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希臘哲學】 希臘哲學,係指西元前六世紀至西元後五世紀間,發生在古希臘地區的哲學而言。
該地區包括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沿海一帶地區,今日希臘本土、義大利南部與西西里島等地。
從哲學思想的發展上看,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前期:自第一位哲學家泰利士(Thales,西元前六二四~五五四年)起,到第五世紀中葉哲人學派興起以前屬之,此期哲學以討論宇宙自然的問題為主,哲學家競起,新說林立,富開創精神。
此期哲學的活動地區不在雅典。
第二、中期:也是希臘哲學的最盛期,緊跟著哲人學派的興起,蘇格拉底(Socrates,前四七○~三九九)、柏拉圖(Plato,前四三七~三四七)、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三八四~三二二)三大哲繼踵而興,發揮哲思博大精深。
此期哲學的主要特色在於建立貫通形上與形下的思想體系,富組織精神。
此期哲學的中心地區是雅典。
第三、後期:自前三二二年亞理士多德死後,希臘哲學即進入衰季。
同時,希臘此時已失去了國家的獨立自主,社會不安,人心惶惑,於是哲學思想轉向如何安頓人生方面發展,倫理的討論成為主要問題。
也由此喪失了中期哲學那種客觀、精深、博大的精神。
此期哲學經歷時間雖久,亂世思想,無大精采處,其哲學中心地區先在雅典,後擴展到羅馬,後又擴展到亞歷山大城。
以下扼要敘述各時期中各家哲學思想的內容:一、前期希臘哲學(一)伊阿尼亞(Ionics)學派:主要哲學家有三位:1.泰利士,為哲學創始者,提出宇宙萬物來源的問題,認為萬物的本質是水,來自水,復返於水。
他又主張萬物都充滿了神明。
2.安納西曼德(Anaximander,前六一一~五四七),主張萬物的本質非為水,而是「無限」(Infinity),無限在性質和量上都無限,故可以變化而成萬物。
3.安納西買尼斯(Anaximenes,前五八八~五二四),又反對安納西曼德的無限,而主張萬物的本質是氣。
他為後人稱道的主張是提出稀化和濃化為變化的程序。
(二)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前五七○~四六九)及其學派:畢氏是希臘數論之祖,他所注意的不是萬物的本質是何種質料,如水、氣等,而是萬物的組織結構。
他認為宇宙萬物之所以呈現,乃由於數,數的組合不同,因而有萬物性質之不同。
他指出平均、秩序和調和是宇宙的三大基調,並以音樂的調和說明宇宙的調和。
數有奇有偶,奇數不能以二除盡,故為有限;
偶數能以二除盡,故為無限。
所以奇與偶、有限與無限是宇宙的根本原理。
他們這一學派又列了一個組成宇宙十大相反的結合:有限與無限、奇與偶、一與多、左與右、男與女、靜與動、直與曲、光明與黑暗、善與惡、方與圓。
(三)埃利亞學派(Eleatics):主要人物是巴門尼底斯(Parmenides,前五四○~四七○)和他的弟子齊諾(Zeno,前四九○~四三○)。
巴氏認為感覺的世界變動無常,只是幻象,非實在;
實在的只有求之於思想中,那便是「有」(Bing)。
他發明了一種二分法,證明有之為不變不動、無始無終及不可分,他是將宇宙本體引入理性中的第一人,影饗後來西方哲學極大。
他的弟子齊諾更設巧辯以維護師說,以證明「多」與「動」之不能成立,反證有之為實在。
後世以巴氏師徒為辯證法之開創者。
(四)希拉克利塔斯(Heracleitus,前五三五~四七五):與埃利亞學派相反,希氏主張宇宙的本質是變化,萬物流轉遷移,無稍停息。
他用存在與非存在同時以說明變化之速,每一物都是兩個反對的調和,而他以火代表此種變化,認為宇宙是一個永劫的火,萬物均來自火,歸於火。
火變為氣,氣變為水,水變為地,是向下行之道;
反之,為上行之道。
(五)恩貝多立斯(Empedocles,前四九五~四三五):主張宇宙間有四種原素:地、火、水、氣,萬物由此四種原素的不同比例結合而生,又分散而滅。
恩氏又主張宇宙又本然具有兩種能力:愛(Love)與憎(Strife)。
愛使四種原素相結合,憎使四種原素相分離,交替運動,循環不斷。
(六)安納薩哥拉斯(Anaxagoras,前五○○~四二八):認為萬物都不外乎是預先已存在的各種物質的結合與分散。
宇宙未成之初即有各種性質的無窮小的分子混合著,宇宙形成之程序,便起於這些小分子的異者相離,同者相聚。
然而何種原動力促使分子聚散呢?
安氏說是一種叫「理想」(Nous)的精神作用。
理想發動物質分子運動,形成字宙的秩序、調和和美,所以理想是宇宙的原理,是宇宙的心。
(七)原子論者(Atomists):最主要的是德謨克利塔斯(Democritus,前四六○~三七○),主張一切成自最小不可分的物質單位,他稱之為原子(Atom)。
原子性質無別,在空間中運動聚散而成萬物,由是德氏將原子與空間(Space)視為宇宙的兩大實在。
二、中期希臘哲學(一)哲人學者(Sophists):哲人學者們的興起,為希臘哲學前期以宇宙自然為中心討論的思想的結束,而開人事論思想的先河,所以被視為希臘哲學史中的過渡或轉變階段,哲人學者們的思想並不高,卻有其歷史上的地位。
主要哲學家有兩位:普羅泰哥拉斯(Protagoras,前四八一~四一一)與哥而加斯(Gorgras,前四八三~三七五)。
前者主張「人為萬物的權衡」,強調真理決定於個人主觀的感覺,由是否定了真理的客觀性。
後者則更助長了懷疑主義與虛無主義,他的三句名言是:1.無物存在。
2.即使存在,亦不可知。
3.即使可知,亦不可傳。
所以就哲學思想而言,哲人學者們是破壞性的。
(二)蘇格拉底:針對著哲人學者們的破壞性思想,蘇格拉底從事於思想的建設。
蘇氏認為真理有其客觀性,他每天到街頭與辯論,使自以為是的人陷於自覺為非,推翻哲人學者們以個人主觀感覺為真理的思想。
然後提出德的概念,以作為人生行事的方向。
什麼是德?
