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戲劇●公眾劇場】 就世界劇場發展而言,以希臘為最早,然而其觀眾是有所限制;
羅馬雖是一全民劇場,但劇團係經政府安排而得演出。
真正是為全民,且由百姓自行經營的劇場,當屬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的劇場,是所謂公眾劇場(ThePublicTheater)。
第一座具有固定、長久性劇場建築,稱之為第一劇場(TheTheater),建於西元一五七六年,位於倫敦北郊,由柏培基(JameBurbage)任經理。
他是英國公眾劇場第一位職業的經營者,劇場也變成專業化。
諸如:劇團組織、演員、人事的聘用、劇本的保存等,皆已制度化。
繼之興建的有:帷幕、玫瑰、天鵝、環環、希望及幸福等劇場。
皆在泰晤士河南岸,可想見其興盛情形。
由於這些劇場全係木料建造,後如數毀於清教徒,無一倖存。
其形式僅依一五九六年的一位觀眾魏特(deWitt)的一張天鵝劇場的素描畫,大致可以看出是一種圓圈形式,分成三層看臺,以各層看臺的排座圈繞著一個沒有遮蓋的場子,戲臺即為這個場子的凸出部分。
臺上無布景、燈光或幕等設備。
僅後臺於掩蔽演員或道具之處,由一塊幕來分隔。
演出時,不論道具以及被殺的屍體,也都在觀眾睽視之下予以搬運。
據近代學者研究,劇場建築並非如此簡陋,例如頂上小樓實為機械房。
據發現當時環球劇場經理韓世(PhilipHeuslowe),在承建幸福與希望二劇場時,所訂的契約,造價分別為四百四十及三百六十磅。
可以確知,幸福劇場的戲臺是四十三呎長,二十七呎半寬,場子是五十五呎寬,全劇場的直徑,包括兩邊看臺,是八十呎。
估計可以容納二千七百二十六到三千觀眾。
據韓氏日記估計環球據場,場子可站六百人,三層看臺可坐七百七十八人,站六百五十人,共計可容納二千零二十八人。
又據其日記記載,雖然場子露天,嚴冬與春夏,對觀眾並無太大區別。
每月平均演出二十五到二十七天,其餘的日子租給業餘表演人負,以增加劇場額外收入。
每天下午二時演出,戲臺前觀眾付一辨士,看戲站到終場,看臺觀眾得加倍付錢。
可見當時演戲的一般情形。
在第一劇場未出現前,江湖劇團並無固定劇場,僅在其公共場所演出,拿著帽子向觀眾要錢。
雖也得到貴族甚至國王的贊助支持,然而戲劇真正澎湃興起,是得自公眾劇場。
這種職業劇團,推動一代劇運,成為一種大眾娛樂。
其真正支持者,並非來自宮中,而係樂於買票入場的民眾。
這是現代文學之中第一種形式,能完全建立在全民基礎上發展起來。
僅僅數十年間,卓越匠心,大師輩出,其成就猶不僅莎士比亞一人而已。
公眾劇場對世界戲劇的貢獻,也放一異彩,故也不僅限於英國一吋一地而已。
(王士儀)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