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史學●美國中華會館】 早期華僑抵美,從習慣於農業安定的生活轉入正待開發的新環境,睹目無親,言語隔閡,不只謀生困難,就是安全也沒有保障。
自西元一八五○年至五一年間,初期的移民為著職業、居住、保護、救濟、互通消息等互助的目的,遂組織團體。
而從地方性結合同縣同鄉之人開始,稱為會館,設在華埠;
分處或通訊處分置於礦區或各市鎮。
區域性會館,只能應付和解決其所屬同鄉梓里之事,而涉於全僑有關者則無法過問,於是有了全僑性的組織,是謂中華會館。
中華會館的前身,稱為中華公所,主理全加州中國人之事,其主要任務是協助新來的移民。
中華會館除作慈善衛僑工作之外,凡對外遇有事故,則為全體僑民作發言人。
當中國未有使領館時,該會館兼代行中國的官方任務,為對外交涉的代表,直至一八七八年,中國領事府設置以後,方卸重任。
一九○一年一月二十五日,中華會館始行第一次會員登記,重新在加州政府立案,稱為華人聯合慈善會,其任務除保護僑民外,包括發展中文教育,調處僑社糾紛及辦理一切公益事項。
直至一九二五年始修訂章程,並更改名稱為駐美中華總會館;
以圖謀華僑全體利益幸福為宗旨,並處理有關全僑利益、救濟、移民、商業交易、訴訟、安全之事,其權能儼如華埠的區政府,有袖珍式的行政能力。
中華會館是全僑最高僑團,是集體互助的領導機構,既乏充裕基金,又無實際權力,而能理煩解紛,除弊興利,而使華埠有所建樹,中華會館的功能,可謂重大。
(美國中華會館)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7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