蘇氏說:「知識即道德。」
那麼,什麼是知識?
蘇氏說知識乃是透過理性而得的概念。
如此,對德的概念的認識便是真正的知識,肯定了理性的價值,排除了主觀感覺的非是,蘇氏乃奠定了他的哲學地位。
然而尤其重要的,蘇氏以實際行為表現了他對道德的服膺。
他老年時受人誣告,雅典法律判他死刑,為了盡雅典公民的義務,他從容就死。
後世人尊敬他的人格高尚與他的為人類建立道德標準,將他與中國孔子相比(三)柏拉圖: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弟子,集思想之大成,第一個建立貫通形上與形下的哲學思想體系,他的工作固然有許多地方不完備,但他為哲學獻身的專誠精神,他的卓越的才思,他的哲學對後來西方哲學的影響,使他在西方哲學史上備受尊敬。
柏氏的哲學是以形上的觀念論為重心,何謂「觀念」?
即蘇格拉底的「概念」(Concept)的客觀實在化。
現象界萬物均為分享觀念界的觀念而成,觀念是形而上的,但卻是實在的;
觀念也是普遍的形式;
觀念是一,也是多;
觀念不變不動,永恆如是;
觀念在時間空間之外,為萬物之根源;
觀念是絕對的完全,而善觀念又為觀念界之最高者。
柏氏認為萬物乃神取無形相的物質摹印觀念而產生,故萬物只有部分為實在(即觀念部分),另部分為幻象。
也因為萬物均為部分實在故,現象世界乃傾向於形上的絕對完全的善觀念,柏氏哲學之為目的論的意義也由此顯現出來。
於是以此觀念論為依據,柏氏建立他的靈魂說以論個人的倫理道德;
又寫了「理想國」(Republic)以論一個國家的理想形態。
柏氏共有三十五篇對話錄傳世:被後人認為不但是哲學作品,也是文學佳作。
(四)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為柏拉圖的高弟,曾在柏氏門下受教二十年,也因此深瞭其師的哲學的缺失。
大體說來,亞氏的思想體系是建立在柏氏的缺失的修正上,就哲學思想而言,亞氏的哲學更為合理,但柏氏哲學畢竟是亞氏哲學的基礎。
亞氏哲學可歸為以下幾方面的要義:1.宇宙間任何一物均為實在,一物所包含的普遍相與個別體(即帕拉圖的觀念與物質),缺一則不能存在。
2.任何一物均具有四種成因-物質因、動力因、形式因與目的因。
3.四因可約併為兩個原理,即物質與形式,即任何一物均為物質與形式的結合。
4.物質為潛能,形式為實現,潛能以實現為目的而變動。
5.萬物分為無機物、植物、動物、人類四大類,各類變化不出其限,前者之形式為後者之物質,故呈現為一階梯式之進化哲學。
6.無機物之前有無形式之物質,乃思想中之存在,非實在。
人類之上有行星界、恆星界,愈進形式愈高,最後底於無物質之形式,是為第一形式,是為神。
然以形式為實現故,神為形式的完全實現,故為絕對實在。
7.神為至善,為目的因,其本身不動而能使萬物向它變動。
8.亞氏倫理學即據形式與物質並重之理論建立,一個人的理性與情慾不可偏廢,得其妥當,是為中。
三、後期希臘哲學(一)伊壁鳩魯(Epicurus,前三四一~二七○)學派:以快樂為目的,快樂便是唯一的善,痛苦便是唯一的惡,道德便是產生快樂的活動。
但快樂不在肉體享受,而在精神和心靈,如果快樂的結果會引起痛苦,便當捨棄這種快樂。
減少慾望,過簡單的生活,是到達快樂的最好途徑。
伊氏哲學不傾向於高深理論的探求,只求安頓人生,他取德謨克利塔斯的原子論學說作為形上理論依據,因為生為原子之聚,死為原子之散,最符合他的人死靈魂散滅的主張。
(二)斯妥抑克(Stoic)學派:創始者是西普魯斯(Cyprus)的齊諾(前三三六~二六四),再傳至基里西普斯(Chrysippus),為一主要人物。
此派發達了許多世紀,在羅馬曾經興盛一時。
此派思想強調自然,要人「順自然之性而生活」,要這樣,就要節制自己,合乎理性。
此派後來流入過分重視德,而對生活、健康,甚至生命,也表輕忽。
(三)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主要開創者為普羅提諾斯(Plozinus,前二○四~二六九),為一種半哲學、半宗教色彩的學說。
從學說中,可以看出希臘理性的喪失與宗教神祕的興起,充分表現出由希臘哲學過渡到歐洲中世紀神學的特質。
普氏哲學為神之流出說,神是超越乎思想之外的,勉強用「一」與「善」說明。
神之流出世界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是純粹思想或理性,相當於柏拉圖的觀念世界。
第二階段為靈魂。
第三階段為物質。
人類行為的目標在於提升靈魂擺脫肉體束縛,而返回於神,與神合一。
欲達此目的,最好是走直覺的路。
(高懷民)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