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楊籍富 於 2012-12-4 06:48 編輯
【中華百科全書●史學●老莊與道家】
道為老子哲學的中心,也就是說,老子哲學的重心,是貫注在道這一概念上。
他把從經驗界觀察、體悟到的道理,附託於道,成為道的本質和涵義;
於是整個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便從道這個概念開展出來。
道是宇宙最高的原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自然則是最高的法則,它也是道仿效的原則,「天法道,道法自然」。德為天地萬物所得於道的真實,「道生之,德畜之」。
無是道的功用,也是天地萬物所從出,「無,名天地之始」,行事時注重無為,就是依天而行,不假人力,德必無私,功必普遍。最高境界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而三者以不有統其成,因此,不有為老子哲學義蘊的歸極,也是道發揮功用最高的表現。
莊子自言道術,似與老子哲學不盡相同,不過以自然為教、無為為治的哲學中心思想,仍然不脫老學的基本主張。
莊子形上學主張道無終始、本末,其體為無窮。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
「(道)無所不在。…汝唯莫必無乎逃物。」
知識論主是非出於主觀,都不可知,然否無由。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子知物之所同是乎?吾惡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耶?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耶?」
人生哲學則經由忘我、全生而出世,而以出世為歸極。
「吾喪我」,為忘我;
夢蝶夢周為通物化;
與「善吾生,善吾死」之一死生同為全生;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不遣是非,以與世俗處。…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
為出世。
政治哲學則以無為為尚。
因為一無為便眾理咸。
「無為也,則以一人用天下。」
要之,莊子確信我識遷流不止,上契永恆大宇宙,終必達到自然物化的境界。
傳統所謂道家,實指老子、楊朱、列禦寇和莊子而言。
老子發其義蘊於先,莊子則纘其餘緒於後。
咸以自然為宗,無為施教。
換句話說,清靜無為,卑弱守後,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為道家四子共同的特色。
也就是班固所評「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的意思,要與宗教無涉。
後世長生卻老的方術興起,附會老莊為說,因而道家與道教,遂融會為一雜禮。
以後論述的人,遂說道家學術雜而多端,有清靜、煉養、服食、符籙、經典科教五門。
這是不明原委的說法,不可不加辨正。
(朱秉義)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