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川劇】 川劇為我國西南川、滇、黔諸省的地方戲劇,而以四川省為主要流行地區。
早在明清以前,四川即為我國重要的文化經濟區域,但由於明末張獻忠流寇之亂,殺戮過甚,人口凋零,古老劇種已不可考。
自雍正乾隆以來,湖廣滇黔湘鄂甘陝四境移民實川,造成川劇的蓬勃,它吸收各省戲劇之精華,加以川人傳統曲藝,乃形成包容崑、高、胡、彈、燈等劇種,往往二、三種同臺演出,相互觀摩,而以四川方言唱唸為其表演基礎,故統稱為川劇。
其表演以細膩傳神為主,要求嚴格,特別講求演技,如變彩臉、耍翎子、使砌末等,均為其他地方戲劇所不及。
生活語言濃厚,幽默鮮活。
且又吸收民歌小曲,音樂性相當豐富。
崑腔來自江蘇,大致相同。
最特殊而為蜀人樂道的是高腔,可說是川劇的主體;
其源於弋陽,保有劇目最多,有六十多種旋律,多為曲牌,無樂器件奏,以鼓板為節,司鼓領頭幫腔,有「三分唱工七分打,半台鑼鼓半台劇」的形容;
高腔的幫腔有五種作用:定調,轉調,加強舞台戲劇氣氛,烘托劇中人內心情緒,刻畫人物性格;
有時幫腔亦可以局外人對劇中人物批評;
這種齊吶喊的幫腔,是別的劇種研沒有的!
胡琴腔亦名絲絃腔,源自湖北漢調,但較柔。
亂彈係由陝西傳來,或說由李調元發配伊犁還鄉時帶入,或說即流寇入川時所唱的西調,大致同於秦腔的梆子。
燈戲亦名花燈戲或花鼓,純係民間小調,只有上一句下一句,又名上下腔,較為滑稽逗樂,如劇目有裁縫偷布。
高腔劇目有金印、琵琶、紅梅、班超四大本;
亂彈亦有春秋配、梅絳褻、花鈿錯、苦節傳四大本。
川劇角色分工大致亦為生旦淨末丑,但必須組合停勻,交互穿插,方可演出。
大致川東喜胡琴、高腔,但不演亂彈;
川西則高腔、胡琴、亂彈同臺演出;
川北則專喜亂彈腔。
各類角色分別組成:生:太子會、旦:娘娘會、淨:財神會、末:文昌會、丑:土地公會、場面:吉祥會、龍套:等勝會;
各行公私糾紛,由各會處理。
川劇鑼鼓亦救他劇種為多,且較特別,不同劇目、劇情有不同打擊法。
打擊樂器有小鼓、大鼓、十八寸的大鑼、鐺鐺鑼、馬鑼、胎鑼、包鑼、潑子、釵子…等不下數十件。
川劇劇本多出自文士名家之手,文詞優美,頗多佳構,若趙堯生、黃吉安,均編劇甚多。
早年名伶有康芷林、周慕蓮、趙瞎子、李泉湧、楊雲鳳、薛艷秋等,劇目甚多,有「唐三干,宋八百,數不完三列國」之諺。
足見其盛!
(李殿魁)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