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術堪輿學苑】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查看: 54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良知良能】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作者
發表於 2012-12-3 06:44: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華百科全書●哲學●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語見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親親,仁也;

 

敬長,義也。

 

無他,達之天下也。」

 

(盡心上)良是本來固有之善之意。

 

所謂良知,即是對道德上的是非善惡的明覺。

 

對於道德上的善惡是非,何者為對,何者為錯,是任何一個人,即使是未受教育的人,都能很正確的分辨出來的。

 

所以這種對善惡是非的明覺,是人人生而固有的,而不是經過後天的學習然後有的,所以孟子說良知。

 

明代的王守仁說:「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

 

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傳習錄卷三)良知即是知是知非之心。

 

人在知是知非的同時,亦有對是(善)產生喜好,對非(惡)產生厭惡之情。

 

於是良知便並不只是對是非善惡的明覺精察,而同時亦是一種道德實踐的動力,即在良知知是知非時,同時生起道德實踐。

 

如見父母,便知孝;

 

在知孝之同時,一定有孝敬父母的行為出現,此即王守仁所說的知行合一。

 

放在良知呈現時,便有道德活動的出現,而道德實踐的能力,便是良能。

 

故良能即先天本有的實踐道德的能力。

 

如孟子所說,人人都知愛其親而孝,敬其兄而弟,這便是人人都可作到的,故人人本來便具有實踐道德的能力。

 

道德實踐並不同於一般所謂作事,雖然亦不離於種種事情。

 

一般的作事,目的是實用的,即希望事情能做得好,獲致某些功效和利益。

 

而道德實踐是為其所應為,而不計較利害。

 

若要達致某些實用的功效目的,便一定要有能達致該目的的能力及知識,這是一般所說的才學。

 

這是人人不同的,或要經過後天的學習才有的。

 

且即使有才有學,事情能否辦得成功,還是不一定的。

 

道德實踐則不然,那是人人可隨時隨地去作的。

 

人可就當下所面對的事情、環境而依本心良知的命令去從事實踐,不論何時何地,面對何種對象,都可作,亦都一定可作到。

 

因判斷行為之是否為真正的道德行為,只是看其是否出於本心,即是否純然是為所應為,純然是為義而作,若是,便是道德行為,便有善的價值;

 

而並非以事情的成敗得失,有利或有害,來判斷其是善是惡。

 

是以不論是任何人,都可以本著本心去行,即一定可從事道德的實踐,是故道德實踐的能力,是人人本有的良能。

 

其實良知良能,本是同一的,並不是不相同之二物。

 

實即是本心,本心一呈現,便一定知是知非,亦一定即就目下的環境以行其所當行。

 

是故良知良能是專指對道德的明覺及實踐的能力,並不是一般所說的知覺與才能。

 

(楊祖漢)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24

評分

參與人數 1金幣 +500 收起 理由
天梁 值得鼓勵。

查看全部評分

【自由發言誠可貴、言辭水準需更高、若有污衊髒言顯、術龍五術堪輿學苑、不歡迎的喲!】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QQ|【google翻譯】|【手機版】|【Archiver】|【五術堪輿學苑】 ( 皖ICP備11003170號 )

GMT+8, 2024-12-28 15:26 , Processed in 0.06250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