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41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禹貢錐指】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7 22:59: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8 07:49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禹貢錐指

 

禹貢錐指,作者胡渭(西元一六三三~一七一四年),字朏明,號東樵,浙江德清人。

 

生於明崇禎六年,卒於清康熙五十三年。

 

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冬,參與纂修大清一統志於洞庭山,與精於地理之學者無錫顧祖禹、常熟黃儀、太原閻若璩,參訂異同,相析疑義。

 

以禹貢一書,先儒錯解者,今猶可得而是正;

 

其以舊跡湮沒,無從考究者,今猶得補其罅漏。

 

乃依經立解,章別句從,完成於康熙四十二年(一七○三),都為二十卷。

 

名禹貢錐指者,取莊子秋水「用錐指地」之義,謙言所見者小也。

 

翌年,康熙南巡,以其書獻之行在,甚獲嘉獎,御書「耆年篤學」四大字賜之。

 

其書採摭繁富,博約綜貫,集禹貢注釋之大成,體例尤為謹嚴:經頂格,集解低一字,首列孔傳、孔疏,次宋、元、明諸家之說。

 

例略云:鄭康成書注,間見義疏及他籍,三江一條,足稱祕寶。

 

司馬貞注夏本紀,顏師古注地理志,其說與穎達相似,故不多取。

 

蔡傳較劣,採擷寥寥。

 

至若語涉禹貢,而實非經解,如通典之類,亦或節取一二句。

 

雖係經解,卻不成章,並以己意融貫,綴於其末,用渭按二字別之。

 

「集解後發揮未盡之義又亞一字。二孔、蔡氏,並立於學官,入人已深,其中有差謬者,既不採入集解,於此仍舉其辭而為駮正。諸家之說得失參半者,亦必細加剖析,使瑕瑜不相揜。至於地志、水經,?縷本末,附以夾注。」

 

「諸家書解及河渠書、地理志、溝洫志、水經注之外,凡古今載籍之言,無論經、史、子、集,苟有當於禹貢,必備錄之。」

 

「山海經、越絕書、呂氏春秋、淮南子、尚書中候、河圖括地象、吳越春秋等書,所言禹治水之事,多涉怪誕,竊附太史公不敢言之義,一切擯落。」

 

其審訂之勤,如地理志郡縣下舉山水之名,凡言禹貢者三十五,有絕無可疑者,有不可盡信者,亦有實禹貢之山水,而不必繫之以禹貢者:取舍依據,不輕苟同。

 

又考訂地理志於禹貢之山水稱古文者十一,以為即孔安國所說壁中古文之義;

 

引桑欽者七,蓋欽所撰地理志也。

 

而最服水經注之詳密,所釋九州之文,每水必援水經以為證;

 

而於導水尤詳,更有摘取注中要語,夾行附提綱之下,亦或有借注作提綱者。

 

又凡引古地名之下,必注今名,使讀者知古知今,有體有用。

 

尤於導河解後,博考精思,得河自禹告成之後,下迄元、明,凡五大變,而暫決復塞者不與焉。

 

乃附歷代徙流之論,並各為之圖,以著其通塞之跡。

 

今人言大河六徙或七徙者,其前五徙,殆無不宗其圖說也。

 

胡氏既作錐指,以為有說而無圖,則山川之方向,郡國之里至,學者茫然莫辨,說雖詳亦奚以為。

 

而禹貢難圖,就經為圖尤難。

 

乃據九州、五服、導山、導水之文,證以地理志、水經注,參之諸家傳記,略倣朱思本計里畫方,為圖四十七篇冠於書首。

 

其時地圖尚未測繪(皇輿全覽圖康熙四十七年纔始測繪,成於五十七年),胡氏身未親歷,按籍冥索,以意會之,而能存其梗,亦難能而可貴矣。

 

道光間,陳澧以其圖地域未確,取康乾內府地圖正之,凡十五圖,較為可觀。

 

專釋禹貢者,無慮數十家,其著者:宋有毛晃禹貢指南,程大昌禹貢論及禹貢山川地理圖,明有茅瑞徵匯疏,夏允彝合注,鄭曉、焦竑並有禹貢解,朱鶴齡有長箋。

 

自錐指出,言禹貢者無不擯棄諸家而獨宗之。

 

後之徐文靖會箋,楊守敬本義,多執陳說,無甚高論。

 

丁晏雖折服其精研處,而病其乖疏,多意必之辭,著「錐指正誤」,指其「不能信好古學」,如三江條,以所引鄭說本徐堅初學記,非鄭注,是堅緣飾己意,當以班志為確。

 

不知三江根本荒謬,班志南江之說,信口開河。

 

前此,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題禹貢錐指後」,亦以胡氏「用功莫如水經,而妄造、自造,學者莫能深信」。

 

詳其所謂,宜若經生解「經」,離經即妄。

 

予則獨怪胡氏與閻若璩覿面講習,必知古文尚書之偽。

 

且撰「易圖明辨」十卷,辨明宋初所傳太極圖、河圖洛書,為和尚道士胡亂湊成,掃清宋以後所謂易學的烏瘴氣,而獨迷信「禹舟行從源至委。身歷九州,目營四海,具載於此篇」。

 

堅信孔傳「禹之治水,或鑿山,或穿地以通流」。

 

尸子「必親見禹鑿之」。

 

其昧於時代與歷史之演進既如此,故多是古非今,貴耳賤目之論,如徐霞客溯江紀源,言禹貢岷山導江,岷江乃江支流,江源實出崑崙山南,流為金沙江。

乃謂其「徒恃善走,大言欺人,不學無識。
山導江,經有明文,其可以麗水為正源乎!」

 

不知禹貢之岷山在隴西,江即今之嘉陵;

 

豈知今勘得江源更遠在岷江西八千里外名圖圖河也。

 

又如元使都實窮河源,乃謂:「元之君臣不學無術,不留意經史遺文,以唐人見吐蕃之水自西來,以為河源而窮之。」

 

而迷信山水二經之說,以「河為神物,自西域鹽澤潛行地下數千里,至積石山下石門冒出,必有卓詭之狀,與凡水不同。苟無其,蓋山川出沒,靈變無方」。

 

是尚得謂「附太史公,不敢言之義」哉!

 

(王恢)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3203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1-10 22:35 , Processed in 0.25096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