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8 09:01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無用之用】
莊子人間世云:「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此有用之用與無用之用,是超越的區分。
有用之用,由成心開,無用之用,由道心開。
一般人所謂的有用與無用,都是屬於有用之用的範圍,總是先立「用」的標準,合於這一標準要求的就是有用,不合於這一標準要求的就是無用。
莊子的無用之用,是無掉標準,超越世俗的價值,而顯發生命本身的大用,所以稱之為「無用」的用。
逍遙遊云:「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徬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大樹無用,是在世俗有用的標準下,就其不中繩墨不中規矩的大而無用說。
若把這一棵大樹種在沒有分別不求有用的鄉土上,就不必擔心會有人來砍伐它,它跳開了有用的標準要求,就不會自困,也不會自苦了。
無為逍遙,就是無用之用的大用。
山木篇云:「弟子問顧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此言生命落於世俗之用的困局,材是有用,不材是無用,不管是材與不材,總是在外在標準的決定中。
莊子說處在材與不材之間,自己不作任何決定,順應外境而轉,在做山中之木時不材無用,做主人之雁時能鳴有用,這樣就可以保全自己。
問題是雖能避開災難,還是不能免於負累。
必得跳開有用的標準,超越在材與不材之上,所謂「乘道德而浮游」,才能「物物而不物於物」(山木篇)。
道德是無為自然,沒有執著,也沒有忌諱,放開一切,因物付物,而不被物欲所羈絆,就不會有負擔牽累,就可以遊於人間世了。
此之謂「無用之用」,是無掉「用」,而顯的「大用」。
(王邦雄)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