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弗勒】 Scheffler,Israel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謝弗勒(1923~)是當代美國教育哲學家。
他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就讀過布魯克林(Brooklyn)學院;
一九五二年,謝弗勒獲得美國賓州(Pennsylvania)大學哲學博士,即開始在哈佛大學(HarvardUniversity)任教,直到一九九二年退休為止。
從一九五○年代起,謝弗勒就以邏輯分析的分法,應用於教育理論中重要而具關鍵性的概念的分析。
謝弗勒可以說是美國教育哲學界,最早開展分析派教育哲學的學者之一,而且可以說是貢獻最卓著的一位。
謝氏以為哲學是從理性的基礎上,尋求通觀的一門學科。
就哲學史的觀點言,一般哲學家對宇宙、心靈、因果關係、生命、德性、法則、善、社會等,皆有所討論,並且企圖建立起一些通觀的論點;
以往的哲學家也試圖以理性的方式來討論這些廣泛的問題,亦試圖以證據及公開的方式,來維護他們的觀點。
哲學家期望以識見來洞察事物,希望能對許多事物看得深入而且清晰,致力於識見的增大而將隱密未知之處為之減小。
謝弗勒是以哲學研究為方式、工具,將邏輯分析的方法,用之於教育中的基本概念,如認知、學習、思考、課程、教學等,作一清晰的分析,以釐清這些概念的涵義。
謝弗勒不認為教育僅是一抽象的概念而已;
教育是實踐努力及決定事務的一個領域,包括了制度性活動的實施,因而有需要加以批判,證驗,反對或贊同。
教育上的一些觀念,不只是作為對教育現象描述之用,還具有作為影響教育政策決定的功用。
謝弗勒曾詳盡地區分教育定義、教育口號及教育隱喻。
他以為教育定義應有系統、有明確性、嚴謹而清晰,就像其他定義的使用一樣,教育定義有解釋及指導進一步討論的功用,如「課程是每一個學習者在學校影響下的整體經驗」。
教育口號則完全沒有系統可言,不夠嚴肅,不過教育口號具有流行、通俗、頻繁地被使用的特性。
教育口號多未加仔細思索而形成,亦未經過謹慎的質疑,在教育理論上雖不算重要,但是由於大家聽得習以為常,因而頗具影響力。
教育口號沒有一定的標準型式,故對教育理論中辭句之解釋助益有限,如「沒有學習即沒有教學」。
教育隱喻所使用的辭句,其意義多半不夠明確,多用類比、相似、對當的意義予以揭示。
教育隱喻有時表示出真實的事物面貌,卻沒有一定的表達型式,也沒有系統可言,如「教育是協助兒童生長」。
這一隱喻將兒童比喻成動、植物,兒童與教師的關係,比喻成植物與園丁的關係。
此外,謝弗勤對「教學」一辭,亦有其特別的解釋。
他認為教學並不僅僅是學生行為的改變,而是人與人交互活動中,相互交換理性遺產的一種活動。
教學是一種理性為主導的活動,藉由教學的溝通,使人們能以理性驗證文化的遺產,因此教學便不是讓學生毫不批判地接受教學內容的過程,教學可以說是師生共同參與、理性交流的一種活動。
謝弗勒在一九八五年出版的〔論人類潛能〕(OfHumanPotential,1985)一書中,就以文化綜觀的角度,對教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了文化整合性的研究,開啓了教育概念研究的新趨向。
謝弗勒重要的著作有:〔教育的語言〕(TheLanguageofEducation,1960)、〔探究的分析〕(TheAnatomyofInguiry,1963)、〔知識的條件〕(ConditionsofKnowledge,1965)、〔理性與教學〕(ReasonandTeaching,1973)、〔四位實用主義學者〕(FourPragmatists,1974)、〔論人類潛能〕(OfHumanPotential,1985);
編著有〔哲學與教育〕(PhilosophyandEducation,1958)及〔邏輯與藝術〕(LogicandArt,1972)等書。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