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教】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禮教係指禮的教育,為儒家對於教育的泛稱。
禮教在周代是貴族教育的主要內容,在大學中教導貴族子弟學習禮樂的儀式與技能;
其目的是為維護周代封建制度中,貴族宗法等級制度所制定的禮法教條,而〔儀禮〕應即是當時禮制的匯編所殘存的部分。
禮教的功效被視為涵蓋宗教、政治、社會、家庭倫理等各層面,例如〔禮記‧哀公問〕中記載孔子所說:「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
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
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
是視禮教為化民成俗、安上治民的不二法門。
儒家既傳承中國文化道統,自然肯定禮教的意義與價值。
〔論語.為政〕中,孔子強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認為只以刑罰、政令導正人民,人民為求免罪而無知恥改過之心,反不如德治、禮教能深入民心,達致教化的功效。
又〔論語.季氏〕中孔子也說:「不學禮,無以立。」
可見禮教是培養健全獨立人格的最佳教育方法,而且可藉以衡量一國人民性情涵養之成功與否。
例如〔禮記‧經解〕中所載孔子之言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
其為人也……恭儉莊敬,禮教也。」
認為每至一不同國度,都可看出當地國民所受的禮教涵養,及人格的穩健成熟度。
因此孔子特別重視禮教的價值,而且一生以知禮著稱。
孔子在春秋末世、禮壞樂崩之際,參觀、訪問、蒐集各種禮儀資料,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故孔子一方面以禮教培養弟子成為「君子」之健全人格,另一方面也強調禮教具有博貫、衡斷、博學所得之作用,如孔子於〔論語〕中屢言「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孔子重視禮教的程度,甚至在奔走列國之際仍未曾停止,如至宋國時,猶與弟子習禮樹下,孔子死後,諸儒仍講禮於孔子家,由此可見孔子精神、學術、生活、思想所寄託者均在於禮,禮教的意義與價值實值得國人加以重視。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