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德文●叔本華哲學】 叔本華(ArthurSchopenhauer,西元一七八八~一八六○年),在觀念論史上完全占有一個單獨的歷史,他是在大眾之外生活著的,他最好的著作是:宇宙如同意志與觀念,為一八一九年的著作。
在這部著作內,叔本華肯定理智並沒有首先權,而是意志占著鰲頭,由於他的主張意志第一,他的悲觀論就此生出,拒絕世界,不肯承認其他觀念論者主張生命樂觀的看法。
叔本華是第一位西方哲人接受印度思想的人,同時,大家也公認他的悲觀思想,也是從印度接受來的思想。
叔本華認為經驗不會使我們比從現象知道的更多。
宇宙云者,不過只是一個觀念或一個思想的主體而已,宇宙是一個由我們認知之方所指定的東西,外在世界的可能性,乃是來自時間、空間的先天形式,他這是接受了牛頓(SirIsaacNewton,一六四二~一七二七)與康德(ImmanuelKant,一七二四~一八○四)的先天形式論。
叔氏認為根據因果律,我們的智力,是能與我們與外在原因在一起的感官發生關係的,這就是說,我們的感官由外在原因而來的印象,是與理智力發生關係的,但是由於叔本華是重意志主義者,他不認為思想之路是達到實在性基本的最好途徑,而認為意志途徑,才是最好途徑。
意志是人的主要能力,叔本華認為人是從無意識到有意識中,發現它的駕御能力,意志是人最內在的能力,它變成外在能力時,那乃是在身內的下層意志,而它這時候的對象,乃是感覺知識,如果它的對象是意志自身的時候,在思想中,它便成為最高的意志了,這是說由於意志是在肉體中,或在思想中,而有等級的不同。
叔本華認為,意志不但是在我們中的駕御力量,它也是一個在整個世界中的力量,宇宙意志,也從無意識發展到有意識,每一個發展時期,它有一個特殊的外況,先是無機物,以後是草木,最後是動物世界。
人的宇宙中,意志是達到自我意識的境界。
在這種情形下的意志,顯示為宇宙的絕對基礎,如同盲目意志,逐漸到達自我,最基本的原則乃是非理智的,他是超一切理智的─生存的意志,乃是無目的與不可測量的,了解這種看法的人,他知道生命是無意義的。
存在並不能證明存在為好,反之,正是證明它是惡,在幸福以後,常隨之而來的是痛苦。
在這裏只有一種倫理是可能的,那就是放棄存在。
此文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忘掉存在,一個是征服存在。
忘掉存在,只能是暫時的,用藝術音樂,不時的使我們忘掉,然而不能全忘,想起來,可讓我們陷入痛苦中,只有道德的放棄生命與宇宙,才能使我們長久的征服存在,這種倫理的放棄生命與世界,必需用苦行工夫,使我們脫離世界,使我們的意志,無獨希望,而到達涅槃,這是真正的樂土。
願意人生的意志是惡的,只有拒絕人生的意志才是善的,最高道德是同情,同情使人們能彼此連結,而減少在現世的痛苦。
(趙雅博)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