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 Tide
【辭書名稱】環境科學大辭典
地球上水體的規律性高度變化稱之為潮汐。
主要由月球、地球及太陽的相對重力作用所引起,由於月球離地球較近,月球對潮汐漲落的效應大約為太陽的兩倍。
一般而言,一天之內海水面有兩次漲潮(滿朝)及兩次退潮(乾潮),此種潮汐型態稱之為半日潮,即每隔半日漲(退)潮一次。
每次漲潮之間間隔12小時25分,一天兩次漲潮時間與地球自轉時間相差50分。
潮汐的漲落與中國的陰曆關係密切,在一個月之中,每逢農曆初二或初三新月,與十六,十七滿月時,因為月球和太陽大致排在一直線上,月球和太陽的引力相加,使得海水面漲至最高,稱之為大潮,而在上弦月或下弦月時,海水面漲幅很小,這時候叫做小潮。
一年之中,在春分及秋分時太陽位置正好在赤道上方,這時如遇滿月,太陽。
地球、月球正好在一直線,產生一年中最大的引潮力,造成極大潮,其中有以中秋節時潮水最高。
一天中潮汐的週期和地球自轉的週期相差50分,而一個月中大潮週期比起朔望大約遲緩1.5日,與月球和地球間複雜的天體運動有關。
台灣的潮汐,以西海岸較為複雜,高雄、基隆及淡水潮差(tidalrange)較小,約1公尺左右,南北向台中港附近潮差漸增,可達4公尺。
潮汐對於海洋中汙染物及營養鹽的搬運及魚獲的多寡有密切的關係。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