹿在1970年代就已絕跡,如今梅花鹿成為東南部地區的畜養動物,以綠島地區養殖數量最多;
1990年代墾丁國家公園進行復育計畫,現已進入野放階段。
引用:http://edic.nict.gov.tw/cgi-bin/bth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