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馬來班頓】 班頓(Pantun),是馬來社會中最古老的一種詩歌,通常是由四行組成一首,故稱為馬來四行詩;
歌詞多屬抒情,又稱為馬來四行抒情詩。
也有六行和八行的,不過為數不多。
班頓的押韻有嚴格的規定,遇到四行一首的班頓,其第一與第三行的最後一個字音要押同韻,第二和第四行的最後一個字音也是同韻。
六行一首的班頓,是一、四,二、五和三、六行的最後一個字音同韻。
八行一首的班頓是一、五,二、六,三、七,和四、八行同韻。
另外一種班頓,是由數組班頓連環配合起來的,稱為連環班頓(PantunBerkait),是馬來班頓中最難的一種。
馬來班頓最初是以口傳流布於民間,據傳在二千年前已有。
文字書寫的班頓可從西元十六世紀成書的馬來紀年裏找到證據;
其書收錄許多優美動聽的班頓。
現在班頓仍在蓬勃地發展,在馬來人的言談中,宴會慶典上,或者在歌唱舞蹈和朗誦會上,都缺少不了班頓。
在其他語文裏,也有類似班頓形式的詩歌,但名稱不稱為「班頓」。
如爪哇的Parikan,巽他地區的Susuwalan或Sindir,亞齊的Panton,峇達的Umpama或Ende-Ende,明古和米南加保的Rejong,名稱雖異,其構造法卻與班頓相同,可算是馬來班頓的一種。
在馬來群島以外的國家,也有類似班頓的詩體產生。
印度支那出現的一種戀歌,其構造法和班頓並無兩樣。
西班牙的Copla詩歌,也是馬來班頓的孿生。
(程光裕)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