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百科全書●哲學●知識】 知識是什麼呢?
這必須從兩方面來說,就「知識」一詞的外延(Extension)或指謂(Denotation)而言,它所指稱的是那些真的語句或命題,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分析地真的命題,即分析該命題之字詞意義,即可判定其為真的命題,例如:紅花是紅的,尼姑是出家人等均是。
另一類是綜合地真的命題,例如:地球是圓的,中國位於亞洲等命題即是,這類命題的特性是,我們無法單憑分析這種命題之中的字詞的意義,就能判定其為真。
假如要知道其真假,我們必須要根據經驗,或察看事實的情況是否如命題所描述的而定。
因此,這類命題又稱之為經驗語句或命題。
附帶說明一點,「地球是方的」雖然不是知識。
但「『地球是方的』為假」卻是知識。
其次,就知識的內含(Intension)而言,所謂知識乃是指有理由成立的真實信念(JustifiedTrueBelief)。
詳言之,即如果我們說一個認識主體S,「知道」一個命題或語句P,則第一,P是真的;
第二,S相信P是真的;
第三,S有理由(根據、證據)相信P是真的。
此三者稱之為知識成立的三要件。
其理由如下:第一,知識必須是真的,否則就不是知識,例如:我們不說S誤「知」地球是方的,而是說S誤「信」地球是方的。
第二,知識必須是認識者在主觀上相信其為真,因為,如果認識者S在主觀上根本就不相信P是真的,那麼即使P事實上是真的,他也不能說是「知道」P,因為P所描述的東西根本就不在他的了知(knowing)狀態中。
比如,有人就是不相信地球是圓的,即使我們舉出種種證據來,他仍然不信,那麼,在此情況下,雖然事實上地球是圓的,但對他而言,他不能算是「知道」地球是圓的。
第三,知識必須是有理由、有根據,或有證據的,或者說,知識必須是「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因為,如果僅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則這可能是碰巧猜到的,而不算是「知道」。
以上三個條件當中的前兩者之成立問題,在哲學上比較沒有爭議。
但是對於第三個,爭論頗多,理由有二:第一,所謂有理由或有證據,要到什麼程度?
理由或證據當然是要「充分」,可是要「充分」到什麼地步呢?
為了證實某人殺人,則證據自然是愈「多」愈好,但是,如要證實光速是多少,則似乎只需做「一」次正確的實驗即可。
因此,所謂充不充分,尚須釐定。
第二,如果證據要充分到百分之一百才算知道,則吾人就幾乎不能說知道什麼了。
因此,有些學者就把「知道」分為「強」意味跟「弱」意味兩種,因此,某程度的懷疑論是必須的。
(黃慶明)
引用: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