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乃唐代地方藩鎮的大叛亂,安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
叛亂起於玄宗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止於代宗寶應二年(七六三),連亙八年之久。
安祿山、史思明均為營州(熱河朝陽)雜胡,俱通六蕃語。
祿山為人狡黠,常厚賂往來者為之延譽。
天寶元年,遂被擢為平盧節度使。
三年,進兼范陽節度使,更交結內寵,請為楊貴妃養子。
十年,求為河東節度使,又與之,權兼三道,勢雄無比。
十一年,奏授史思明為平盧都知兵馬使。
祿山屢以邊功恃寵,並借之竭力擴軍,招募邊境強悍民族為兵,養胡人精壯者八千為假子,並盡以胡將代漢將,而形成一個強大的胡人集團,遂圖謀不軌。
玄宗晚年,軍政窳敗,李林甫、楊國忠相繼為相,欺飾蒙蔽;
錢穀之臣,朘刻聚斂;
貴族豪富,廣佔良田;
軍人擁兵,屢務邊功;
百姓已不堪其苦。
而玄宗猶寵倖楊貴妃,過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遂予野心家一可乘之機。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在玄宗君臣縱情宴樂聲中,自范陽傳來了動地鼙鼓。
安祿山以討楊國忠為名,率大軍十五萬南下,河北州縣,望風瓦解。
唐命封常清赴洛陽籌備戰守,並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由北方東討,再以榮王琬為元帥,名將高仙芝副之,東出潼關討賊。
於時承平日久,民不知戰,而府兵亦已敝廢,六軍宿衛多市井劣徒,不能受甲。
封常清、高仙芝師出皆敗。
十二月,東都陷賊,玄宗詔斬封、高二人,另命哥舒翰為副元帥,鎮於潼關。
時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暗與其弟真卿合,欲連兵斷叛軍歸路,且緩其西入之謀。
次年正月,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並遣史思明赴河北擊擒顏杲卿。
六月,郭子儀與李光弼出井陘討賊,大敗史思明。
祿山孤懸河南,窘急圖卻,不幸楊國忠促哥舒翰出擊而大敗,潼關因而失守。
玄宗聞警而避難幸蜀,至馬嵬驛,軍士飢疲鼓噪,遂殺國忠,縊貴妃。
眾遮留太子,以圖興復。
祿山入長安,肆行殺掠,民心不附。
太子亨北上靈武(寧夏靈武),旋位,是為肅宗。
郭子儀等率兵來會,軍威復振。
至德二年(七五七)正月,祿山為其子慶緒所弒。
郭子儀乘機先平河東,復得回紇兵之助,收復兩京,而進圍慶緒於鄴城。
不久賊將史思明南犯,大敗唐軍,旋殺慶緒自立,再進陷洛陽,欲乘勢入關,反為其子朝義所弒,叛軍因內鬨而勢衰。
寶應元年(七六二)四月,代宗踐祚。
十月,命雍王适會諸道節度使及回紇兵馬於陝州,數路並進,逆賊敗績,朝義走投幽州。
次年正月,賊將李懷仙擒朝義於莫州,梟首送闕下,大亂始平。
安史之亂雖平,然大唐元氣虛耗殆盡,無以重貞觀、開元之盛矣!
且因假力於外兵以平亂,卒釀成外患之加劇;
授節鎮於武夫降將,終有藩鎮之抗命;
分柄於閹人,而有宦官之為禍;
聚斂財賦,而養成權奸之貪黷;
凡此皆種因於是。
(任育才)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