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模式】 ModeloftheLearningProcess
【辭書名稱】教育大辭書
學習歷程模式是以成人生活情境或經驗的觀點,來解釋成人學習的一種理論架構。
此模式係由英國成人教育家賈偉士(P.Jarvis)於一九八七年提出。
他的理論如同諾克斯(A.B.Knox)的精熟理論和麥克拉斯基(H.McClusky)的邊際理論一樣,都建立在不一致的概念上。
賈偉士認為所有的學習都開始於經驗,即使是反教育的經驗也是學習經驗。
有些經驗一再地重複出現,被視為當然(如駕車或做家事等),就不會有學習活動產生。
學習活動的產生是由需要有反應的經驗所引起。
亦即個體的現況與要處理的現象之間存有差距,不能以直覺或不必思考的方式來應付,要有學習行動以提升知能,才能應付。
故經驗是所有學習的核心。
賈偉士認為所有的經驗都發生在社會情境中,個人在一生中歷經很多社會的情境。
當個人從一種社會情境轉移到另一社會情境時,自己可能知道,也可能視為理所當然而不自知。
學習活動產生於經驗,而經驗可以分成無學習反應、無省思的學習、省思的學習三類。
每一類各包括三種反應,共九種反應形成一種階層的型態。
第一層是無學習反應,包括視為當然、不加思考和拒絕的反應等,不會有學習活動產生;
第二層是無省思的學習,包括前意識的(preconscious)、練習的和記憶的等三種學習活動;
第三層是省思的學習,包括冥想、省思的練習和實驗的學習等三種學習活動。
第三層是一種較高層級的學習活動。
在無學習活動的反應中,個人係以一種機械的方式反應,或以先入為主、不加思考的反應,或對學習機會加以拒絕,故不會導致學習活動的產生。
在無省思學習反應中,個人係以無意識的狀態處理事務,或透過不斷地練習而學會技能,或將訊息保留,留待以後再予取出應用等方式學習。
在省思學習中,就需要較多的投入。
冥想就是對已學習的訊息加以思考,並不需要有行為表現;
省思的練習與問題解決相似,是經過思考後的練習;
實驗學習則是個人對環境實驗的結果。
賈偉士將九種反應在其模式中的歷程及作用說明如下圖:由下圖中可知:個人(1)在進入一種社會情境中(2)會有某種經驗(3),但可能無視於經驗的存在或將其視為當然而走出此一情境(4),也可以對此經驗(3)加以記憶(6),達成改變(9)或無改變(9)的情形下再走出此一情境;
也可以作較高形式的學習,即對該經驗作推理和思考(7),進行練習實驗(5),評鑑(8),加以記憶(6)而導致改變(9)的產生。
此模式確實討論了學習的過程,尤其強調個人對經驗的反應是學習的動力。
這些反應含蓋了各種不同型態的學習和結果,故此模式對學習活動作了綜合的概觀,尤其強調學習是在一種社會情境中發生,是一種交互作用的現象,不是一種孤立的內在歷程,均為其貢獻所在。
但其模式的建構,雖然是依據對成人學習者的研究而得,並已應用於成人的學習情境中,但似非專為成人學習所建構的,對兒童的學習似亦適用。
賈偉士本人亦有此種懷疑,只是截至目前為止,尚未加以驗證而已。
(參見「精熟理論」、「邊際理論」)資料來源:Merriam,S.B.&Caffarella,R.S.LearninginAdulthood,SanFrancisco:Jossey-Bass,1991,p.258. 轉自:http://edic.nict.gov.tw/cgi-bin/tudic/gsweb.cgi?o=ddictionary
|